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

这是2018年洛杉矶中美电影节发生的事情,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诗人编剧邹静之。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1)

我之前只是听说过他并不认识,最后在君和传媒的老板的引荐下才认识他本人。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2)

-邹 静 之-

中国著名编剧

诗人

龙马社创始人.

邹静之出生于1952年,江西南昌人,作家,中共党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辑、副编审。

北京长大,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后转河南汝阳插队;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现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著作十余种出版;1984年毕业于中央电大中文系;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诗集《幡》,小说诗文集《骑马上街的三哥》,散文集《美人与匾》、《一地景象》、《风中沙粒》、《知青咸淡录》等。其编剧的影视作品有《夜宴》、《铁齿铜牙纪晓岚》、《千里走单骑》、《一代宗师》等;曾获中国电视“飞天奖”。2018年10月30日,获第14届中美电影节年度杰出成就奖。

1

人物履历

-1997年,编剧个人第一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3)

-2000年,担任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

-2003年,担任爱情话剧《我爱桃花》的编剧,该话剧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11届日韩戏剧节,是唯一一部参演的中国话剧 。

-2005年,凭借民国剧《五月槐花香》获得2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

-2008年,编剧的战争片《赤壁(上)》在中国大陆上映 。

-2010年,担任动作片《大武生》的编剧 。

-2011年,创作传记书籍《十八岁》。

-2013年12月2日,邹静之以1200万的编剧稿酬收入登“第8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1位 。

-2015年,担任励志喜剧片《我爱费勒姆》的制片人。

-2016年,编剧的剧情片《进皇城》在中国大陆上映 。

-2018年,凭借电影《进京城》获得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4)

2

早年经历

没能成为歌剧演员

祖籍江西的他出生仅一岁就到了北京,他乐于把自己归类于北京人纯粹是因为语言:“普通话不如北京话,它不生动!”让人最感神奇的还是他的头发:66岁的他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竟没有一根白发,“我从来没染过头发,它们也怪了,就这么黑。秘诀?那就一个字:累!除了在地上走八卦,我根本不懂什么保养之道。老天爷老照应我呀。”事实上曾在北大荒和河南有着八年插队经历的他1977年才回京,他戏言自己是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苗,回京后这棵苗被插在煤炭研究院做体力活儿,从最累的瓦工到学会用洋铁皮打暖壶,再到时髦的技术——被人请到家里去做手工沙发,他干得都地道且踏实,虽然那些离他儿时最初的理想——当一名动物饲养员相去甚远。

在时间的河流里趟过多年后,他的理想一直在变:舞台上挑旗的武生、唱歌剧的演员。武生梦没能做成,歌剧演员却与他擦肩而过,“我都通过三试了,最后剧团团长突然换人了。我空欢喜一场!没能成为一个在舞台上唱男高音的歌唱演员可能是我生命中真正伤心的一件事。我的三个哥哥也都喜欢唱歌,我曾不间断地学过10年声乐。”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5)

没想过要当编剧

1982年上天为邹静之掉下了头一块馅饼:正挨家挨户抄水电表的他突然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正是在那个刚转换为半脑力劳动的岗位上,他识时务地开始了文字生涯:在《北京晚报》发了篇一分钟小说,在《诗刊》发表了平生第一首诗,并一发不可收拾。多年后家喻户晓的他才发现自己太迷恋文字了!

1987年《诗刊》社准备把他调入,许多工友还劝他:别去吧,再熬几年你肯定能当上处长。惊叹自己时来运转的邹静之有些嘀咕,鱼和熊掌到底顾哪头?他怎么想怎么感觉当处长对他来说是件滑稽的事,“办公室常处理些生活杂事,比如过年过节发点福利什么的,每次搬腾东西我都是第一个到车上去搬,从来就没学会像个领导似的号召大家伙干活儿去。大伙儿看见我出门儿,就琢磨是不是又该搬东西了,就跟着出去。”最后他还是跑到《诗刊》社当起了诗歌编辑。“从写诗到写剧本,这其中没有什么关联,但10年写诗不论对文字的锤炼还是对日后的写作都有些帮助。”

邹静之说田壮壮和唐大年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我尽管开始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创作,可从没想过有一天要当编剧。走上编剧这个行当我至今也要感谢两个人,田壮壮和唐大年,是他们看了我的文字后鼓励我,说我能够写剧本。唐大年还在5分钟内教会了我分场等写剧本的起码常识。”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6)

“破烂”被人收藏

谈到自己的写作功底,邹静之不讳言他受益于大量的阅读。“在我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读了非常多的书,二三年级时从《说唐》《西游》《三个火枪手》等一路看下去,后来又着迷地读了大量古典诗词。不仅读还自己动手摘抄并尝试写些东西。有一件事很有趣,不久前有一个当年插队的同事拿出一大厚本我中学时手抄的唐诗宋词,他让我看了看又收了起来,看我很眼馋,他说允许我复印一份,但原件他要留着。”1977年在北大荒“上山下乡”的邹静之终于获准回京了,高兴得他把枕头和被子全分给大家了,他只记得带走了自己心爱的那些书,而随身携带的摘抄本却不知去了哪儿,没想到多年后又做梦般冒了出来。

无独有偶,远在美国某华人乐团当指挥的一位“插友”找到邹静之,他突然拿出本东西,原来是当年在北大荒二人共同编过的名为《卖场风云》的舞台剧手稿脚本,邹静之负责写剧本,那位朋友负责谱曲。“这是原稿,我收着,你COPY一份吧。”“那该算是我最早写的舞台剧本了,当时也只有二十二三岁吧。”邹静之感叹不已。

