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发展成就(卢氏县大事记)

卢氏大事记

卢氏发展成就(卢氏县大事记)(1)

北山眺望卢氏

卢氏发展成就(卢氏县大事记)(2)

卢氏最大广场

卢氏发展成就(卢氏县大事记)(3)

城隍庙

图片李长新摄 部分来自网络

(公元前21世纪至1988年)

(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水,导雒(洛)至熊耳(见《史记·夏本纪》)。

(前770~前256年)卢氏曾铸造"卢千币"、"卢氏涅金币"、"卢千涅金币",均为铲币或刀币,还有斜肩弧足空首布和中型肩足布(县内近年有"战国铜刀币"、周鼎等文物出土)。

战国时,卢氏已有城堡,设有邑治,隶属于西周东迁之西虢,故又称"虢邑"。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卢氏归韩。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初置三川郡,卢氏属之。

秦末,博士卢敖避战乱于熊耳,炼丹治病,扑灭瘟疫,死后百姓立庙祀之,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建县时,相传取其姓氏为县名。

西 汉

高后四年(前184年),洛河大水。

元鼎元年(前116年)夏薄收,秋亦不登。

元鼎四年(前113年),建卢氏县,筑土城,属弘农郡,并建成县署(衙门)。

元鼎六年(前111年),赵过任治粟都尉,在弘农推行"代田法"。

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地震。

东 汉

建武七年(31年),弘农郡领陕州、渑池、新安、宜阳、卢氏、陆浑、湖城、华阴等县。

建武廿九年(53年)蝗虫成灾。

建光元年(121年)地震。

永寿元年(155年)六月洛水溢。

熹平六年(177年)螟成灾。

汉时,各县置有学官及博士弟子员,卢氏县城东南隅设正、副学官,广聚博士弟子员,日省月试课业。

三 国

太和六年(232年),霖雨二十余日,洛水溢。

西 晋

咸宁五年(279年)八月庚子,雹灾,兼伤秋稼三豆。

永平元年(291年)六月,雨雹三尺。

南北朝

北魏太武帝神庸三年(430年),雍州刺史王涎派中兵参军柳元景、振武将军尹显祖、奋武将军曹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洛阳太守庞法起率兵人弘农,乃自赀谷(今洛宁下峪)入卢氏,进入高门木城,薛安都自熊耳山出。

北魏太武帝神庸四年(431年),后军外兵参军庞季明招集卢氏青年,进入洛宁苟公谷。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闰十月,庞法起率兵入卢,柳元景自百丈崖从诸军于卢,庞法起自卢人弘农郡,俘魏弘农太守李初古。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魏划卢氏置朱阳郡,并设朱阳县,隶淅川。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在原弘农址置西恒农郡,领弘农县,划卢氏地置玉城郡,领有玉城县(今灵宝县苏村境)。

义宁元年(617年),置虢郡于卢氏,辖弘农、桃林、卢氏三县。

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李密叛唐后和王伯当东行至卢,被唐行军总督盛彦师军杀于官道口的将军山,王伯当葬于此山,李密葬于樊村峪三官庙。

贞观元年(627年),民大饥,米、麦俱无,饿死者很多。

贞观八年(634年),徙郡治于弘农。

神龙元年(705年)五月申辰,洛水溢。

先天至开元年间(712-741年),官府在八宝山开银矿,因盗矿死人很多,故称"万人洞"。

开元十四、十五两年(726一727年),水灾霜旱,五谷绝收,县令房琯开仓放粮,救活百姓,后百姓自愿捐资,在祁村湾为其立生祠。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册封太子李亨于灵武,房瑁得以重用,后官至平章事,终任刑部尚书。

乾元元年(758年),改虢郡为虢州,辖弘农、阕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六县。

大历元年(766年)五月,地震有声,洛水溢。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义军60万攻入长安。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率沙陀兵进逼长安,黄巢兵败。正月初十日,黄巢军经商洛、卢氏、栾川,回师东下。

后 晋

开运元年(944年)六月,洛水溢。

后 周

显德四年(957年),建"成德观",观址在县城东门内北侧(今汽车站处)。

北 宋

宋将杨延昭,曾破贼于卢氏铁岭。岭前杨家寨,系屯兵处。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洛水溢。

端拱二年(989年)大旱。

南 宋

绍兴五年、金熙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九月,岳飞派遣统制王贵、郝晟、董光收复虢州、卢氏

