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极富特色(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极富特色(陕北民歌)(1)

▲题图:张江源 油画作品《赤塬》

陕北民歌极富特色(陕北民歌)(2)

文 李海英

走进陕北,就走进了民歌的海洋,走进了信天游的故乡。听着从山梁上传来的豪放歌声,听着崖洼上回荡着的回音,初来陕北的人一下子就进入了心潮澎湃的状态,由此由民歌转向了对黄土高原、对陕北这块高天厚土浓浓的眷恋。

下面,本文就依次从陕北民歌的起源、特点、 内容和传承几个方面,来对陕北民歌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

陕北民歌虽无法准确考究它的起源年代,但可知它是在腥风血雨的民族战争中形成和传承下来的。最早的匈奴人在战争中发出的嚎叫,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草原歌调,逐步传到陕北高原,加上历代民歌手和群众自编自演和自我传唱,逐步形成了如今曲调自然、歌词夸张、寓意深刻、情趣盎然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

但也有人说,今日流传的信天游,似乎跟近三千年前《国风》里的诗句如出一辙。打开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第一首《关雎》的第一节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对照一下信天游中的这样两句诗“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瞧哥哥。”不难看出,除了古代语言已显著不同外,起兴的表现手法几乎相同。这一例子,不是说陕北民歌在古代民歌的基础上就没有发展。恰恰相反,是说陕北民歌它有源有根,传承有序。

二、陕北民歌的特点

陕北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反映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陕北农民在山坡上犁地时,犁到了地畔,要牛回转身再犁,便带着音乐高声唱道:“噢,回来!”牛也就听话地转了身子,这应该是原始的陕北民歌。另外一个例证就是陕北的《打夯歌》:“咳哟咳哟,咳哟咳哟,调哟么来着。哼!哼咳!”一长串虚调,反复唱,这无疑也是最古老的陕北民歌之一。

类似的例证还有《踩场歌》(踩场,是陕北农村原始的打场方法,不用梿枷打,而是把收获的庄稼铺在场上,吆几头牛在庄稼上来回踩将颗粒全部踩下来)歌词:“哞哞来,好好来,好好来来好,来来好好来,好来来。”曲调悠扬轻松,也是一边赶着牛, 一边反复唱。以上的例子,足以说明陕北民歌是从生活和自然中滋生和形成的,它贴近这块土地,贴近生存的环境,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贴近北方人的性格,特别是男性汉子们的性格,反映出北方的男人和女人性情刚烈,激情而有活力。

陕北民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反映生活底层,也就是陕北人所说的受苦人的素材和生活情趣颇多。因为,受苦人的生活单调,但内心的情感丰富,生活底蕴厚实,表现方式多以自娱自乐,比如赶车的爱唱《赶牲灵》,掏炭的爱唱《掏炭歌》,种地的爱唱《受苦人》,这些都是在干活之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呼声和愿望。

另外,陕北民歌还有着通信的功能。过去, 陕北交通不便,语言交流困难,也就是民歌中唱到“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故而,通过在远处唱民歌传递彼此心声和信息。

陕北民歌尽管其语言朴素平淡,并不华丽。但是只要你留心品味,她的独特性是一般民歌所不能比拟的。同一句话和同一个词,因为语气的轻重有别,却有着不同凡响的多种意义产生。所以《东方红》的首句:“东方红,太阳升”,这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司空见惯的事,谁都要不以为然。但是,在作者李有源的眼里,却成了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最真挚的语言。以东方日出红胜火作比喻,来表达受苦受难人民的心声,一点也不显得做作。相反,那恢弘磅礴的气势,却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联想。

再者,陕北民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灵活地把陕北人的生活情趣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逼真的描写和刻画出来,给人感觉到生活和人生的耐人寻味与不同寻常。同时又给人以鼓励和鞭策,使生活在苦难生活中的人们树立一种乐观的情趣和心态,来应对命运和生活的挑战,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憧憬,表彰生命和生存的奋斗不息。

