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战争电影十大巅峰之作(82看电影学历史滑铁卢战役)

诺曼底战争电影十大巅峰之作(82看电影学历史滑铁卢战役)(1)

今天推荐的是一部意大利与苏联联合拍摄的战争片--《滑铁卢战役》。


影片拍摄于1970年,时长134分钟。由苏联著名电影大师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罗德·斯泰格尔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 奥逊·威尔斯主演,豆瓣评分8.6分。


影片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示了发生在1815年的这场改变世界历史的关键战役的全过程。


相信看过的人大都会被影片宏大的战争场面震的七荤八素,要知道在当时是没有电脑CG这玩意的,全部场景都是真人真马拍摄完成,单就这一点就足以名垂影史。


电影最初的拍摄设想,是由欧美电影界泰斗人物、意大利著名电影制作人迪诺·德·劳伦蒂斯先提出来的,本来是打算由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拍摄,结果老美的报价能让制片人破产。


钱少又想干大事的劳伦蒂斯转念一想,美国人不行,那就找他的死对头苏联人试试。


能接到这样的大买卖苏联很高兴,还把自己家国宝级人物--曾拍摄过类似战争场面的《战争与和平》的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推荐给了他。


双方一拍即合,影片最终的成本是4000万美元,只是美国公司报价的三分之一。但即使这样,也让《滑铁卢战役》成为当时最昂贵的电影之一。


为了战争场面的逼真,苏联红军为电影拍摄贡献了17000名红军士兵,其中还包括2000名骑兵。


在拍摄前几个月,这些士兵就开始接受训练,包括上个世纪的队列和战斗阵型,以及火枪、军刀、刺刀、大炮的使用。


战争场面的拍摄地选在了乌克兰的乌日哥德罗。为了真实还原战场,苏联人铺设了5英里的道路,移植了5000棵树,播种了黑麦、大麦和野花,并重建了四座历史建筑。


为了制造泥浆,还专门铺设了超过6英里的地下灌溉管道,甚至还推平了两座山丘。


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最终呈现的影片真材实料,制作精良,场面调度气势恢弘,大气磅礴。


特别是空中俯拍的法军骑兵冲击英军空心步兵方阵的经典场面,此后恐怕再也难以看到了。


导演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大场面上,对战争反人类的本质也有所刻画,结尾处漫山遍野的尸体,让人震撼无比。惠灵顿那句关于战争输赢的独白更是点睛之笔。


演员阵容上也是巨星云集,凭《音乐之声》火遍全球的少校--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在这里成了气质优雅的惠灵顿。罗德·斯泰格尔饰演的拿破仑有血有肉,霸气侧漏,尤其是那种英雄迟暮,让人无不惋惜。


有意思的是当年此片的票房却如同片名一样遭遇了“滑铁卢”,其中既有各个国家文化差异的不同,也有东西方阵营角力的因素。


好了,关于影片就介绍到这,下面咱们照例来回顾下片中的这段时间不长、却足以载入史册的“百日复辟”。


话说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1812年入侵俄国损失惨重,60多万仅逃回了3万。


反法联盟一看此时不上更待何时,撵到法国门口把拿皇一顿暴打。


拿皇不得已于1814年4月宣布退位,反法联盟对他还算客气,把他放逐到意大利海岸附近的厄尔巴岛继续当皇帝。


当惯了全欧洲皇帝的拿破仑,哪能甘心统治一个小破岛。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利用人民对波旁王朝的不满,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


