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描写人物性格的经典片段(读红楼梦)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楼梦描写人物性格的经典片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描写人物性格的经典片段(读红楼梦)

红楼梦描写人物性格的经典片段

《红楼梦》可谓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价值无庸置喙。其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香菱学诗》等。特别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场面描写,往往被语文老师作为“人物描写”的精典来指导学生作文。现不妨摘录一观:[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住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这段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场上众人各不相同的笑态,深刻而生动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别是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和相互间的关系。史湘云是直肠子的人,平时做事尚且不瞻前顾后,此时自然要首先爆发,笑得喷茶了。林黛玉是个体质娇弱、孤僻自洁的人,因此“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平日专会在贾母面前撒娇,这时笑得“滚到贾母怀里”……而家里的佣人,在封建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因此在主人面前不能尽情地笑,只能“躲出去蹲着笑去”,“忍着笑上来替他们姐妹换衣裳”。作者正是如此紧紧地扣住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性格特征,才描绘出了这般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的“笑”的细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府等四大家族还处在鼎盛时期,故人物出场交汇多以“笑”态相对。可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以胡适等学者都这么认为),人物出场中多有“哭”的镜头。这主要是因元妃薨逝、宝玉失玉、黛玉病逝、贾府被抄等一系列情形而起。曹雪芹的“笑态”描写很是精妙,可高鹗的“哭心”揭示,也很微妙。不妨看《红楼梦》第一百六回“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太君祷天消祸患”中众人的“哭”。在第一百五回中,贾家被革去世职,锦衣卫查抄宁荣两府,搜罗了大量钱财,并羁押了贾赦、贾珍等一干人,邢夫人、尤氏等日夜啼哭,凤姐又病在垂危,惹得八十多岁的贾母受惊害怕,伤心落泪。虽有宝玉宝钗在一旁解劝,但终不能分忧,便焚香祷告,祈求皇天保佑:在监的逢凶化吉,有病的早早安身。全家罪孽,情愿一人承当。赐我一死,宽免儿孙之罪。正因为老太太“默说到此,不禁伤心,呜呜咽咽的哭泣起来”,这才引出王夫人、宝玉、宝钗等人的“哭”来。当晚,王夫人带了宝玉宝钗过来请安,见到贾母悲伤,三人也大哭起来。书中是这样揭示各人的“哭因”的:宝钗更多一层苦楚:哥哥薛蟠殴死人在外坐牢,不知将来是处决还是减缓;公婆贾政王夫人此次变故虽无大碍,但家业已萧条;老公宝玉依然疯傻,毫无志气,想到以后无甚无望,自然更比贾母王夫人哭得更悲痛。宝玉见宝钗如此恸哭,也有自己的一番悲伤:老太太贾母年老不得安宁;父母见此光景而生悲伤;众姐妹如风流云散,一天少似一天,不禁伤感悲凉;曾经吟诗起社热闹惬意的大观园,自林妹妹一死,竟郁闷至今;现在虽有宝姐姐在旁,可她忧兄思母,日夜难见笑容,今见她悲伤欲绝,于心不忍,竟嚎啕大哭。书中未写王夫人“大哭”的心理,但不难揣测,与贾母同因,另外自然是随贾母的悲伤而悲伤。作者不忘写身位地位卑微的丫头。主人哭,丫头自然也要哭。但身位不同,哭因也不样。大丫鬟如鸳鸯、彩云、莺儿、袭人,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这四个丫鬟是贾母、王夫人、宝钗、宝玉身边人,自然身价地位高,见贾母等人如此,也各有所思,“便也呜咽起来”。余下的小丫头们,看得伤心,“也便陪哭”。读到这里,笔者竟没心没肺地笑了起来。“哭”,还有“陪”!自然无人来宽解劝慰,导致贾母满屋子中哭声惊动地,以致吓慌了在外头巡夜的婆子,慌忙报于贾政。贾政以为贾母归天了,“急得魂魄俱丧,疾忙进内。”等看见贾母只是坐在那里悲啼,方才神魂安定,并埋怨众人几句,众人才急忙止住哭声,各自心里想道:“我们原恐老太太悲伤,故来劝解,怎么忘情大家痛哭起来?”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笔者就此仿造一句:“快乐的笑是相似的,悲戚的哭却各有各的不同。”贾母,贾老太君,是贾府最高统治者,有至上的权威和尊严,有人逗她笑(如王熙凤、刘姥姥等),有人陪她哭(上面一干人),她的“笑”与“哭”,自然牵动着甚至左右着下面人的“笑”与“哭”。但生活中“笑”很容易,“哭”却难为。曹雪芹笔下众人的“笑″,各具情态;高鹗笔下众人的“哭”,也别具风味。这真是“笑态”精妙,“哭因”微妙,不亏为大家的手笔,妙笔生花,为写作者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