如:《揽工调》“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腊月里满。/ 受的是牛马罪,吃的是猪狗饭。/ 掌柜打烂瓮,两头都有用。/ 上半截套烟洞,底子做尿盆。伙计打烂瓮,挨头子受背兴。”这些很朴实的语言都是很自然的流露。二者之间有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可以说这是对反动社会制度的深层揭露。因此,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的陕北民歌产生,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心境和感受。有道是:穷苦人的歌多。我以为这话不无道理。他们有苦无处诉,有难谁理解?他们的愿望、理想、幸福、疾苦,作为人是一定要表达的。表达的最高形式,就是歌声。因此,我们当然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更不能错解陕北民歌有多幽深有多奥秘了。

三、陕北民歌的内容

陕北民歌的创作时间跨度长,并非一朝一代的产物,因此在内容上也就包罗万象。

陕北各地流传的陕北民歌,有一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点的场合下唱的,有一部分是陕北闹红后才产生的,有一部分是情歌,笔者顺着这条线理出一个端倪,以飨读者。

(一)祭祀民歌。陕北科学不发达,人类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无法消除病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求助于冥冥中的造物主保佑。有人说这部分民歌是封建性的糟粕。其实,创作这部分民歌的动机是好的,并不是有意愚弄民众,骗取民众皈依上帝。有些还是寒苦百姓的互诉衷肠的呼声 。

如《 祈 雨 歌 》:

晒坏的了,晒地的了,

五谷田苗子晒干了

龙王的老阶哟,救万民!

杨柳枝,水上飘,

轻风细雨洒青苗。

龙王的老阶哟,救万民!

再如《娘娘庙求儿》、《神官调》等祭祀民歌,都是受封建传统的礼教,祈雨、求儿敬神等产生的民歌,虽然大多数有迷信的色彩,但也实实在在反映了百姓们渴望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

(二)礼仪民歌。陕北农村,在人和人交往的集体场合,讲究唱民歌,由于这类民歌多数为社交礼仪而用,笔者就笼统地把它们称为礼仪民歌,其中比较精彩的当属过红白喜事时唱的民歌,如贺喜民歌:

洞房里箱子一对对

和和美美一辈辈

金娃娃配了个银娃娃

明年养一个胖娃娃。

表葬礼仪的歌如:《哭大》(陕北土话称父亲为大)

大呀,我的没活够的大呀!

你死了养下我们叫谁照应呀!

我的大呀!大呀!大呀!

你回来把我也引上走呀!

我的大呀!大呀!大呀!

《哭母亲》是出嫁后的女儿的哭唱词:

没享福的妈哎,

我回来伺候你没下场呀!

你叫我怎价走呀!

你把我们拉扯大受尽了苦呀!

你叫我们心里下不去呀!

妈妈哎,我们没享福的妈妈哎。

这些红白喜事唱的陕北民歌就是情感的宣泄,真情的表白,通过民歌这一特殊的方式,把内心的喜怒哀乐向人们诉说。

(三)生活民歌。这类民歌在陕北民歌中占的比例很大,敷衍故事,状物写人,互诉衷肠或旁敲侧击,创作手法巧妙,创作的数量也实在难以统计,但有可能多数是从原始的《催眠曲》演绎而来。陕北民歌中催眠曲是母亲把孩子搂在怀里,一边拍打着孩子的身体,一边轻轻地吟唱的,唱词为:

噢噢,

娃娃睡觉觉,

山里下来个老道道。

唱了一遍又一遍,直至将孩子哄得睡着了,歌声才停止。

敷衍故事的陕北民歌精彩者很多,每幅都较长,这里试录一首篇幅较短的《掏苦菜》:

太阳上来节节高,

姐妹二人把苦菜掏。

大姐姐手提竹篮篮,

二妹妹手拿挖菜刀。

阳洼洼苦菜不大大,

背洼洼苦菜赛如麻。

你这个老汉讲怪话,

你看我篮篮里是什么?

