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

此章讲孔子在病中见君主的礼节。普通生病叫病,而疾是指很重的病,差不多要病危快死了。古人因为要死在正寝,所以病危的时候,就要搬到正寝,有词曰“寝疾”。此章有三层含义需要正视,一是生病之下的礼,一是事君之礼,一是礼的变通。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参考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1)

东首:头朝东。 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前文说到孔子生病时,朋友来看望,孔子的应对。本章就来说君主来看望时,孔子的礼。孔子患了重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此章第一层意思表明孔子即使有了疾病,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2)

孔子生病期间也是遵循礼的,礼的严格性由此而见。只能通过礼,人们被世俗世界所束缚的潜力才能苏醒,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礼与《旧约》中的律法其实有着共同的指向,“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书1:8)“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留在意中、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也要教训你们的儿女、无论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又要写在房屋的门框上、并城门上、使你们和你们子孙的日子、在耶和华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给他们的地上、得以增多、如天覆地的日子那样多。你们若留意谨守遵行我所吩咐这一切的诫命、爱耶和华你们的神、行他的道、专靠他、他必从你们面前赶出这一切国民、就是比你们更大更强的国民、你们也要得他们的地。(申命记11:18-22)

在《论语》也是同样的表述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同样,孔子要用《春秋》来演义仁学,没有历史的佐证,仁学和礼乐难以达到强有力的说服力。

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此章的第二层次的意思是政治中尤其是讲礼之地。孔子的为政是在千乘之国”为政为德“,做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实现民众的”有耻且格“。因此,为政以德与齐之以礼是为政的内外两面。

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4)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因此,为政其实是仁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包括正名、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民服等各个因素。

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5)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位置不同,礼的要求不同,其根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居于其位,各司其职。

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6)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是变通。因为孔子患病太厉害了,以致于国君来探视他,他也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孔子就做个变通,他把朝服盖在身上,还放上绅带(很宽大的腰带,上朝时候所用。所以有“绅士”之说。)这个充分反映出孔子对礼的遵循的严格性和变通性。

关于孔子与君主相见的具体过程,有人推测还是要按照礼节,孔子面向北方,而君主面南。孔子东首而右侧。这个推测是有根据的。汉代名臣龚胜曾经照《论语》的说法演示过一回。

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7)

《汉书•龚胜传》:“莽既篡国,……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安车驷马迎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拕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龚胜是西汉大臣,德高望重,王莽篡位之后,想借重于他。于是给他加官进爵。他就假装病的爬不起来了。于是钦差大臣没办法,就模仿了孔子的具体做法,在卧室里面进行宣读诏书。龚胜是躺在屋内的西南角的窗户下,然后“东首加朝服拕绅”,身上披朝服,加绅带。同时脑袋朝着东面,右侧身,面对北方。然后使者进门,向西走,南面对着龚胜,开始宣读诏书。这个描述就很具体了。他们位置的尊卑关系是很明确的。

仁学来解释经典,可以填补《论语》篇章间的空隙,让我们了解到完整的仁学,同时也能够见识到仁学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仁学的内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仁学的内涵,敬请加入视频慕课《论语启蒙:论语的法典化解读》(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UEB-1449479163),或参考《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人人格论——<论语>的法典化解释》。

子曰过犹不及全文停顿(礼不可须臾离也)(8)

现代世界被认为史上罕见之大变局,当今中国也处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身处大变动社会之中,需要有相应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与中国传统大一统社会的生存方式相异。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中心,而仁学是儒家的核心,是孔门弟子为全面阐述仁学编纂而成。它是处于春秋礼乐崩坏大变动社会条件下的“仁魂义行”的生存智慧,提出在礼崩乐坏之下,遵循真理其实是可行的(“志于道”),但需要遵循仁学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其要点为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兴于诗”),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立于礼”),需要有遵循美德的技巧(“据于德”),能够克服遵循美德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依于仁”),强大的行动力是根本应对之道(“敏于行”),这样,就能够化解礼崩乐坏带来的惧、忧、虑(“成于乐”),这对于身处目前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原创申明:本头条号的所有文章系作者独创,享有著作权,请勿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