相互保成功案例 鲶鱼的冲击与启示

自从看到相互保出来,隐约觉得会有点儿什么事儿发生,就想要写点儿什么。还没等到动笔,紧接着,行业争议渐起,相互保人数仍不管不顾地疯长到千万,跟进者京东相互昙花一现……期间种种或弹或赞,都让我们这个小小的团队拼命汲取养分,受益匪浅,然而……突然,"相互保"变身"相互宝"!

毕竟,曾经为中国第一个网络互助——抗癌公社摇旗呐喊,也曾力挺互助翘楚壁虎保,为e互助拍过手,我看好网络互助,更希望、乐见其一步步进化到相互保险这种高级业态。

然而,仅仅月余,几乎是一夜之间,此"保"变彼"宝",人见人爱的黑白熊猫,变成了黑白两只熊。转瞬之间,舆情再起。我等无意参与论战,谨从"传统保险转型互联网"角度,将感悟和收获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关注者有点儿帮助就好,就当是《读书笔记》吧。

相互保成功案例 鲶鱼的冲击与启示(1)

心得一:怎么这么快?因为快得有道理!

超速增长,到底是什么原因?

· 是因为先不付钱吗?是,但不全是。很多保险公司白送的赠险,从头到尾一分钱不要,达不到这个增速。

· 是因为巨大的流量吗?是,但不全是。微信九宫格的微保背后也有巨大的流量,也到不了这个数量级。

· 是因为"相互制"这一形式吗?是,但不全是。那么多网络互助平台经年累月,一夜之间就被超越。

· 是因为"看上去便宜"吗?是,但不全是。用心算算,平摊下来,未来的保费支出加上管理费,每年也得三位数,不一定便宜。

道理在哪儿呢?有这么几点:产品简单、过程透明、后付费体验佳、海量流量、超级背书,缺一不可!

产品简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简单",一个是"表达简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升级递进。

保险产品极少能做到一句话能说完,还说得准,"相互保"做到了:"0成本加入、理赔时分摊,10%管理费,不到330万解散",仅仅20来个音节。如果一个产品的核心描述太长,那么注定无法成为网红。上一个能这样一句话说清楚的互联网保险,也成了网红"1万以上,300万以下,100%全赔",这个保险叫做"尊享e生"。

"表达简单"则是决定产品能否在互联网上流行与否的基本功,交互、操作的顺滑,取决于对用户行为的洞察和对应设计,以及强大的数据复用,才能做到"看得明白、决策快速、付款痛快"。这个能力能与之相媲美的,还有腾讯微信九宫格里的微保一族。

"过程透明"是对用户最大的吸引力,也是对竞品最大的杀伤力!

透明到等几近一丝不挂!

任何用户都看得到每一分钱的来源和流向,看得到整个池子的费用结构,看得到每一单赔案发生后所有环节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甚至用参与者构成的"赔审团"来实现"民主自决",以及大大方方告诉大家平台各方的收入就是10%,最敏感的"佣金"一项,相互保模式明明白白告诉你:"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佣金是0!

唯一不确定的,就是那10%管理费,到底是赚还是赔、赚能赚多少、赔能赔多少……但那是平台方自己成本控制的事儿,与消费者无关。

在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环节中,相互保已经透明到可怕:我已经脱光了,这个事儿就是这样的,我毫无隐瞒,就这个条件,你爱信不信,你爱来不来……还有什么能比"裸裎相见"更能有效获取信任呢?相互保,就是这么干的!

爆涌而至的2000万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现在的人们,不缺风险意识,都想买保险,但是现有模式的种种不透明和负面印象,带来的是信任危机,于是停留于"想买不敢买"。

"相互保"把"透明"做到极致,消除了猜疑、不信任,剩下的自然只有心甘情愿。

"透明"这种态度,是捅破"不信任"窗户纸的那一根针。如果有任何企业,能高度透明到公开收支、渠道佣金打到0、公开自己的理赔过程,如果现有产品和营销、运营模式,也能——或者早于相互保,把"透明"做到如此程度,力推IQA等品质而非单纯追求保费规模,那么2000万用户或许就没有相互保什么事儿了。

至于后付费,虽非相互保首创,但确实解决了保险行业"无法事前体验"的多年痛点。那么商业保险能不能后付费呢?比如某些险种先约定好保额,并将个人信用授权给保险公司使用,赔付时再扣除应付的计息保费……这种想法几乎等同于"拿信用当钱花",让保险公司们拿着一堆客户的信用来发工资、做投资?