《 闹 满 月 》:

叫妻儿,听我讲,

咱俩个有话细商量。

你把娃娃好好养,

请你妈来熬米汤。

有诗云:“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著名作家曹谷溪曾在许多场合说过,也在他的散文作品《话说陕北民歌》中写道:陕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黄河、长城和黄陵,非常奇妙地相聚在陕北黄土高原。在她赤裸裸地大山之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陕北民歌,就生长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陕北人就生活在这土地生长的民歌里。民歌陪着他们掐蒜苔,割韭菜、打樱桃、摘马茹、割洋烟、栽柳树、种南瓜。《信天游》优美的旋律使他们单调而艰辛的劳作变得轻松愉快,充满了情趣和诗意。

手摇上哪格纺车吱扭扭地转,

大姑娘在窗前纺线线。

走头头哪格骡子三盏盏灯,

赶上哪格牲灵咯哇哇地声。

正月十五挂红灯,

单等我那五哥哥来上工。

你赶上牲灵我开店,

咱来来哪格回回好见面……

陕北人不管从事什么劳作,都有相关的歌词,连磨豆腐、推炒面都编在了民歌里。更有趣的是连陕北地方风味小吃都伴着歌声,飘香千里。

白面蒸馍红点点,

照见妹妹的面脸脸。

荞麦圪陀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洗了个手来活白面,

让哥哥吃了上前线。

百灵子雀雀蓝天上飞,

我口噙上冰糖喂过谁?

怀揣上羊肉手提上糕,

扑性命往哥哥家跑……

生活民歌直接反映百姓生活,体现人间真情,现场感很强,通俗易懂,富有喜剧色彩。

(四)历史民歌。历史民歌是讴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由于陕北历来经济落后,文化稀薄,因此影响了农民对历史文物的比较详细的了解,创作起来困难也比较大。在现在收集的陕北民歌中,讴歌一个历史文物的基本生活简历,和一个历史事件的完整的故事的为数不够,或干脆找不到。多数是一首歌一下子罗列几个或十几个人,一人一件事或干脆只提其名而不叙其事,这个朝代和那个朝代混在一起唱,不连贯,没有有机的衔接。故虽然曲调优美,爱憎分明,但比起其它方面的陕北民歌来,仍显苍白无力。历史民歌除有极少数单唱一两个人外,多数是人人皆唱,如《十 二 月 采 花 》、《 十 二 杯 酒 》、《 十 盏 灯 》、《 十八把扇子》、《珍珠倒卷帘》。以《大太拜》一首为例,这是以冬季的数九作为经线来贯穿。

唱词是:

一九头上才立冬,

打马之鞭尉迟恭。

甘罗十二为宰相,太平年,

辅左秦王茂公,年太平。

二九头上冷气生,

赵王爷领兵下河东。

幽州围定扬文广太平年,

日行千里是关公,年太平。

三九头上落小霜,

镇守三关杨六郎。

大刀元帅是焦赞,太平年,

偷人盗马数孟良,年太平。

此歌不但要唱完九九,还要从九九倒过来唱回九,历数的历史人物有五六十位之多,但没有一个人物有事件情节,可作为陕北民歌中历史民歌的代表作。

四、陕北民歌的传承

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展凝聚着一大批民歌歌唱家和词作家的心血,经历了无数次革新和革命,使陕北民歌踏着历史的脚步,沿着音乐发展的方向,继续保持着它独有的风格和神奇的魅力。

国家新近出版的最权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上)》,收录陕北民歌594首,著名的作者共5人。农民作者仅2人。实际上,从古至今,陕北民歌的词曲作者多得难以计数,由于时代久远、民间失传等原因,使好多人成了无名英雄,一大批作者都是农民,一大批歌手也是农民,他(她)们用自编自唱的形式来传承和发展了陕北民歌,使它永远青春焕发,活力无限,永世传承。

