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条件下的野外生存(辽阳科普带刺的朋友)

恶劣条件下的野外生存(辽阳科普带刺的朋友)(1)

《带刺的朋友》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用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刺猬偷枣的经过。

前不久,有人对这篇课文提出质疑,说自己看了这篇课文后“吃了一惊”,“刺猬不吃枣,也不吃山楂,刺是自卫用的,不是取食工具。”于是,他将自己的质疑发布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的晚报还做了报道。

对课文提出质疑这本不足怪,奇怪的是提出质疑的还是一位“资深科普人”,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了。于是,我参阅了许多关于刺猬的资料,看看这位“资深科普人”说的是否有道理。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

首先,刺猬不是一个单纯的肉食者,而是一个杂食者。在野外,它们主要靠捕食各种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为生。怎么能下结论,说它“不吃枣,也不吃山楂”呢?

其次,刺猬会爬树。据有关资料记载,“因为树上往往有蜗牛、蛞蝓等美味的食物,所以刺猬有时会爬到两三层楼的高度觅食。”

再次,刺猬的刺有多种用途,不仅是自卫工具。有时,它们会把自己身上的刺当作“手”来利用。觅食时,吃不完的食品,它就会用卷缩或滚动身体的办法,把食物戳上,“打包”回巢。建巢时,“刺”又是搬运材料的有力工具。

就这几点足已说明,“带刺的朋友”还真的有两下子,不应小觑它们在野外的生存本领。

刺猬,长着一副尖尖的、很像老鼠的嘴脸,耳朵、四肢及尾巴都很短小,怕光、怕热、怕惊、喜欢安静,这副囧傻呆萌的样子,很容易被一些人瞧不起,认为它什么也干不了,长个刺,也只能“自卫”而已。其实它并非这样软弱无能,想想看,刺猬的祖先在恐龙时代的白垩纪就已经存在,直到现在。要不是因为人为的原因,它们也不会走到需要保护的境地。

可是,为什么对《带刺的朋友》会有那么多的质疑声?而且还有人出面助阵?这不免又会说到人的身上了。

第一,质疑者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缺少认识。《带刺的朋友》是一天晚上,作者在月光下走到后院的枣树旁看到的情景,他写的是“这一只”刺猬爬树偷枣的经历,并没有说所有的刺猬都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就好比人会爬树,但不是所有人都会爬树一样,这需要有特殊的锻炼才行。网上有段视频,是一只被灌醉酒的刺猬在爬树,虽然它爬得不高就摔下来了,但它能爬树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第二,质疑者的逻辑推理不够缜密。说“刺猬的主食是各种无脊椎动物”,论断就成了“不吃枣,也不吃山楂”。刺猬有没有副食呢?如果副食有瓜果,它为什么不吃枣和山楂呢?还有,说“抓过一刺猬,(刺)确实是软的,我用苹果怎么碰那刺也穿不破。”是的,刺猬的刺有一个逐渐硬化的过程,据养殖专业户的介绍,一般在8个月后的刺才能刺穿果皮,他们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刺猬是否成年。怎么可以用一只刺猬的刺没有刺穿苹果,就说“刺也不是牙签,戳不上枣”呢?

通过这些“质疑”更让我们明确了,科学普及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还需要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只有掌握了后者,才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实,我们在创新的时候,需要质疑,因为它标志着不墨守成规。但质疑绝非是简单的否定。“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才是正确的要求。怀疑是为了打开思路,求证是为了探索真理,求得真知,这才是我们应该着力的地方。

来源:科普时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