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是男性写的吗(男性闺怨)

闺,就是闺阁。古代管女子居住的房间,叫闺阁。怨,自然是埋怨。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看上去怎么都跟男性扯不上关系,然而偏偏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文人闺怨诗,表面看上去是在写妇人思念丈夫,然而实际上诉说的却是自己的心思。

中国古代,是一个绝对男权至上的年代,女性一直受到歧视,什么“头发长,见识短”之类的俗语,就是这种对女性歧视的直接表现。

而文人,又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权阶层,本身就处于社会顶层,是统治者的一员,那么为何高高在上的文人士子们,却要在闺怨诗里面,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深闺怨妇的形象呢?

一、 文人闺怨诗起源于《诗经》“赋比兴”手法之中的比喻,最初的目的并非是“怨”,而是对于君主施政的一种讽谏

闺怨诗是男性写的吗(男性闺怨)(1)

  • 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闺怨诗,大概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全诗看上去是以一个深闺怨妇的形象,写自己对于丈夫的思念,但实际上,从其出现的年代及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是当时的文人借着怨妇的口吻,批评当时的时政,所谓诗序里所说的:

“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

这里的“风”就是讽谏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首诗实质上是文人通过怨妇的口吻,劝诫当时的君王不要总是用劳役过度驱使百姓。

其后中国古代闺怨诗的发展,大体上也延续了这个逻辑,除了少数女性诗人所写,或者是文人感慨女性望夫的不易之外,更多的其实是通过闺怨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看法。

闺怨诗是男性写的吗(男性闺怨)(2)

放在《诗经》“风雅颂”三种手法之中,就是典型的“风”,即讽谏,劝解的意思。孔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后世文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好色而不淫,讽怨而不乱”。

其中的“讽怨而不乱”,就是说士大夫可以讽谏君王,但要有方法,不能直白的痛斥君主的不对,损害君主的权威,从而造成国家舆论混乱的结果,而是要用相对温和的方式,使君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不损害他的权威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闺怨诗最早实际上是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含而不露,以柔克刚的思想,是曲线救国,并非是单纯的讲述闺怨。文人们也不是把自己比作怨妇,而是通过妻子对丈夫的口吻,指出国家施政的错误,以寻求改变。

二、 随着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建立,皇帝成为文人士大夫们唯一的效忠对象,闺怨诗之中的“怨”逐渐落实,表现为怀才不遇和感慨君主不公两个主要方面

如果说先秦乃至早期中国古代闺怨诗,更多的是用闺怨的形式来讽谏君王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闺怨诗中的“怨”字,实际上是在朝着真正的埋怨发展。

这种埋怨,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怀才不遇,第二是待遇不公。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随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以来,古代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中央政府。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是读书人所能效忠的对象实际上变少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下,诸侯王虽然名义上都归于周天子统治,但实际上其国家内部的管理是相对独立的。

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君主,君主之下也有各自的士大夫,这些层层递进的贵族之间,彼此上下有隶属关系,但如果隔开中间阶层,却是联系不到一起的。

闺怨诗是男性写的吗(男性闺怨)(3)

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附庸。”诸侯王的臣子,不是周天子的臣子。这并不是说诸侯王的臣子不尊周天子为王,而是说在周天子和自己的主君之间,实际上士大夫们是更倾向于主君的。

百姓也是如此,他们认为自己是秦人,是赵人,是楚人,是齐人,不认为自己是周人。

其后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天下的君主就只有一个了,所有的臣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隐逸,要么向唯一的君主效忠。然而天下如此之大,国家能用到的人才数量是一定的,这难免造成一些有才能的人无法被重用。

  • 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曾在《中葛》之中写道:

“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

作为曹操而儿子,曹植尚且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只能假借闺怨诗来抒发这种壮志难酬的怨愤,更遑论其他人。

闺怨诗是男性写的吗(男性闺怨)(4)

由此,闺怨诗之中“怨”的第一层就产生了,即怀才不遇。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君主的重用,将自己比作在家里等待着丈夫归来的女子,等候君主的召唤,这其中自然也有一丝埋怨的意味。

除此之外,已经被君主选用的人才,不一定能一直被君主重用,官场上难免因为种种原因,有人遭到贬斥,这就好比从天的一个妻子,被丈夫给休了,偏偏因为社会制度的转变,天下间只有一个君主,也就是一个“丈夫”能够选用大臣。

如此,被贬斥的大臣自然也对君主有一丝怨气,也就构成了“闺怨诗”之中“怨”的第二层含义,即对贬斥的命运感到不公。

这两层内涵相同的地方是,其中都包含着臣子对于君主的“怨”,不单单是上古时期讽谏的意思,还寄托着诗人自身的情感。

三、 文人闺怨诗中,将自己塑造成为“怨妇”的形象,实际上是在“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之下,士大夫与君主关系相对于丈夫与妻子关系的参照

闺怨诗是男性写的吗(男性闺怨)(5)

明白了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就是如果想要讽谏埋怨的话,除了自比怨妇,也可以自比普通农人啊,为何古代文人们非要将自己比作妻子,怨妇呢?

要知道妇女在古代地位是非常低的,经常骂一个人才会说对方是“妇人之见”。可文人们却随着封建时代的发展,地位越来越高,甚至在宋朝时一度被视作是皇族。

高高在上的文人阶层,和被整个社会歧视的女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就要说到被现代人称之为封建礼教糟粕的三纲五常了,所谓三纲,即指的是: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里头如果从对应的角度来看的话,君对的是父和夫,而臣对的是妻和子。

闺怨诗是男性写的吗(男性闺怨)(6)

也就是说,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古代人认为君主和臣子的关系,就像是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妻子应该以自己的丈夫为天,而臣子也应该以君主为天。

如此,就找到了作为臣子的士大夫阶层,和作为妻子的女性之间的相同点,即他们都是要听命于别人行事,人生轨迹是掌握在君主或者是丈夫的手中的。

所以说,古代文人将自己比作怨妇,所针对的那个夫,就是君主。人的社会角色是随着社会分工在变化的,文人士大夫们相对于妻子来说,自然是那个“君”,可是相对于君主来说,就成了那个“妻”。

综上,古代文人之所以在闺怨诗里将自己比做怨妇,是在封建礼教的基础之上,通过所谓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类比而来的,在君为臣纲的思想下,相对于君主来说,他们就是“妻妾”,自比成怨妇,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四、 结语

《诗经》之中有三种基础的创作手法,就是“赋比兴”,其中的“比”,就是比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肇始之作,其思想文化传承自中国文化以柔克刚的内涵,并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闺怨诗,从创作手法上来说,显然就是这种“比”的直接传承,文人士大夫们在“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之下,将自己比作是君主的妻子,也是有据可依的。即是他们相对于君主身份的直接写照,又是通过类比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手法。

而所谓的男性“闺怨”,当然也不是思念良人,而是从最开始的讽谏君王,到后来的怀才不遇或者是感慨君主对自己命运的不公,“怨”的对象是君主,“怨”的事情,是自己的治国理想和报复,并非男女之情。

参考文献:

《诗经》

《春秋繁露》

《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