未必不行,但远不是现在——"见费出单、绝无赊欠、停供断保"的商业保险底层逻辑已历经数百年,难以颠覆,只有马云这种理想主义者才可能有这种痴人说梦,或许,只有区块链才能打造这个理想的乌托邦。

"过程透明"和"后付费体验佳"这两个相互保的独门秘籍,冲击的不是商业保险本身,而是现有保险的供销模式!但这是趋势,我们不该也无法抵御,只有学习、迎合、超越,否则极有可能成为挡车的螳臂。

至于"海量流量 超级背书"则容易理解,是相互保成功——不,是蚂蚁金服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其他早期网络互助望其项背却难以企及的唯一原因和基础。

综上,即便有了"海量流量 超级背书",也不足以解释暴涨2000万的原因,只有"产品简单、过程透明、后付费体验佳"这几条综合作用,才能有效激发、充分释放保险需求。君不见,支付宝中原来就有数以百计的保险产品陈列其中,无一能超过后发先至的相互保。

互联网保险的转化率,能达到千分之几已极为难得。然而相互保的转化率极为可怕:保守估算,芝麻分650以上的支付宝用户可能在数千万到2亿之间,转化成效超过2000万,并且仍然在飞速增长中!完全不是同一个数量级!

相互保成功案例 鲶鱼的冲击与启示(2)

心得二:干创新,得有个大心脏!

做创新这事儿,团队心理素质是一大硬门槛。多数情况下,创新的初心只是为了赢得市场和用户、打破既有的桎梏,以善为始,却未必以善为终,因为有可能疏于防范暗处的流弹。

如果相互保的用户达到百万量级,其实已经完全可以交代。但用户增速太快,还大剌剌公布在页面上,才是招致非议如潮的根源。

这些,创新者都得扛着,面对非议,需要压住火、虚心聆听。

创新的前路,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可能是无底深渊。旅途中,会感受到战友情,也会领略虚幻如雾的关切,会陷入老于世故的谆谆劝阻而纠结……创新,注定要心路艰辛。

这些,需要创新者有颗大心脏,笃定、坚信,还得赌上命运。

创新路上,万全的方案并不万全是常事儿。那些不希望发生的、"出乎意料"的事情,一定会发生。须知,保险是三大重度监管行业中"最后的闸门",再怎么审慎甚至放缓脚步都不为过,所以,永远都需要多留一口气、做好PLAN B,预备着迎接"一切都被推倒重来"的那一天。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与初心相去甚远,但只要到达目的地,是保险还是网络互助,可能反而并不重要。

白熊和黑熊撞到一起,出来的结果可能是可爱的熊猫,也可能是暗淡的灰熊,抱定"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就好。用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了"最简单的形式、最合规的载体、最低的用户成本、最高的用户保障"的目标,是唯一不变的核心,至于叫"保"还是"宝"、究竟是不是保险、是团险还是网络互助亦或相互保险的种种纠结,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最重要的人——"用户"并不关心这些概念,只关心实惠。

创新之旅,有如孤身走夜路,有时星星月亮都没有。经常尽了全力仍难以迎合所有人,那么该向谁低头?要么首先听听用户的想法,再回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自然心里有路。

比如很多行家存疑的"刚性兑付",即"188元摊分上限,如有多出部分全部由蚂蚁金服承担"这句对相互"宝"承诺的质疑,是压力,也是机会。

多数质疑并非指向蚂蚁金服的兜底能力,而是"身份、角色、资质"是否合适。其含义极有可能是:你有钱就可以任性吗?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是国企还是政府?你真把自己当成保险公司甚至再保公司了?你凭什么做这个承诺?

从蚂蚁的解释来看,因"刚性兑付"而被指责其实有点儿冤。首先,刚兑是网络互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让网络互助承担刚兑的使命,等于是将其视同商业保险,似乎有类比不当的逻辑无厘头;其次,蚂蚁金服愿意承担兜底,已是白纸黑字的承诺,视同"担保"是可以的。可以说,"相互宝"是一个背后有大树的网络互助,但绝不等于是商业保险,得区别开。毕竟,蚂蚁金服只是一个商业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就像有些专家如南大孙武军教授也明确指出:补贴是针对超过188元总分摊费的,并非是针对互助金补齐,所以和刚性兜底不是一个概念。

相互宝的用户服务条款中对"互助金额"说明,明确了"我们不承诺您能获得确定的风险保障","相互宝"在用户加入没有任何预付款的前提下,存在最终互助金不足额的可能性。如果发生不足额,蚂蚁来兜底,其实是赌上了自己的招牌,而用户的选择是"我相信你"。

可能,有些行家郁闷之处也就在这里:我辛辛苦苦吭哧吭哧拜访客户都没让客户首肯,你一个H5就让客户点头蜂拥而至……气儿不顺可以理解。

对于"刚兑"的质疑的解读可能过分,或有阴谋论的腹黑,是这个创新的势头之猛,确实动到了商业保险的蛋糕,又恰逢2018年行业滞涨、2019年开门红前夕。横空出世的相互宝,可能让某些目标消费者降低买商业保险的预期,甚至拿相互保反过来诟病商业保险,商业保险睡眼惺忪就在被窝里被惊醒,无论如何都不大舒服。生产力进化史上,此类博弈是常态,需要从业者也得有个大心脏。