此时正在维也纳因分赃不均互相对骂的列强们,听到拿破仑复位的消息后魂飞魄散,为了保命也没心思争吵了,马上再次组成第七次反法联军。


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重兵70万准备进攻巴黎。


虽然重新掌权,但反观拿破仑这边,法国的情况并不乐观。


此时的法军早已和巅峰时期没法比,重新执政的拿破仑也只有抓紧一切时间恢复他赖以安身立命的军队。


拿破仑号召已复员的士兵归队,同时召集国民自卫军,以补充法国军事力量。


虽然召集了近30万,但很多士兵都没有作战经验。除了军队是临时拼凑而成以外,法军武器弹药储备也所剩无几。


为此,拿破仑于3月23日下令立即生产十五万支步枪,要求凡尔赛等兵工厂加班加点赶制,甚至要求立即“向英国或瑞士”购买。


面对第七次反法联盟来势汹汹,考虑到法军在数量、经验和装备上的弱势,拿破仑只能选择先发制人、以快制敌。


为了麻痹联军,拿破仑还命令达武在巴黎周围修建一条要塞防御带,意在让联军以为法军纯粹在防御。


此时英普联军已到比利时,俄奥联军还在路上。拿破仑决定先拿英普联军开刀,取得胜利后再腾出手来对付俄奥两军。


6月15日凌晨,拿破仑率领18万大军越过边境,进入比利时。次日和联军遭遇,拿皇回归后的第一战很顺利,被击败的联军向布鲁塞尔撤退。


拿破仑继续追击,只有迅速把还未集结的联军击溃,才有胜利希望,毕竟双方兵力悬殊太大。


拿破仑命令第一次单独领兵的格鲁希带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败退的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自己则继续向滑铁卢进军。


而威灵顿公爵率英、荷等联军共六万多人早就在滑铁卢修筑好工事,等待拿破仑到来。


滑铁卢是通往布鲁塞尔的战略要地,东西是绵延的山丘,各道路南北向贯通,是绝好的防守地形,这也是威灵顿选择这里的原因。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率领7万法军向滑铁卢的联军发起进攻,首先佯攻联军右翼,随后法军主力猛攻联军左翼。


咱们现在都很熟悉拿破仑的战法,也是三板斧:先是大炮轰,然后骑兵冲,最后步兵巩固阵地。


结果当地前一天晚上下了大雨,造成滑铁卢地区路面潮湿泥泞,骑兵和炮兵难以行动。


这下子导致“三板斧”变成了一条腿的瘸子,没有炮兵支援的骑兵几次猛攻都受到联军的顽强抵抗,多次投入预备队增援也并不见成效。


法国军队一波波向联军阵地发起进攻,但都往往是刚占领,就被联军夺回,双方反复争夺,倒下的士兵尸体很快堆积成山。


经过大量消耗,法军什么目的也没有得到,战况十分焦灼。


此时的拿破仑心中也是焦急万分,唯一的变数就是格鲁希和布吕歇尔,谁先回来谁就获胜。


但墨守成规的“猪队友”格鲁希面对远处隆隆炮声,依然选择继续追击毫无踪影的普鲁士军队,他的这决定改变了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走向。


布吕歇尔却率领五万普鲁士军队甩掉格鲁希,在法军与联军僵持不下的时候到达了滑铁卢战场。


普鲁士大军一到,联军立刻获得了巨大的兵力优势,士气大涨,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避免的倾向联军。


而拿破仑这时已无后备兵力,不仅格鲁希领着几万人在外面瞎转悠,预定的援军也在比利时迷了路,未能及时赶到。


当天下午7点,拿破仑手中只剩下了一只预备队,就是他的老近卫军。


孤注一掷的拿破仑使出了最后一张王牌,去驱逐普鲁士军队,然而联军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这支老近卫军再英勇也没有用,三拳挡不住六脚,很快溃不成军。


至此,拿破仑扳回败局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


当这一天的太阳渐渐西沉,威灵顿发起了最后的反击。法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了战斗,拿破仑本人也策马撤离了战场。


三天后,逃回巴黎的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拿破仑时代”彻底宣告终结。


1815年10月,反法同盟这次吸取了教训,把拿破仑流放到了一个遥远偏僻、远离海岸、鸟不拉屎的小岛--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这次被严密看管的拿破仑再也没有逃出来。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西方世界的一代军神在与世隔绝的憋屈中走完了自己雄才大略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百日王朝”是拿破仑人生的最后一个巅峰,它既是拿破仑政治生涯的落幕,也堪称历史的一个奇迹,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或复制。

--------------------

让电影照进历史

让历史照进未来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