成了剧作家的他再度挪地儿,“我非常荣幸地加盟了北京作协做驻会作家。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7)

古玩更像是赌博

是电视剧搅热了古玩行,还是电视剧跟上了古玩热,似乎很难辨清。《五月槐花香》已经播出了很久,但作家邹静之仍然是古玩城里的红人。“您就是我们大家的一个托儿。”每次逛潘家园或琉璃厂,古玩店的老板都这样形容邹静之。

城南的琉璃厂和潘家园突然热闹起来。几经询问得知,许多人都是因为看了荧屏上热播的古玩剧和央视的“鉴宝”栏目,渐渐开始对古玩这行产生了兴趣。如此看来,搅热古玩行,影视剧还真是功不可没。

“古玩”二字可以拆开来解释,很大的成分在“玩儿”上,所以更吸引人。也许是影视剧再现了古玩行里变幻莫测的大喜大悲,或是古玩行本身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惹得人们这般的如痴如醉。为了探其原因,采访了邹静之先生。

“古玩剧能够吸引观众,主要是因为古玩行本身的魅力。在《五月槐花香》没有开播之前,我就对收视率很有信心。”邹静之不仅玩古玩,还善于写古玩。《琉璃厂传奇》、《五月槐花香》等作品为观众揭开了古玩世界的神秘面纱,也为时下的古玩热又添了把火。

“赌”是古玩一大乐。“与其他行当不同,古玩这行赌的是眼力,争的是见识和胆识,捡漏打眼是常事。古玩行里看似闲散,其实暗藏杀机,既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能立刻倾家荡产。”邹静之一聊起古玩,就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一个老物件,它可能已经经历过了‘秦时明月汉时关’,在它背后,有着数不清的典故和沧桑。与它相比,我们都只不过是个过客。玩古玩的人都明白,聚散是种缘分,它比我们命硬。”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随缘的心态,让邹静之从一个知名作家摇身一变成为了酷爱收藏柴木家具的古玩迷。

“一群掐尖找秀气的人精。”在采访中,邹静之一直在重复着这句话。“玩古玩的都是人精,随便拎出来一个也是活色生香的。”与古玩相比,邹静之坦言更喜欢写古玩行里的人。

在《五月槐花香》中,我们见识了老实的佟奉全、落魄的范五爷和狡猾的蓝一贵,买卖中他们虽然坑过人,但却固守着自己做人的道德底线。邹静之认为,现实中,这些人依然存在。他们聪明,有文化,有见识。许多古玩店老板都属于半玩半商型的,有那种已不多见的“大爷风范”。开古玩店以玩为主,交朋友,做买卖。要是碰上好东西就自己留着收藏。他们本着“货买识家”的原则,如果买家不懂古玩,情愿不卖。

说到这些玩古玩的人,邹静之还主动“爆料”。原来,与他搭档多年的“铁三角”也都是古玩迷。三人中,王刚的“道行”最深,有时邹静之“淘”了东西拿不准,也要请他“掌眼”。张国立在古玩方面悟性很高,就是太忙。张铁林喜欢收集带“字儿”的东西。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8)

3

创作风格

诗人出身的邹静之,1995年应约开始影视文学创作,因《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而知名,而这种解构主义的反讽特色俨然已成邹静之和“铁三角”的金字招牌,导致续集接二连三相继出笼。然而就在《铁齿铜牙纪晓岚3》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另一部大戏《五月槐花香》中途杀出,在邹静之脑中挥之不去,非吐不快。

诗人邹静之(诗人出身的金牌编剧)(9)

邹静之曾坦言,自己曾经非常反感写实主义,而不喜欢的原因是“从小被灌输这种手法是表达情感的唯一正确手段,这样的教育把最可贵的文学想像力给活生生地扼杀了。所以,邹静之写《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决定偏偏不按现实主义手法写,就走反讽路线,让它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而刘恒写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对邹静之是一大触动,它告诉邹静之写实主义永远有魅力。如果说后现代风格的写作拼的是才气,那写实主义拼的就是对人生的透彻理解。邹氏电视剧另一公认的好看之处是台词写得精致凝练,邹静之把这归功于早年的诗歌创作生涯:“诗写得多了,你就会感到语言也像音乐一样有美妙的节奏,后来创作剧本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诗歌的韵律移植到电视剧中,所以我特别感激那段日子对我的训练。”

邹静之是一位富有爱心的作家,他长期担任北京市职工业余文学研修班的辅导教师,热心培养职工业余作者。作为当代著名编剧之一,其创作影视剧本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收入,但他淡泊名利,当得知北京儿艺亟需拿出一部优秀的话剧来占领市场时,他主动承担了剧本创作任务,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优秀的作品— 《HI可爱》 。该剧首轮公演31场,总收入超过523万元,开创了儿艺大戏当年盈利的先河,而作为编剧,他自己只收取了较低标准的稿酬。当看到北京人艺迫切需要叫好的新话剧问世时,他又主动为其创作了小剧场剧本《我爱桃花》,公演后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第一部演满百场的小剧场话剧,而他同样也只收取了相对较低的稿酬。

在影视界和话剧界,“邹静之”三个字已经成为口碑和收视率、票房的保证。他以写电视剧起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编剧能像邹静之这样,电视剧、话剧、电影样样拿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