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

初见冯山云老先生,是他大病初愈,正在位于延川县城的家中休养。中午时分,不时有同乡的乡亲们前来探望,年逾七旬的冯山云都尽力挪动身子,微笑着向来人打招呼,一如大家印象中的那般随和、乐观、豁达。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

扎根黄土地50多年

创作出一大批深受喜爱的艺术作品

在位于延川县城河东的半山腰上,有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层小楼,一块石雕牌匾上写着“山云居”三个大字,这便是当地民间艺术家冯山云的家,也是他的“家庭艺术博物馆”。这座小楼整洁简朴,屋内布置简单,家具都是老样式,但时常有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慕名前来拜访。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2)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3)

冯山云,1949年3月出生于延川县延水关镇冯家崾村。多年来,他以版画、布堆画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为基础,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冯山云一直从事黄河文化、黄土风情文化的研究和艺术创作,辅导延川剪纸、布堆画40余年,培养出一大群延川民间艺术群体,带动延川民间艺术走出国门。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4)

如何会走上文艺创作这条道路,每每谈到此,冯山云总会提到自己的母亲。“一个人的文化来自于母亲,素养和精神来自于父亲。”母亲爱剪窗花,受此影响,冯山云在孩提时代就喜欢用鸡毛沾了油烟煤在地上写字,用柴火棍画画。他现在还记得,老院中间有一孔很小的窑洞被烟熏得全都黑了,那是母亲做饭的地方,小孩子喜欢跟在大人身边,有空了他就用柴火棍在墙上画画,这些也促使了冯山云对文化的热爱。

三个艺术创作阶段

生动诠释了冯山云的艺术贡献和影响

“用版画记录了一个年代”“用布堆画反思这块黄土地”“用油画感恩这块土地”……2021年12月初,在延安文联主办的冯山云民间艺术创作五十周年研讨会上,通过这三个艺术创作阶段展开学术交流。这三个艺术创作阶段,形象地总结了冯山云扎根基层、深入群众50余年来的艺术创作历程,也诠释了这位民间艺术家对当地的贡献和影响。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5)

“冯山云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也是咱们黄土地上的哲学家。他把毕生的心血和艺术才华都奉献给了生养他的黄土地,对黄河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创作了一大批震撼人心的版画、布堆画和油画作品。“延安文联党组书记孙文芳表示,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培养和带动更多民间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不断创作出更多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的优秀艺术作品。

冯山云的艺术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版画、布堆画、油画。

第一阶段,他用版画纪录了一个年代。1973年,冯山云在延川文艺小报《山花》上发表了处女作版画《打枣》,引起延安版画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正在担任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的著名民间艺术研究专家靳之林的赏识。在靳之林的指点下,他的版画创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78年,他的《校园新风》版画入选西北五省区版画联展。他的多幅版画作品入选全国、省、市美展并获奖,其中版画《枣林曲》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同时获陕西省建国五十周年美展二等奖,2013年出版发行《冯山云版画集》。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6)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7)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8)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9)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0)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1)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2)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3)

第二个阶段,他用布堆画反思这块黄土地。1995年,冯山云的布堆画作品《黄河》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曾播出“冯山云和他的布堆画”。2001年《西部冯山云布堆画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5月冯山云布堆画参加中法国际论坛。2014年被陕西文化厅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日报社曾以“民间毕加索”为题对他进行专题报道。冯山云也由此被称为延川布堆画的开拓者。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4)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5)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6)

第三个阶段,他用油画感恩这块土地。2016年4月,冯山云家庭文化艺术展在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展出。2017年9月“梦起黄河——冯山云油画作品进京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引发关注。展览带来的120余幅油画作品,通过个性化的审美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在黄土地上生活的朴实的中国农民善良淳朴,豪迈宽厚的人性之美。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7)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8)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19)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20)

躬身于这片黄土地埋头创作

被赞叹“抓住了这片土地的灵魂”

紧紧生活在这片土地还远远不够,在漫长的创作生涯里,冯山云会花大量的时间深入基层走访采风。在一次下乡途中,冯山云与一位农村高龄老人的聊天令他印象深刻。“老太太感叹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她还想多活几年好好享受。我和她聊了一个下午,农村的老太太也没有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但从她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春江水暖鸭先知’,她能感受到现在的社会是真的好。”带着这个感悟,冯云山再去感悟,他明白了人性最大的善是感恩。

已经是版画、布堆画的集大成者,为何又要去尝试新的领域——油画。冯山云说,布堆画和版画说明不了农民的形象,唯有忠实地记录这片土地上的忠实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冯山云开始了创作油画生涯。画了一半,他心里犯嘀咕,不知道自己究竟画的怎么样。后来,恩师靳之林来看了之后大加赞赏,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称冯山云“抓住了这片土地的灵魂”、“你真正地认识农民、了解农民”……

的确,在冯山云的笔下,这片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是永远的主角。他的作品里,有勤劳质朴的父亲,也有慈祥善良的母亲,很多肖像油画的人物都是当地的乡亲们。“我爱黄土、黄河、黄土地的人们。”在一篇絮语中,冯山云曾这样写道。

以勤治家、以德传家

曾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

2020年,延安市有3户家庭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冯山云家庭便是其中之一。“勤劳、理智、仁德”。在山云家风馆里,珍藏着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题的家训,上方就是冯山云一家的全家福。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21)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22)

近年来,冯山云的工作重心转到了“家风馆”的创建与发展中,在延川县妇联的支持下建设了“山云家风馆”,陈列了冯山云的布堆画、油画、版画以及与孩子们的摄影作品。如今,“山云居”家庭艺术博物馆内共展出冯山云布堆画60幅、版画70幅、油画200余幅,妻子杨桂珍以及女儿、儿媳的剪纸50余幅,三个儿子的影像作品200余幅,还有孙女的儿童画60余幅。

“山云家风馆”主要展现以勤治家、以文立身、以德传家,乐观、积极、阳光、谦让、豁达的家风思想,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影响冯山云一家人,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很多人。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23)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24)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25)

谈到家庭教育,冯山云很是自豪。当初要在家里打造家庭博物馆,孩子们都很尊重冯山云的意见,二话没说全部搬出去居住。“我认为家庭教育做的好,最后是要把它奉献给国家和社会,孩子们很支持、尊重我的想法。”在冯山云看来,家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其实质是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灵魂素养,个人关注家庭文化就是关注民族文化,也才能关注好民族文化。

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通讯员 刘冠男

陶行知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记录反思感恩)(2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