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是什么体验?近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近视眼是什么体验?近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

2018年6月6日,医护人员为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新华社 章朔/图)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近日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防控目标: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

同时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用抓GDP一样的考核手段来抓近视率,侧面反映了我们儿童青少年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据《国民视觉健康》的统计显示,我国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是近视。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比例为35.16%至39.21%,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37亿至4.87亿之间——用眼过度,是现如今近视患者激增的根源。

今天,“知道”(nz_zhidao)跟你们来聊聊近视和戴眼镜这件事。

古今近视之对比

若是穿越回古代,可不是谁想近视就能近视的。

现今我们调侃近视是三米开外雌雄同体,十米开外人畜不分。明代的时候,亦有人做打油诗(作者不可考):

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

诗中所提的“看画”和“锁书箱”,实际明确了近视者的身份——读书人。古代社会识字率很低,绝大多数人是文盲,由于用眼频率降低,整体近视的概率也下降了。

《石林燕语》有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欧阳修有条件让秘书代读,白居易则把它写到了诗里:“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即便是在高度用眼的读书人群体中间,近视眼也并非普遍存在。

首先,我国古代的知识以文字叙述类为主,不需要像学理工科,面对一大堆公式、图形,眼睛在工作时需要上下来回不断扫视,这样一来,用眼的压力就减少了。

其次,古代没有电,夜间的光源少且昏暗。虽然有些读书人在头悬梁的挑灯夜战,可相比于如今夜晚和白天的光源无差别,古人夜晚用眼的频率还是很低的。

再者,古人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作为一种软且长的书写工具,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者得有一个正确的坐姿或站姿,在客观上起到了预防眼睛疲劳的作用。

最后看古人的整体生活环境,不像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指示性的图标、说明性的文字以及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匾。

古今近视患者的数量即使不同,应对近视的方法却没什么大的差别。在眼镜还没发明出来之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忍着呗。

不过在古人看来,近视不仅是眼睛出了问题,而是“心躁则母浊”。《本草纲目·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虽然治疗的方式一大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只能等眼镜来了。

眼镜谁先发明的

关于近视眼镜的发明,如今还是一笔糊涂账。

按照眼镜是舶来品的说法,是十三世纪的英国学者培根发明了眼镜,然后在全世界传播。而且古人把眼镜命名为“叆叇”,它是阿拉伯文里眼镜的音译,所以眼镜应该是来自国外。

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曾提到“满刺加国出叆叇”。《华夷考》亦有记载:“大如钱,质薄而透明,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目力昬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出满剌国。”

不过也有很多人不服,咱们连四大发明都弄出来了,俩玻璃片子还得靠外国人?有人指出,眼镜在北宋时期就被自家人发明出来了。

北宋刘跂的《暇日记》载:“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幕照之,则见。”水精也即水晶镜片。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用水晶制作的镜片,并非是用来矫正近视的。最初读书人读累了,眼睛干涩红肿,会用水晶制作的镜片来让眼睛休息——当然,这种说法无从考据。

不妨倒过来想,如今出现某种新发明,由于便捷的通讯技术,全世界很快就能得知。然而古时候通讯不便捷和地域限制,使得像眼镜的发明,搞不清楚谁先谁后。或许在同一个时代里都发明出来了,只是在地域的限制上相互不知道罢了。

近视眼是什么体验?近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

近视眼镜框。(新华社记者 李博/图)

从耍帅到实用性攀升

眼镜从明代中期开始流行,而别扭的称呼“叆叇”也被“眼镜”取代。到了清代,眼镜还是比较贵重的奢侈物品。不近视的人不碰它,纨绔子弟们反倒喜欢戴着它到处耍帅。

说到眼镜的耍帅作用,我们还是比不过西方。看西方的一些影视作品,一些男人的胸前,总会挂着一个小镜片,被称为单柄视镜,通常用来观察物体或阅读。这东西再怎么精巧,其实跟放大镜没啥区别。有时,它也会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比如拿着它看面前的一个人,被视为是讥讽和嘲弄。

此外,我们广为熟知的,是单片眼镜。它出现的时间不长,在18世纪,最初是古玩行家拿来观察文物的。后来,西方的纨绔子弟们,把单片眼镜当做了耍帅神器。单片眼镜的实用价值并不大,追赶时尚和彰显身份,才是其根本价值。试想一个人如果真的是深度近视,戴一片眼镜,是要做独眼龙的节奏吗?

除了这两种眼镜以外,还有一种夹鼻眼镜。没有镜腿儿,只有镜框和镜片,所有的着力点都在鼻子上,大鼻子的西方人又占了优势。那个曾经杀人不眨眼的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戴的就是这种眼镜。

20世纪中后期到现在,由于镜片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大家都不再围绕镜框下功夫了。所以这几十年来看各国的眼镜,不再像从前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形状。毕竟,眼镜的实用性才是根本所在。加上电视、电脑、手机等产品出现后,用眼过度导致的近视率节节攀升,如何让近视者看得更清才是王道。

近视的痛苦,尽量别重蹈覆辙

在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戴眼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上千条答案里不外乎都是几个词:不方便,眼睛累和悲伤。

Y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作死”经历:第一次戴眼镜,是试戴别人的眼镜。戴上眼镜,周围的事物都变大了,能看到每个人脸上的黑色毛孔。到后来自己也要戴上眼镜,而且是必须要戴,我才欲哭无泪。

S先生的感受也很不美好:刚戴上眼镜时,太不习惯看东西总是有个框,感觉世界都在框框里。看东西是清楚了,但是时间一长就会疲劳。而且走路也变得担惊受怕,总是注意眼镜,害怕它掉下来。不戴的时候,还会不自觉用手去推推鼻梁上的空气,超级尴尬。

M小姐则悲伤地说:第一次戴上眼镜,我哭了。觉得自己从此就是一个残疾人了,离了眼镜就没用了。后来我发现,我哭得对。摘了眼镜,3米以外的地方我都不敢去。戴着眼镜,每到打火锅、戴口罩、冬天走进房间的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

戴眼镜的切肤之痛,只有近视的人才能深有体会。

不管是什么材料,眼镜是身体外部的工具,不能跟肉体融合。不管是出汗还是天冷,镜片模糊会给戴的人带来困扰。而隐形眼镜,由于它是嵌入到眼球内部的,带来少许的不适感,还可能会给眼睛带来致命伤害。

有些人会觉得,激光手术治疗的满意度能达到95%以上,那近视患者都做手术好了,一劳永逸。满意度很高但并非百分之百,剩下的5%导致的未知伤害,是不可逆的,哪怕失明的只有几个人。几率是对等的,你能保证自己不会出现在这少部分群体中吗?

所以,面对近视所导致的痛苦,最好的避免方法还是用眼的健康。如今,对于如何保护眼睛的知识多如牛毛,这里不再赘述。只想提醒有潜在近视风险的人一句,把地上的鞋子看成是猫,真的一点也不好笑。对于患有其他眼疾的人,是同等的。

至于像我这种深度近视的人,讲真,度数会不会再加深,有无变瞎的风险,心里还没点数吗?

别拽了,戴个眼镜儿真没半点书卷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