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文化底蕴(一句老保定话里的文化底蕴)

#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由此人们的双脚得到了解放。在20世纪中期,有自行车的人都是很让人羡慕的,大部分人走路要靠双脚。这就要说到保定的一个土语:下步辇。这下步辇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是步行、走路。辇,是会意字,从车,两“夫”并行,意思是两人并行拉着车前进。据考证,辇大约出现在夏朝的末年。《说文》辇,挽车也。《辞海》解释,辇是古代的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相当于轿子。依据史料的记载,古时帝王通常乘坐的代步工具称为“辇”。最早的“辇”和车一样是有轮子的。《战国策·赵策》“恃辇而行”中“辇”指的就是车。

保定的文化底蕴(一句老保定话里的文化底蕴)(1)

汉代青铜辇车

秦以后,帝王、皇后所乘的辇车被去掉了轮子成为“舆”(轿子),由马拉改为人抬,于是称作“步辇”。步辇的说法更多了典雅的气息。还有的称“辇夫”,就是抬轿子的人。我们现在使用的“轿”字带有偏旁“车”,大概也源于辇车的演变吧。说到步辇,不得不提中国十大名画,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这幅传世作品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画中由宫女们簇拥着的唐太宗就坐在辇中,他在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只见唐太宗安详自若,威严的神情中流露出对使者的盛情和嘉许。

保定的文化底蕴(一句老保定话里的文化底蕴)(2)

《步辇图》

如此这般帝王宫中盛装出行的场景,在历代诗词文章中都有描述。大诗人李白曾有一首《宫中行乐词》: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这首诗是李白奉召为唐玄宗所作的一首宫廷诗,其中提到了“步辇”。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只要“辇”字出现,大都是与宫廷活动有关。唐初杜审言也有“步辇千门出,离宫二月开”的诗句,同样是描写宫中人等出游的场景,可见“辇”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在保定方言中,“下步辇”是指普通人最原始的出行方式,是“11路”双腿在行进。从宫廷到民间,词汇的演变一方面是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因为词结构和词性的变化。“步辇”本是个名词,在它前面用“下”来修饰时,这个词变成了动词。而主体从“步辇”上下来,王宫贵族变成了黎民百姓,“他一路下步辇过来,又紧着去地里了”,行走的方式也由人抬变成了自行徒步。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可以推断,方言出自民间百姓,有的来自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的沿袭了古语文言,在此基础上按照人们的语言习惯加以改造而成。

由此可以看出,下步辇虽然是个方言土语,但还是个文绉绉、带有古意的词。这也进一步表明,保定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