乾道九年、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洛阳农民起义,攻卢氏县,杀县令李庭林。

贞佑元年(1213年)割虢州为陕州支郡,卢氏属京兆府。

正大年间(1224~1231年)二月壬午,元兵次卢氏铁岭,值大雪,陕西金兵纳合、合闰两军俱溃,数十骑走山间,为追骑所擒杀。

天兴元年(1233年)正月,金将张翼领兵走朱阳入卢氏,投蒙古兵。

至元六年(1269年)大水。

至元十一年(1274年),今之嵩县、栾川、卢氏县属南阳府嵩州。

至元十九年(1282年)五月蝗灾。

元朝教育初兴,县内始有教授、学正、教谕,城东南隅设正、副学官,广聚博士弟子员。

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李可民督民重修卢氏土城,始建城隍庙。

洪武二年(1369年)大有年,斗米10钱。是年,卢氏归南阳府。

洪武四年(1371年),据碑文和有关家谱记载,元末以来由于天灾兵祸,酿成河南"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数次从山西洪洞大规模移民河南,迁卢者不在少数。

宣德二年(1427年)夏大旱。秋免交税粮。

景泰三年(1452年),修城凿壕。

成化十二年(1476年),地震有声。

弘治四年(1491年),卢氏归河南府。

弘治十四年(1501年)正月廿九日,陕西朝邑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卢氏,地裂出水。

弘治十八年(1505年),刘继主修《卢氏县志》八卷,原存天一阁,后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前佚失。

嘉靖七年(1528年)岁大饥,人相食。

嘉靖九年(1530年)春,大疫,蝻食禾。

嘉靖十六年(1537年)地震。

嘉靖廿九年(1550年),城隍庙、文庙先后毁于火灾,庐舍俱烬。修建历三载,二庙始修复。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灵宝、阌乡、陕县大地震,波及卢氏。同年腊月初,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县东伏虎山祖师庙震塌。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腊月二十三日,陕西华县发生强烈地震,卢氏为波及区。

万历年间(1573~1619年),在高嘴(即今杜关窑峪)开银矿,并就地冶炼,建大炉72座,小炉甚多,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停产,因盗矿死人很多,清顺治四年(1647年)封闭禁开。

万历十七年(1589年),在县城东南隅建成魁星楼(现搬运公司址)。

万历廿年(1592年)七月终,雷雨大作,东沙河洪水泛滥,"北关村房舍冲塌,无算赀财,漂男妇、没溺者以八十计。"

万历廿一年(1593年),卢氏县的栾川镇民间数千人,在赤土店开挖黑醮庵银洞,十月初二,知县偕主簿娄恩恭统兵围剿,戮数十人,矿首四人枭首。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地震,庐舍崩塌,仅存城隍、关帝二庙。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王邦才为其父建牌坊,挖出铜鼎一只,存于城隍庙作香炉。

县令单敬主修万历年间《卢氏县志》,后毁于兵火。

泰昌元年(1620年),灵宝张国安聚众起事,卢氏官兵前去征剿,起义首领李宗善被捕获。

天启六年(1626年),黄雾(即尘暴)四起,继降雨雹,庄稼被毁,人民饥饿,观音山饥民起义,官府派兵镇压,把总张翼冲等3人被击毙。

崇祯五年(1632年),桃李冬花。

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起义兵,出陕东下,腊月初六日攻克卢氏城,住六个月,焚县治仓库。义军走后,县印郝正芳监工,昼夜修城,加高五尺,继有知县刘尔斌,督民以砖瓦为主,建成城楼堞台。

崇祯七年(1634年)四月,农民军高迎祥部数万人,自湖广进兵卢氏、灵宝县境,明将孙绍烈自潼关驰援,方解围。

七月十三日,明总兵尤世威在虢台与义军对抗被击毙。

崇祯八年(1635年)腊月廿八日,李自成率义军出朱阳关,再克卢氏县城,县令白楹率部抵抗,面部中箭自刎而死。

崇祯九年(1636年)。飞蝗蔽天。

崇祯十年(1637年),地生黑螟,长寸许,禾食尽。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李自成起义军突破明军包围,经商洛人卢氏。夏旱,七月降霜,蝗蝻食禾殆尽,瘟疫流行,大饥,米斗银廿两,麦斗银十六两,父子相食,饿殍遍野。

十一月廿七日,余少楼杆众登城,东南已陷半壁。乡民胡应聘、宋成功、杨忠义等五人,奋勇争先,刺中杆首,赶杀杆众,围城未解。是夜,生员孙孕秀集合乡勇,自火炎城人援,战数日,杆众退,始解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倍饥,民食树皮、草根,瘟疫流行。