这些年,学生骂老师的事儿,在保险行业并不鲜见。香港保险就曾经历过边被内地同行骂边被偷师,也正是在高性价比的香港保险刺激下,才有了蓬勃的内地的百万医疗等保险产品,而且堂而皇之地用"性价比堪比香港保险"的广告语来致敬;业界黄埔军校为行业输出了大量人才、技术、理念和价值观,但平安仍旧难逃网络负评居高的窘境。

前行的巨人,从不因路人吐口水而停止脚步,可能连擦都不擦,唾面自干、继续前行。德云社班主曾有句名言"干这行,挣的就是挨骂的钱",巨人内心的骄傲,往往来自于那些曾骂你的人,也是最快模仿的追随者。他们唯一需要做得更好的,仅仅是唱《感恩的心》之后得记住歌词。

所以,一定得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创新者自带招黑体质,路人的掌声一定稀稀拉拉,远远少于谩骂:你不承诺定额、兜底,有人说你"没有刚性兑付不靠谱",你承诺了刚性兑付,照样有人说你"你以为你是谁就敢说刚性兑付?!"

因此,如果真的、真的、真的打算创新,那么心脏真的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装得下一切。心眼儿小,就别干创新这事儿,试都别试。鲶鱼,不是那么好当的。

相互保成功案例 鲶鱼的冲击与启示(3)

鲶鱼效应

心得三:屁股决定脑袋,从买家角度出发,动作应变得快!

边走边看,边干边优化,不停迭代升级,是互联网产品最大的特色。网红保险,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少不了千锤百炼:众安尊享e生3年12次升级,平安e生保5次升级,连网络第一骂名的平安福也经历了5次升级才修得"个险状元"的金身……相互保面世月余,已经迎来了第一次升级。

其实升级的内容并不多:首年分摊设了188元的上限、管理费下降到8%、承诺人数低于330万不解散。可以看到的是,这三点都是对行家和用户声音的正面回应,直接增加了运营方"减收增支"的财务风险。

如果是商业保险的行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换做是自己,如何判断是否值得冒这个风险?

这个评估的背后,需要评估整个商业逻辑。换做是商业保险公司,极难做此决断。"减收增支导致偿付能力下降"这一条,就卡死了决策。但是换到网络互助的模式下,根本无需有此担忧,只要有人撑腰、有盈利模式,就玩的下去,这里不赚钱,其他地方能找补回来也行。只是,聚光灯下少了信美相互,是相互保运营方的损失。

2000多万的用户利益,是巨大的品牌声誉,才是首要的。行大事者,不拘一城一地得失,短暂的、局部的利益以后再说。一旦下了决心,互联网公司的动作效率是惊人的!这几点小小的改动,换做商业保险公司,单是评估、讨论、决策,就得以"月"为计量单位,遑论协调、实施等一系列执行动作,"保-宝"转身涉及到跨公司的法务、产品、运营、系统开发等一系列复杂动作,只花了40余天。

相互保成功案例 鲶鱼的冲击与启示(4)

心得四:从互助构建最佳保险场景!

保险历来被认为是流量黑洞,自己不带流量,还消耗流量——消耗场景的流量,因此理所当然"只能"嵌入别的场景,如旅游时买航意航延险。

之所以"轻松筹"、"水滴筹"们能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用户基本上是没有却急需商业保险的人构成的,因此,成为最佳的天然保险场景入口。事实也已经证明,数以千万计的各种网络互助和"XX筹",其运营过程就是商业保险消费理念培育过程,轻松无缝地完成了商业保险转化,成为有效的商业保险变现通道。

同理,即便"相互保"没了,但是用户仍在,而且增速丝毫不减,那么积累的庞大用户,几乎就等于已经手握千万优质商业保险潜在客户!

这些用户年轻、信用佳,天然接受保险,只要有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在10-30万度基础上增加额度,或直接购买其他更多的商业保险,会极为容易。而且,最关键的是,支付宝完成了品牌卡位,对用户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对商业保险这一供给侧的拉动作用也会更大。

这样推演分析下来的结论是:网络互助,是消费者从保险小白到商业保险之间的最佳过度状态!而相互保变相互宝,虽说是从相互保险降级成了网络互助,但是却有可能因祸得福、转身迎来商业保险更广阔的空间。

原来的"相互保"只能有信美独家享用,变身"相互宝"后,更多的保险品牌将有机会共享这一庞大的优质资源,信美只是其中之一,等于打开了商业保险更宽的入口。如果蚂蚁金服确有此意,也兑现了"行业助推器"的自我使命。

相互保成功案例 鲶鱼的冲击与启示(5)

保险这行里有句话"剩者为王",暴风骤雨只当洗礼,再次披挂上阵的"相互宝"看上去除了换了身儿衣服,人数增速并未受影响,就已是民心所向。

期待更多的好戏上演!拥有更广袤关系链基因的腾讯,比支付宝更适合做互助,期待二马创新不断,自会精彩不断。学习完毕,能交付的答卷,就是推荐给家人、同事、朋友去加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