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馈赠厚朴古寨界岭春秋(春上扒耙沟古寨)

历史的馈赠厚朴古寨界岭春秋(春上扒耙沟古寨)(1)

扒耙沟古寨,位于重庆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双坝村南天门山顶上。

春回人间,大地欢歌。一个午后,我们一行5人坐车前去扒耙沟古寨探幽。途中遇上好几处坡陡路窄之地,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绕过几道山梁,便到了南天门山脚。

右侧,一幢背靠竹林的二层石房分外醒目。灰白的石墙、青褐色条石连在一起,像一头坐虎守卫着南天门。同行好友介绍,这是原茶场用房,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还有牛舍猪圈,多年前就承包出去了。

一段“之”字形小径分布于密林,石板路又陡又窄,长满青苔。往前走,忽闻水滴声,循声而望,见一股股细流从石缝中渗出,顺着山沟往下流。呵!原来,扒耙沟源头在这里。

仰视山顶,瞬间明白扒耙沟之“扒”字原意,要手脚并用才能上得山顶,可见古寨地势险峻。通往扒耙沟古寨的路越往上越陡,我们克服腿酸脚软,一鼓作气到了寨门外。

一道方正寨门跃然眼前,上方繁体字“云门”明晰可见,两侧门柱条石有凹凸状凿痕。我们一番测量,寨门长约5米、宽1.8米、高3米。靠近寨门内侧各有一个栓门洞,外圆内尖。城墙总体保存完好,就像镶嵌在山头上的一顶青褐色桂冠。

进入寨内,林间树影斑驳,树下满是星星点点的扁竹根花,幽深香远。走出遮天蔽日的树林,只见遍地的茶树、荒草疯长着,和煦的阳光扑面而来。我们拨开茶树和荒草,来到对面寨门“石门”。寨门为平拱形,成色、大小与“云门”差不多,门外是悬崖,无路通往山下。

我们往下一个寨门进发,在茶树和荒草丛中穿行100米左右,再过一道平拱寨门,转身一看,该寨门上方刻有繁体字“瀛山门”三字,左边刻有“白云深处”四字。“瀛”字引起我们一番讨论,大家各执一词。我用手机查询,其基本义为“小而静的淡水体”,如组词为瀛寰,则为地球水陆总称,指全世界之意。此门取名“瀛山门”,再联想“白云深处”的意境,前人可谓气魄宏大,大概是希望扒耙沟古寨坐拥佳山好水,保境安民,兴旺发达。

远眺,对面有一坐大山,海拔稍低。中间是青年镇毛里村层层叠叠的梯田,如明镜弯月,熠熠生辉,柔丽多姿,不时传来微耕机犁田的声响。好一幅绿水青山淡墨画,好一张勃勃生机春光图。沿南天门山梁顺势向前,一条蜿蜒进山的石板路和一道青褐色石梁关口明晰可见。该村同行人介绍,关口叫“佛通关”,是过去的一个税卡,寨门尚存,石板路为“佛通关古道”。以往不通公路,山那边的人要到关坝及贵州桐梓一带,古道是必经之路, 佛通关是必经之关。简言之,“佛通关”主要作税卡之用,是旧时商贸遗迹。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如今古道废弃,行人罕至。

回眸“瀛山门”三个字,虽历经风霜雨雪,但简朴有力,意味深长。站在这里眺望苍茫大地,气象万千。前面山下是一派繁忙的煤电化产业园区,与兴文古寨遥相呼应,左面不远是渝黔边城关坝镇,右面与佛通关古道一脉相承。我们在此沐浴着春风,抚摸着古寨城墙,找寻历史遗迹,思索时代变迁。古寨城墙历经多少岁月风霜,身处山顶却总体保存完好,足见前人之匠心和智慧。

天地悠悠,往事如烟;岁月不饶,人生易老。面对苍穹,我不禁自问还有几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豪情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壮志?纵览华夏史,古今多少事,豪情何时缺?壮志怎能灭?我泱泱华夏文明纵横驰骋,生生不息。

踏着古寨历史厚土,我们再奋力拨开疯长出新芽新叶的茶树和荒草,来到最后一道寨门“保庆门”,据此推断古寨成因多是抵御外来入侵,作保境安民之用。两侧刻有杜甫《望岳》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部份字有些模糊不清了。

返程前,我们拿出相机拍照留影,春日暖阳透过泛绿的树枝,洒在古寨门楣上,也洒进我们心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