五月,李白成、张献忠、罗汝才率义军集卢避暑,三克卢城,火炎城拒守,后攻克之,屠该城。饥民从者日众,其势甚强。义军每克卢氏,均以军戏"秦腔"演出,以示庆贺。

崇祯十六年(1643年)腊月十七日,雷震地裂。

明末,李白成在卢氏铸造永昌币。

顺治元年(1644年),雷震地裂。

顺治四年(1647年),因盗矿伤人很多,封闭窑峪矿口。

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刘澜课农桑、清地亩、均赋税、劝学校。

十月初一夜三更,杜见川率农民军五、六百人围攻县城,因官军防守甚严未克乃退。

十一月初一,石朵山(今石大山)张六泽等聚众起事,计划攻袭卢氏城,知县刘澜左背带箭,大兵征剿,至甲午年(顺治十一年)始得平定。

顺治六年(1649年)豺狼成灾。

顺治八年(1951年)六月,大风拔树。是年,重修县学校舍。

康熙元年(1662年)洛河大水,地震。

康熙八年(1669年)县初建驿铺,总铺设县署前。当年大丰收。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八月初四至九月初十,连续阴雨,房房倒塌,人多露宿。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县令张国卿招抚流民,开垦荒地,劝课农桑。同年,重修虢台庙。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县令谢庭爵主修《卢氏县志》八卷。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知县王玥督民修城疏壕。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修建崇圣寺。

康熙年间,卢氏铸造"康熙制钱"。

雍正七年(1729年),县城建义学两所,一在魁星楼附近,一在城隍庙西。

雍正八年(1730年)地震,五月二十七日,雨雹如拳。

雍正九年(1731年)县令常文质创修涧河堤。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卢氏由河南府划归陕州。

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十二日,雨雹。

乾隆十一年(1746年),于东城门外龙山下(虢台庙)建立龙山书院。

乾隆十二年(r747年)县令李裄主持,由侯肩复总修《卢氏县志》17卷,以lO册刊印。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县内回民群众积资修建清真寺,在县城北关北窑征地开始筹建,于五十九年(1794年)建成。

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川楚起义军女首领王聪儿(即齐林妻,清王朝诬称之为"齐二寡妇")率部由庙子人卢氏七虎沟口,将县令杨某击毙,曾活动于陶湾、三川、叫河、朱阳关等地,后入陕。

嘉庆三年(1798年)腊月,白莲教起义军首领张汉朝率部千余人,活动于横涧一带,农民聚众响应。

同年,卢氏县城城墙加厚,增修垛口,疏通城壕。

嘉庆十四年(1809年)高村麦一茎五、六穗。秋季丰收。

嘉庆十八年(1813年)旱,大饥。

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廿一日,山西平陆发生地震,卢氏有感。

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大风拔树,大旱。

道光二年(1822年)八月暴雨,洛水溢。

道光六年(1826年)大雨兼旬,东沙河涨水入城,东门一带城墙地基荡然无存,修筑数月竣工。

道光廿六年(1846年)四月初四酉时,东沙河涨水,冲破城墙十余丈,时天旱祈雨,南门封闭,水无出路,坏民房无数,人畜溺死者很多。

道光廿七年(1847年)天旱,民大饥,死人很多。

道光三十年(1850年)增设朱阳关、栾川二里,全县共分十里。

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初六日,大风猛起,热如酷暑。四月初八,大风又起,冷若三冬,日降雨雹。

十月,各地捻党进一步发展。朝廷曾明令:以捕获"捻匪"多少鉴定州、县官吏政绩。卢氏等地官府,编印《教俗劝士文》、《劝民歌》、《劝孝歌》等,以"教化"民众防捻。

咸丰七年(1857年)腊月初二日,湖北肖贶、王三辫子率众二千余人,由庙子、陶湾入县城,在三川龙项前坪与官军激战,击溃知县黄缙昌部,杀死总税金万成和苏金、罗永贵及知县之子等10余人。

四月,高文升、张第三等在嵩县、卢氏交界处之楼子关、明白川聚众。

咸丰八年(1853年)七月,飞蝗蔽日。

同治元年(1862年)春,张宗禹、任化邦奉张乐行之命,率领一支捻军,由淮北西进,在卢氏、宜阳一带活动。

同年四月十六日,太平军西北远征军马步兵万余人,在英王陈玉成率领下,由洛南经木桐沟、沙窝(沙河),攻克卢氏县城,县令梅曾华、守备马宏恩早遁,遂驻三日,由范里三门人白土,又折回冷水,向栾川而去。

八月初一日,太平军张乐行部数十万人,自灵宝而来,县令杨彬、守备马宏恩等又先期早遁,义军环城数十里而驻,昼则烟尘四起,夜则烽火通明,杀贪官、抄富室,驻廿余日,经永宁(洛宁)东去。

