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

看着有点疼,年轻姑娘用在火焰上烧红了的别针,在自己鼻翼穿了个孔。

血晕了一小圈,这一刻,她微微皱眉,但是很灵动。

这是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的一幕。17岁的女孩奥秋在从诊所检查中刚刚得知自己怀孕,回到家中,她第一件事是DIY给自己穿了个鼻环。

看完全片,才明白了这一幕的意义:少女在急于宣示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权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2)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3)

这是关于一个未成年女孩堕胎的故事。

故事情节很简单,有关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两个小镇女孩——

在奥秋发现自己意外怀孕后,因为本地对未成年女孩堕胎的限制,于是和她的表妹斯凯蕾踏上了前往纽约三天两夜的堕胎之旅

这并不是一场很激动人心的旅程。相反,她们在此过程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阻碍,也曾在偌大的都市孤立无援。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4)

豆瓣7.5,IMDB7.2,[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7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获得者

一场旅程,恰似一场成人礼,让她们突然跌入成人世界,以超绝的勇气面对苦痛、迅速长大。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

2012年10月,爱尔兰一名叫萨维塔的31岁孕妇,在怀孕17周时,因为自然流产住院。

当时,由于婴儿心脏仍有跳动,医院医生便援引当时爱尔兰堕胎法规定(只要胎儿有心跳,堕胎就属违法行为),拒绝采取行动。

待未出生婴儿心跳停止后,医生才将胚胎取出,但孕妇萨维塔因为引发败血症,隔天死于医院。

此事件在爱尔兰引发轩然大波,大规模民众上街针对堕胎禁令举行抗议活动,并迫使政府修改相关法律。

但一直到2018年5月份的爱尔兰公投,堕胎禁令才被废止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5)

爱尔兰全民公投废除全欧最严堕胎禁令

萨维塔事件,也是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灵感来源,受此启发,才有了这个美国堕胎故事。

当然,比起原型来,电影故事要柔和轻快得多。

没有太多狗血,没有冗长对白,甚至连女孩奥秋肚子里孩子的父亲是谁电影都没有透露,因为那并不重要。

「我想讲一个成长故事,并探讨这个年轻女性在未婚怀孕到堕胎的旅途中,私底下内心经过的情绪悲痛。」

导演伊丽莎·希特曼在采访中这么说过。

如果看过导演前作[沙滩鼠]就知道,她的电影,重点从不在故事内容的完整性,更多是一种以人物为核心的情绪和内心探索。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6)

[沙滩鼠]

[沙滩鼠]关于一个深柜少年在一个夏季海滩对同性情欲和自己真实内心的纠葛慌溃;[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关于一个堕胎少女在这个过程多重复杂的思绪。

在本地诊所,听说女孩有堕胎心思的社工面露迟疑而不安,立刻给女孩播放“反堕胎”的宣传片:

「这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堕胎是一种暴力行径,堕胎就是杀死孩子...」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7)

暴力绑架的审视和舆论效应,成为她首先要面临的第一重门槛。其次才是要前往纽约的经济困境。

两个女孩,一起抱着、拎着巨大的行李箱乘坐巴士来到纽约,她们穿行在线路复杂的地铁中,常常行动笨拙而面露迷茫。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8)

堕胎手术被一拖再拖,花费时间从一天到两天到三天,夜间无处落脚,在公共室内被赶出,在地铁再遇到暴露癖......

这个过程又残酷,又平凡。

直到纽约堕胎诊所的社工和女孩奥秋的术前访谈,我们也才明白这个片名的由来。

社工提出的所有私密问题都需要女孩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择一回答,这些问题包括:

「过去一年里,你的性伴侣是否拒绝使用避/孕/套」「你的性伴侣是否威胁或恐吓过你」「你的性伴侣是否打过你、扇过你耳光或造成其他身体伤害」「你的性伴侣是否曾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与你发生性行为」

女主奥秋的情绪也从一开始的平静回答,到垂下头来、逐渐沉默,再到红了眼眶,难以自控地抬起胳膊、用衣服一角擦掉眼泪。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9)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问询情节作为电影的高潮,也给从未介绍的怀孕背景添了些隐晦的交代。

或许,奥秋的意外怀孕便来自于对方的强制与暴力,也或许,并无关联,但女孩必然曾经遭遇过性暴力。

就像电影一开场,奥秋在高中舞台上所弹唱的那首歌“He's Got Power”,「“他”让我不能离开,让我说出违心的话,当我想逃离时,“他”总有强大的力量让我爱上“他”。」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0)

某种意义上,男性凝视和男性掌控的主题,和前段时间的[隐形人]异曲同工。

只不过,当它放在怀孕堕胎的主题上,年轻女孩对自己身体掌控之难,除了传统阻力,又有些格外的压力。

阿涅斯·瓦尔达在1977年的电影[一个唱,一个不唱]里有一首表达女性堕胎权的歌唱得好:

「父亲、教皇、国王、法官、医生、立法者,都不能把法律强加在我的身体上,生物学不是命运,父命为天早已过时,我的身体属于我。

只有我知道,是否想生孩子,是否要带新生命来到这个尘世中,我的身体是胖是瘦,自己做主,我的身体属于我。」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1)

[一个唱,一个不唱]

从未在「堕胎自由」议题上有过太大争议的国内女性可能很难理解,西方很多国家的女性堕胎权是经由长久的女权抗争才得来的。

最著名的,当属1969年的美国「罗诉韦德案」(Roe v.Wade)。

当时,生活在德克萨斯州的21岁女孩诺玛·麦考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在她再一次怀孕后,觉得自己实在无法再负担另外一个孩子。

