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老子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哲学家,也是第一位留下自己著述的哲学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写出五千余言《道德经》流传至今,是华夏文化传统智慧的不竭源泉。

但是也有人说,老子哲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会让人变得颓废,让人失去斗志。

老子哲学真的有这样的缺陷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讨论:老子哲学有哪些内容?

老子哲学包含着三个方面的理论。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1)

老子哲学首先是一种形而上学,他探究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最高规律。

《道德经》是围绕着“道”这个概念展开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万物的规律,是天地间最高的存在。道恒常永存,又无名无形,谁都看不见它,听不见它,更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老子只能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从道中创生出来的。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在创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后继续发挥着作用,它附在万物之中,蓄养万物,培育万物,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终极规律。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2)

道这一终极规律作用于万物,体现为两种形式:

1、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纷纷纭纭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而这些性质总是成对出现的,相反相成,例如:高矮、长短、冷暖、明暗、善恶、美丑等等。有高必然就会有矮,没有高也就显不出矮来了,如果其中一种性质消失了,与它对立的那种性质也就随即消失。如果没有相貌普通的芸芸众生,我们就不会认为刘亦菲美了。

所以《道德经》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道德经》第二章)

一对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性质推动着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因此事物的运动总是朝向其反面的。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3)

2、事物是循环运动的

正因为事物朝着反面运动,所以其运动轨迹就构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圈,恰如一幅太极图。这是一种循环,事物运动发展到最后,总是复归于起点。自然界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循环不断;每个月,月亮都由盈至缺,又由缺至盈;太阳朝升夕落,第二天照常升起;作物从一粒种子渐渐长大,最后结出新的种子……

《道德经》认为,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也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中生成出来的,它们生成后便逐渐远离道这一母体,并最终复归于道,完成一个大的循环。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4)

作为形而上学的老子哲学并无缺陷,不仅没有缺陷,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养料,滋养了后世许多哲学家。

先秦大多数思想家们,如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探讨的主要是政治问题,并不关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真正关心世界本原这一形而上学问题的,只有道家学者了。所以老子哲学是弥足珍贵的,《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轻视和诋毁它。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5)

其次《道德经》是一部政治理论书,它是教君王如何治理国家的,所以老子哲学又是政治学。

老子哲学并不仅仅是形而上学,他还是政治学。或者说老子写《道德经》的直接目的,就是教导统治者如何治国理政、管理百姓。因此老子哲学不仅是“以道为本”的形而上学,还包括了一套政治理论。《道德经》是一部指导统治者的政治理论书。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6)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看到当时的统治者胡作非为,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压榨百姓,横征暴敛。因此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道德经》探究了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根源,老子认为这是因为统治者的“有为”,总想有所作为。老子认为,当时各诸侯国的禁令太多,法律森严,使老百姓手足无措,贫困不堪,反而催生了很多盗贼: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者收税越多,百姓就越饥饿。统治者越有作为,百姓就越难治理!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针对这一现象,老子提出了“无为”。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宣扬“无为”的思想。因为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都无为而治,才能天下安定,百姓富足。

当然,老子说的“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教导君主不要刻意地作为,不要强作妄为。无为正是顺应了道的规律,是顺应万物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去成就万物,顺应百姓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去成就百姓。也就是《道德经》中说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7)

老子的政治学是否有缺陷呢?

我们首先应当肯定老子政治学的优点,即克制统治者的欲望,消解独断意志的扩展,阻止统治者对百姓权利的侵蚀,这是其积极的一面。十八世纪的西方流传着这么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如出一辙,却比老子晚了两千年,这足以彰显老子的伟大。哪怕到了今天,老子的无为思想仍有意义。

不过从消极的一面看,老子的政治学是复古的,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目标是回到一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老子是向后看的,是回顾历史的,而不是向前看的,不是展望未来的。老子看不到历史在向前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财富不断增加,人口持续繁衍,老子却想要百姓保持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无知无欲”的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8)

最后,老子哲学又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

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人也是万物之一,也是从道中创生的,所以道也是人的行事准则。当人遵循道的准则时,这一准则又被叫做“德”,“德”就是“得”,意为人们从道中得到的东西。老子写的书名叫《道德经》,既阐释道,又阐释德,既告诉你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又告诉你该怎么做。

到底怎么做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1、自然无为。

道是作为外物的内在规律,驱动着万物的运动与发展,这就是“道法自然”。在《道德经》说的“无为”,是叫人什么都不做吗?老子没有这么颓废中,居士我说过,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不要肆意妄为的意思。人也、应该顺应万物的内在规律去做事,不能强求,也不能妄为,这就是无为。只有无为,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就是《道德经》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2、清净无欲。

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复归于道的。而道的特性是空虚寂静(无),但它发挥出的作用却是永不穷竭的(有)。空虚之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空屋才可以住人,空碗才可以盛饭。所以人也应该复归于道,像道一样清净无欲。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9)

3、柔弱不争。

正如上文所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不应只考虑正面因素,也应从事物的反面去考虑。世间之人无不争强好胜,只看到正面,因此学道之人就要看其反面,柔弱不争,正如《道德经》中说的: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也许我们意识不到,中国人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由老子哲学塑造的。中国的很多老话、俗语,都体现了老子哲学。比如“吃苦是福”、“出头的椽子先烂”、“忍字头上一把刀”等等。

从好的一方面说,老子哲学有助于减少人的欲望,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在提倡尤为重要。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10)

从不好的一方面说,老子哲学中确实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柔弱、居卑、处下、不争,很可能失去斗志,变得萎靡不振。但这不是老子哲学的错,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有所偏向,老子哲学并非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中华文化中既有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又有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我们要兼容并蓄,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

古代的读书人们,在春风得意时,总是怀着“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只有当仕途不顺,理想破灭时,才会投入道家老子的怀抱,纵情山水。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11)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老子的道就是人生价值(老子哲学会让人丧失斗志)(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