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

一、隶书“点法”16种

01、正点

逆锋起笔,稍顿既右下运笔,然后转势向左下方行笔,渐提,收笔出锋。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

02、横点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轻松自然运行,回锋收笔。状似横画,但注意写的太粗太长。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2)

03、竖点

藏锋逆入,稍停即向下转锋,切忌写的细长或粗短。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3)

04、侧点

逆锋向右上行,稍停过程中略向右下顿笔。然后向左下顺势提锋收笔。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4)

05、撇点

逆锋起笔,转笔向左下方运行渐提,或回锋或出锋收笔,此笔画不要写的粗大。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5)

06、捺点

逆锋切入,转锋向右或向下运笔,由轻渐重,至捺脚处重按后即由重渐轻。力到锋尖,笔画宜粗短。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6)

07、横挑点

或露锋或藏锋切入,转笔向右或向上渐行渐提,出锋收笔,不宜写的粗长。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7)

08、上对点

左右两点的起笔应基本相对,然后顺势向左右或左下右下出锋。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8)

09、上分点

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9)

10、下对点

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变化活泼。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0)

11、下分点

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宜粗短些。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1)

12、左二点

二点的起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2)

13、下三点

在书写时应注意三点的笔画即要各不相同,又要相互顾盼呼应,生动活泼。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3)

14、左三点

上下排列要参差变化,并注意气势的连贯,切记大小一样,有时为了书写的需要,上、中、二点可用牵丝连带。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4)

15、四平点

在书写时要写出各点之间的启程呼应,还要注意使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5)

16、多合点

一个字中如出现许多的点,要使每个点的写法有所不同,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气势连贯。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6)

汉隶“雁尾”九种

“蚕头雁尾”是隶书的典型特征,尤其是东汉碑刻隶书,雁尾的形态甚至决定了其风格的走向。然而,由于汉碑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因此雁尾的形态极其多样而富于变化,其表现出的风格特征或秀美,或飘逸,或朴拙,或生涩,或端庄凝重,或高贵典雅,充分反映出汉代的审美信息。

汉隶平正庄严、古朴浑厚为主的艺术风格,和汉代各种造型艺术的特征相同,有着强烈的时代社会特点,适应着当时审美主客体的需要。纵观东汉碑刻隶书,其雁尾大体可分成九种类型:

一、飘逸的雁尾

在《石门颂》中,由于摩崖刊刻的原因,常有这种粗细变化不大的雁尾,顺势绵延起伏,伸展飘逸。书写时多用长锋羊毫或兼毫,参以绞转笔法,线条边缘苍茫斑驳,一片天然之态。如“上、龙”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7)

二、秀美的雁尾

最典型的秀美雁尾发生在《曹全碑》中,润泽舒展,粗细变化自然过渡,如芭蕾舞者,姿态婀娜,翩翩动人。书写秀美的雁尾,心态非常重要,用笔流畅切忌漂浮无力,扁姿舒展务求势气不止。如“心、贡”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8)

三、典雅的雁尾

《礼器碑》中常见一种方折的雁尾,如“折刀头”,方正典雅,雄健劲力,方折劲直。或由书写所致,或因刊刻使然,其成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雁尾姿态的可能。书写至雁尾折角处时,先以左刀刃左切后再右行出锋。如“下、不”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19)

四、宽厚的雁尾

这种雁尾常常作中间粗、两头细的姿态,以《封龙山颂》最为典型。该雁尾宽博浑穆,敦厚朴实,憨态十足。书写时切忌肥肿无力。如“休、之”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20)

五、端庄的雁尾

在《乙瑛碑》上的这种端庄的雁尾是东汉隶书的典型雁尾形态,在许多汉碑中都经常出现,如《张迁碑》《朝侯小子碑》等。此雁尾端庄凝重,饱满大方,堂堂正正,不激不厉,不温不火,遒劲中含蕴藉,刚健中见敦厚,既有庄严而雍容的气派,又给人以宁静、安详和稳定的感觉。书写时要饱满迟涩,切忌臃肿乏力。如“成、玉”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21)

六、笨拙的雁尾

这种雁尾多向上翘出,生硬苍古,转折处笔方而势古。《张迁碑》多此意。书写时宜小笔捻毫,粗短的直线显得强有力而又迟钝、粗笨、稚气。如“去、孝”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22)

七、敦厚的雁尾

这种雁尾一般都已改造成直线而略具弧势,雁尾的部分也由圆融敛锋渐变为齐平的方笔,丰满雍容,不肆不拘,含和闲雅,赏心悦目。书写时伸缩自如,适可而止。这正是汉文化表现出的包容性、含蓄性的反应,体现了汉文化“博大兼容”的特点。如“来、家”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23)

八、突变的雁尾

汉隶雁尾多渐变,虽有粗细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大。也有突变的雁尾,只是不多见。由于突变产生的粗细反差,带给观者的是跌宕起伏,在众多的平和、含蓄和朴实之中,起到了调解的作用,形成了活泼奔放以至怪诞奇谲的浪漫风格。这种雁尾在《史晨碑》中多有出现。如“给、以”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24)

九、挺直的雁尾

一般的雁尾都是以波曲的形态存在,只有极少数的雁尾呈挺直的状态,有的蚕头部分波曲,中部开始呈现平势,至雁尾部顺势平出;有的整体呈现平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如“南、颜”字。

隶书结构技巧口诀图解(隶书点法16种)(2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