于是,萌生了堕胎想法。

但当时的德州法律,是禁止女性堕胎的,只有在威胁到孕妇生命的情况下,才能合法堕胎。

上层和有钱女性,可以前往其他州或国外进行手术,但对于底层的普通女性来说,一旦意外怀孕,就只有安分守法或冒着生命危险去黑诊所秘密堕胎两条路可选。

蒙吉著名的堕胎题材电影[四月三周两天],便讲述的是一次秘密堕胎事件。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2)

只不过,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在禁止堕胎的法律之下,女主帮助她的怀孕好友联系医生在一家廉价旅馆开始堕胎手术。

结果,这个黑医生以各种理由,胁迫着两个女人以自己身体做交换,才答应了手术。

一次堕胎,“他们会告你谋杀,会被判五到十年”。一旦被发现,从做手术的医生,到堕胎的女人,谋杀指控无人能逃。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3)

这是一场战争。一个不小心,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就被毁了。

笼罩在[四月三周两天]故事背后的,是晦暗而沉重的真实历史:当时,大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为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

女性的生存本就苦难重重,而堕胎是另一重苦难。

直到爱尔兰堕胎禁令被废止之前,每一日,都有无数的女性不得不向黑市借款高利贷,前往黑诊所秘密做手术。

或者,她们会趁着夜色,悄悄登上一艘名叫“海之变”的渔船,在毫无保障的临时集装箱里,在漂泊的大海上接受手术。

而回到1969-1970年的美国,也只有纽约等一些州最早放开对堕胎的限制。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电影里,女孩从宾夕法尼亚前往纽约堕胎,在70年代,同样,意外怀孕的女人最优选择也是前往纽约堕胎。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4)

70年代,宾夕法尼亚州一块广告牌,刊登着纽约250美元堕胎广告

在美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对堕胎的限制,除了因为早期堕胎手术的非安全性外,更重要的便是宗教原因。

爱尔兰是个天主教国家,美国同样基督教主导,他们援引《圣经》,认为胎儿是生命,而生命是天赐的,堕胎便意味着谋杀

所以在「罗诉韦德案」之前,美国是一直严格限制堕胎的。

直到60年代,西方风起云涌的平权运动和女权运动,让女性开始争取自己的堕胎权。

「如果连身体都不能自己控制,谈何别的权利呢?」「我们想要什么?自由选择!什么时候?现在!」「这是政/治问题,州政府控制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生育了士兵,生育了工人,他们害怕失去对我们的控制。」

女权运动之中,两个女权主义者挑中了怀孕的21岁女孩诺玛·麦考维,从此,她化身简·罗(Roe),将案件推至法庭。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5)

罗和律师

「罗诉韦德案」中的韦德,则是当时用来捍卫德州堕胎法律的当地检察官。案件持续了三年,一路打到联邦最高法院,最终以女性堕胎权的确认和实现而告终

只不过,仍是有一定限制的:

女性有权在前两个孕期(前六个月)内终止妊娠;在第三孕期,州政府有权立法禁止堕胎,除非孕妇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6)

「罗诉韦德案」的影响,被称为“美国第二次内战”。

因为它不是结束,从此,「生命派」(Pro-life,婴儿生命权优先)和「选择派」(Pro-choice,女性选择权优先)的斗争就没有停下过。

而今,「罗诉韦德案」的成果正在面临挑战,尤其在特朗普上台后,女性的堕胎权正在被收紧。

这一关系到生命权、平等权的议题,已经从单纯的堕胎问题,演变成了政治工具。

在美国,「生命派」和「选择派」壁垒分明,共和党是亲生命党,而民主党是亲选择党。

美国政/权在两/党之间流转,堕胎权的形势就随着不同政/党上台反复。

特朗普曾在多个场合表明自己「生命派」立场,反对堕胎。也是在他的支持下,阿拉巴马州于2019年签署通过了一项“全美最严堕胎法案”

法案规定:女性在怀孕的任何阶段都不能堕胎,即使是因强/奸或乱/伦怀孕,也不例外。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7)

此外,自2010年以来,美国已经通过了300条关于堕胎的禁令

抗议女性们曾穿着《使女的故事》服装,前往议会大厦外举行抗议活动,在她们看来,堕胎禁令的通过把女性重新摆到了生育机器的位置。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8)

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即使它很温和,几乎没有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

它只是在残酷的现实中,温柔地讲述了两个小镇女孩的一段堕胎经历,是一段不可对他人言述的隐密创伤,也是对普通堕胎女性情绪的关怀。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19)

「故事的主轴是探讨女性在寻求堕胎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美国想方设法设下非常真实的门槛,阻断合法的堕胎渠道。」

导演如是说。

「生命派」和「选择派」的割裂目前是无解的。因为它不再是单纯的道德或民权问题,而是那些手握权柄的傲慢男人们的谋略工具。

就像使“全美最严堕胎法案”通过的阿拉巴马州投票者,无一女性。男人们掌握女人的子宫,替她们做出决定。

这种割裂,或许只有某一日男人也长出子宫,或是人造子宫的诞生,这个问题才有解吧。

参考资料:

[1]道德VS自由:美国历史上堕胎合法化之争,凤凰网,2009.6.1

[2]纪录片:推翻罗诉韦德案 Reversing Roe (2018)

[3]衣架、肥皂、缝衣针:一部美国堕胎血肉史,看客inSight,2019.6.17

[4]胎儿快死时法律仍不允许堕胎怎么办?时光网,2020.4.3

[5]美国的堕胎法的发展历程研究,法制博览,2019.1.26

你怎么评价[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20)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21)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22)

堕胎是否会有记录(我们还能掌控自己的子宫吗)(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