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躺越精神是怎么回事(越鼓劲越想躺平)

越躺越精神是怎么回事(越鼓劲越想躺平)(1)

人们相信,干劲十足的员工能够创造更高的劳动价值,在服务行业尤其如此。情绪饱满的员工更能够感染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保持这种情绪状态是非常容易也非常基本的,因此这种工作中的情绪要求往往发展成了一种硬性要求。但最近的应用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保持这种情绪状态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对员工工作时的情绪态度作出苛求,其实是一种竭泽而渔式的剥削,最终只会导致员工的“躺平”。

越躺越精神是怎么回事(越鼓劲越想躺平)(2)

图片来源:Andrea Piacquadio

员工的情绪与态度是许多管理人员都关注的问题。许多餐饮行业的管理者,在营业之前要集合训话,甚至要求员工一起喊口号、跳操,从而使他们工作时能够达到一个饱满的情绪状态。在一些信奉“狼性文化”的企业中更是如此,他们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保持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以此来达到所谓的“富有进取心、侵略性的拼搏态度”。似乎,在有些管理者眼中看来,情绪是一种无成本的资源,因此要尽可能的予以开发。而如果员工不能够在这一点上做好配合,那么就是态度有问题。

但是,佐治亚大学特里商学院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要求员工在工作中控制情绪、刻意保持某种情绪状态,会导致他们付出较高的精力与“情绪资源(emotional resources)”。长此以往,会让他们感到筋疲力尽。管理学学者 Fadel Matta、Jessica Rodell、William Harry Wilson 和Emma Frank主导了这项研究,论文发表在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研究主要关注了员工在工作时的情绪变化历程,“情绪变化的成本几何?这种变化历程对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Matta 表示,组织心理学研究往往专注于讨论如何激励员工以达到高效的工作状态,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员工在情绪变化时所付出代价。“我们始终希望人们能够保有积极的情绪状态。但每个人在特定情景下都有特定的状态,比如在新的一天开始时,有的员工就踌躇满志,有的员工却身处低谷。” 因此,所谓情绪激励,其实总是伴随着对员工的一种情绪调整——从特定状态到管理者要求的状态。

诚然,让“情绪积极”、“高兴一点”、“微笑起来”,这些要求看起来并不过分,Matta介绍道,“我们也并不是不希望人们在工作中保持快乐与满足。但这个过程并不那么单纯。” 它往往要求员工付出一定的成本,当这个成本过高,员工的注意力就会从工作上转移开,而更多地倾注到情绪调控上来。

越躺越精神是怎么回事(越鼓劲越想躺平)(3)

图片来源:energepic.com

Frank称,人们在情绪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工作时调动了过多的资源调整,剩余的就越少。较少的情绪资源会导致他们难以处理有挑战性的任务,缺乏坚持完成工作的能力,也怠于与同事互动。Frank解释说,虽然他们调整好了情绪,但工作状态已是强弩之末。换言之,本该用于工作的资源,被转用在了情绪调整上面。这种状态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员工就会进入一种消极怠工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躺平(quiet quitting)”。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从零售到房地产等不同行业的162名职工,他们被要求每天5次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持续10天。而在每天结束时,他们还会被询问一些问题来衡量其一天的工作表现,比如:是否自愿为其他项目提供了帮助、是否对同事发脾气、是否坚持完成了任务指标。研究人员将每位参与者的表现情况进行比较,衡量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工作表现的关系。

结论显示,每天情绪变化最大的员工更有可能在一天结束时感到精疲力尽,更有可能报告不良的工作行为。平日工作态度积极的员工、或是脾气一直较为暴躁的员工,都符合这个结论。研究人员还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了实验,在该实验中,参与者的情绪(和情绪轨迹)被实验性地操纵,并在受控环境中跟踪、评估其行为表现。研究人员认为,组织心理学家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员工的情绪如何影响他们的生产力和合作意愿,但情绪变化本身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

“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情绪状态的改变历程,所以它既涉及到人们主动作出的情绪改变,也涉及外部事件对人们造成的情绪影响。你可能是暗示、要求自己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精神状态,也可能是遇上了一些强烈影响自己情绪的事件。”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们耗尽情绪资源,进而筋疲力尽、压力倍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遍又一遍透支情绪资源,最终会导致职业的倦怠感。

对于管理者而言,该项研究的启示是,应当了解到情绪变化也意味着员工的资源付出,长期强迫员工保持积极态度可能适得其反。应当对员工自然的情绪状态有所尊重与体谅,并在安排工作计划的时候考虑其情绪变化的成本。而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我们也应当了解保持平稳心态的重要性,避免剧烈、频繁地情绪波动而带来的长期消耗。

参考文献:

Emma L. Frank et al, What does it cost you to get there? The effects of emotional journeys on daily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21). DOI: 10.1037/apl000090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