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

#创作挑战赛#

原题:《我们小时候的看电影 | 王桂田》

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1)

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2)

我们的小时候,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那时候,农村里放的电影,还都是“露天电影”,就是在打麦场上放,人们围站在那里观看。

那时候,照明用电尚还没普及,放电影的设备连同一台发电机,就要装满,满满一平板车。放电影时,也都是各个大队里的村庄轮流着放的,这次这个村庄,下次那个村庄,轮到你庄放电影了时,你庄还要去一个村民,去拉这些放电影的设备。放电影的设备拉来后,人们便会早早地于打麦场边,埋上两个高高地竖木柱,把放电影的“银幕”拴上。拉上“银幕”后,别村的村民们就知道,今天是于这个村庄放电影了,前后左右村庄里的人们,也便就会口口相传,晚上都来这个村庄看电影。那时,之所以要口口相传,是因为通讯还不发达,电话手机尚未使用。

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3)

当然,每遇看电影时,最兴高采烈地人,莫过于那时十来岁的我们了,有时我们都会“积极”得连晚饭也都来不及吃,便小伙伴们相约着,去看电影了。那时,我们之所以相约结伴而行,是因为那时的村庄,都相去较远,若是一个人黑夜里,走在杳无人烟的旷野里,那心里会是十分害怕地,尤其是无月亮的“月黑头加阴天时,”那种恐惧就不是一般地恐惧了,这样的夜路,一个孩子是绝对不敢去走的。

孩子多了一路走,除了能吹牛打闹外,碰到路边成熟了的花生,我们还会给它连秧拔起,边走边吃那新鲜的生花生,那滋味却也美不胜收。

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4)

那时放电影时,之所以要于晚上放,是因为打麦场上的“露天电影”,是通过放映机的光柱照射电影胶片后,再投射在电影屏幕上,而产生的动作画面,那种光柱的照射,只有在夜晚才能产生最佳效果,使得电影更加清晰。

那时候,打麦场上的“露天电影”,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大队一两个多月才会放一次地,所以看电影时,不光前后左右村庄里的人会来,就连相距七八里路的村庄里的人们,也会前来观看,因为那时电视手机这些,还 没普及,看电影是人们唯一地一种娱乐方式,所以那时,看电影的那地方,都会聚集很多人,放眼望去,黑压压地一大片,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5)

那时,看电影结束后,我们还要点点名,看看有没有小伙伴遗落在了那里,若是发现有孩子没跟上我们时,我们还会大声呼喊他的名字,直到人都聚齐了,我们才会一同回家。一路上,看过电影的孩子们还会争论不休,当然争论的内容自然是电影里的事了,若是看的战争片时,这以后的我们,就有事干了,小伙伴们会分成敌我双方,找个土坡,树枝或是葵花杆当枪,模拟着电影里的场景,重演那战斗场面,并且还有约好的规定,演敌人的那一方,当八路军冲到他跟前时,要“举手投降”。

那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看电影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高涨地,只要听说哪里有放电影地了,哪怕相距十来里远的路程,我们也会跑去。这样远的路途,消息还是口口相传而来,往往还会出现误传,让我们跑到那里,并没有电影在放,气得我们十分懊恼地返回,虽是白跑了来回十几里的路程,但第二天,又听说哪里又有放电影的了,还会照样依然前去。

那时候,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电影里的“经典名句”,那“经典名句”都能被我们一直重复好多年,开口也便是那句话。由于我们平时玩的也都是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所以,那儿时看过的电影,至今还令我们历历在目,经久不忘。

上高中时,我就到城里来上学了,那时候城里虽是有电影院,但也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座。纵是电影院里“遮光”效果好了,电影可以白天放了,但那电影院,也都十分简陋,座位,也还都是那种坚硬地硬木座位,逐渐升高的座位也还都十分拥挤。那时的电影院前,还都会有个小房子,那里是预售电影票的地方,由于那时电影很“时兴风靡”,所以电影票也要提前去购买,临时去买票看电影,是会买不着电影票地。那个售票窗口旁,还会贴有电影海报,海报上除了介绍电影内容外,还有票价。

那时候的电影票上,不但标有场次排号座位,还特别强调地印有“本场有效,遗失不补”的这句话。票价也多在两角之内。

就是这两角的电影票,政府考虑到作为学生地我们,是没有经济来源的,也还会给我们减半,所以,那时学生的电影票,都是“半价”票。

由于电影票临时买不着,有当时就想看电影的,就要花高价,来买本场的电影票了,这样,电影院外,也就出现了倒卖电影票的“黄牛”了。热门电影,“黄牛”倒卖的电影票价格,还都会翻倍,但学生票是只能学生本人去看的,是绝对禁止赠送他人,或是倒卖地,电影院的进门处,更是有验票员在查验电影票,虽是门前验过票了,场里时不时还是会有,打着手电筒的巡查员,在临时查票,生怕你无票偷偷地混了进来。

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6)

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7)

那时候看电影,主要是去看电影里的故事内容。

如今,虽是电视手机上,都能看电影了,但个别电影院却还依然存在,电影院里的座椅,也不但柔软适中,并且可躺可坐,十分豪华,让观众格外地享受了。吃喝玩,更是一应俱全。这样的电影院,观众自然不会是我们那代人了,全都换成了光鲜亮丽地“追感觉”的新一代年轻人了。

这样的享受,电影票价自然也不会再是那两角钱了,便也就“水涨船高”到几十上百元了。

这样的看电影,和我们小时候的看电影,若是去比较,应该真的是,天差地别,不能同日而语了。

作者简介

农民小时候看露天电影(60年代村里放露天电影)(8)

王桂田,笔名:文海钓客,于宿州市第九中学工作。系中国乡村杂志社,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安徽省诗风诗社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19年度宿州文学奖获得者,2020年度诗圣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获得者,2021年度安徽省邮储杯散文奖获得者。退役军人,当过兵,打过仗,参加过老山者阴山地区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位从战火硝烟里走出的诗人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