绝大多数的陕北民歌都是农民创作的。现代陕北民歌的农民作者,大都是旧时代受压迫最深重的劳动人民,他们热烈拥护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成为革命时代的进步分子,有些还是劳动英雄,文教英雄,人民代表,农村干部。他们继承和发扬了陕北民歌的优秀传统,自觉编制和创作了许多新民歌宣传革命和教育人民。出自他们之手的民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潮流,曾发挥过巨大的宣传和鼓励作用,例如:

李有源——《东方红》的作者,誉满中外的“人民歌手”,佳县城北五里张家寨农民,家贫无田三辈佃户。仅上过一冬学,长期自学竟能看书写字。1940年佳县民主政权建立以后,李有源翻身得到解放,满怀激情地编创了许多民歌、快板、小剧宣传革命。但他觉得自己的歌还没有把自己和劳动人员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浓厚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他朝思暮想想创作一首歌颂党和毛主席的好歌。194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有源担粪桶到县城担粪。此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霞光万丈,浑身顿觉温暖起来,他心中一动,“把毛主席比作太阳最好不过了”。到了城里,又见到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的标语,他开始构思了一首新民歌,经反复推敲,终于编出了以《骑白马》为曲调的《移民歌》。第一段歌词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1943年春节闹秧歌时,由李增正在佳县第一次唱出去。1944年春,李增正到佳县移民队任队长,带领七十多个农民到延安开荒种地,走一路唱一路,传到了延安,经文艺工作者加工整理,形成后来的《东方红》,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唱红了全中国。

此后,有孙万福《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王庭有《绣金匾》、常永昌《三十里铺》、杨进山《井岳秀》、张永《四季生产歌》、张有宽《边区米脂县》、白孔章《打川口》、王有《父子揽工》、党成庆《党成庆哭妻》、王统《红旗》等陕北农民创作的陕北民歌,一下子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载入民族音乐史册。

与陕北民歌作者有同样贡献的还有陕北民歌的歌唱家和歌手们,他们对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功不可没。

过去,陕北的民间艺人,都是穷苦的农民。深受欺压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天然的拥护革命和支持革命。陕北闹红以后,他们欢心鼓舞,以民间艺术为武器,积极宣传革命。歌颂自己的翻身解放。他们突出代表如丁喜才——1920年出生于府谷县麻镇。天资聪慧、噪音特好,自幼酷爱陕北民间音乐。十二发投师学习演唱和演奏陕北二人台,成为一个能编能唱、能奏的全面手。年轻时,在神府内蒙一带过着以卖唱为生的艺人生活,在演唱实践中,他大胆把陕北二人台和绥蒙二人台进行融汇和嫁接,为继承和发展创新陕北二人台音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获奖。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慧眼识英才,特聘丁喜才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间音乐。学生鞠秀芳演唱了丁喜才改编传授的《五哥牧羊》、《走西口》等陕北民歌,风行全国,深受欢迎。

此后,陕北民歌歌唱家张天恩、郝永发、冯明卫、李思命、拓开科、崔田民、白明善、李治文、马子清、贺玉堂、王向荣等一大批一代又一代陕北民歌歌唱家和著名歌手,他们是陕北民间音乐的开创者,他们唱的作品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如实地反映生活,体现陕北人民的勤劳、朴实、豪放、倔强,以及在任何条件下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是的,陕北民歌与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陕北人将自己的爱与恨,自己的哀伤与欢乐,自己的追求企盼全部唱在属于自己的歌谣之中。这些歌是属于我们民族的另外一部《诗经》。

陕北民歌是博大的,它的魅力和精华是无限的。它代表着民族音乐的神奇和伟大,同时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和音乐感知表现反映出来,它贴近生活,它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它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生活的源泉,更是从黄土高原走出的民族音乐瑰宝,世代传颂,久久传唱,属于高原,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