义军围张村,去后修张村寨。

八月十一日,蒙、亳捻军围攻灵宝、阕乡,凡十四日,移兵卢氏、永宁(洛宁)。

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由商洛取道卢氏,又折返出潼关,人阌乡、灵宝等地。

同年,捻军大举进入河南,首领姜大林、孙四牙、王怀义、周化临、孙小明、韩老万等分率黄旗、蓝旗、红边白旗、黄边白旗各部入卢氏山中。

同治二年(1863年),邑令秦家驹率民修建石基砖城墙,将城壕挖深加宽,重修四门,并加修子城(西门瓮城)。

同治三年(1864年)3月17日(二月十日),由陕回师的西北太平军前锋部队,抵淅川县西坪,在豫西活动的捻军张宗禹部,同时由南召、嵩县进入卢氏。三月十五日(4月20日),由嵩县人卢氏境内栾川。庙子诸山区的张宗禹、陈大喜部,在宋发、张曜等部清军的连续攻击下,向东南方向突围,经马山口人内乡境。

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降霜,麦枯黄,果实尽落。

同治六年(1867年),太平天国西征军由南阳人卢氏,不少青年入伍,三日后东去。

同治八年(1869年),陕西乱军逃窜,由卢氏城南经过,幸不为灾。

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卢氏有火光自东而南,风震林木。

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驻扎潼关的豫军丁勇、杨开运等"倡乱劫掠",入阌乡、卢氏境,旋被镇压。

光绪二年(1876年),城内先后开设两家当铺。

光绪三年(1877年)旱,大饥,人相食,死者极多,饿殍遍野,此后数年殡葬无鼓乐,庙内无戏,学堂无读书声。

光绪四年(1878年)春,瘟疫流行,大旱,夏无麦,秋季谷丰收,多鼠。是年三月,灵宝人张尚义与白莲教暗约起义,事泄被捕,余部千余人在官道口一带抢粮,焚烧官、富房舍,曾打败官军,后因组织散涣失败。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初四,洛水溢,漂没田舍、人、物甚多。

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初一,降酷霜,小麦损失严重。八月初二巳刻,洛水大溢,上下百多里,洛河渡口六处同时翻船,俱未伤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令郭光澍主修的《重修卢氏县志》18卷10册付印。

光绪廿四年(1898年),本县栾川人柴云升起事,袭击卢氏县城,劫富绅刘吉之母,勒令以lO袋银子赎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十九日,地震。秋,卢氏人民聚众抗捐,反掉钱粮桌。

光绪三十年(1904年),通令各州、县,均设高等小学堂,卢氏莘原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童子试。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邮政代办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城北关设税务机关厘金局,叶某任局长,私加税额,任意讹诈,商贩不堪其苦,致使市场萧条,激起民愤,遂聚集数千人围局,将叶痛打一顿,并拉到县衙论理。县令慑于众怒,当众斥责叶某,并应允调整税额,叶星夜逃走,此后数年内,卢氏无厘金税收。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县创办劝学所。

宣统元年(1909年),县创办师范讲习所,增设第二高等小学堂。

知县丁炳文为其父庆寿,大唱对台戏,使用学校课桌设宴,并让教师帮忙。学生入内堂看戏遭鞭打,于是一哄而起,掀翻宴席,拆毁戏台,历数丁某罪状,勒令丁设宴赔情,师生并呈文省府,不久丁被撤职。

同年秋,为争民主,县高小师生围打卢氏议会参议员常远太,并呈文省府,旋将县长李春和撤职,令议会重选。李恒春被选为议长。

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开办"简易识字学塾"12所。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卢氏人民散发传单,反对征收巡警税。

十月,嵩县王天纵与张治公、憨玉琨率三千人马,经卢氏出函谷关,加入张钫统领的"秦陇复汉军"。

是年,县第一、第二两所高等小学堂合并为一校。同年,镇嵩军王参军率兵驻卢"清乡",在城郊地区杀人数百。

中华民国

元年(1912年),市面流通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县设中华民国县署。卢氏税收机构沿用清制,改为征收课。

正月二十四日,永宁(洛宁)杨发清率杆众攻卢氏县城未克,在高村驻两日而去。

民国2年(1913年),镇嵩军团长付应黄率部驻卢氏清乡,杀人很多。同年,邮政代办所改为三等乙级邮局。

6月15日,白郎军攻人禹县城,傍晚撤离,时全军已发展到五、六千人,旋又西进,于30日三路围攻卢氏城。7月2日离去,出淅川,占领豫陕重镇荆紫关。同年10月15日,白朗军又克新野,次日克邓县,旋分兵克唐河、桐柏、裕州(今方城)、卢氏等县。

11月,张振芳按照袁世凯部署,制定了东西南北中五线"围剿"白朗军计划,其中西线为卢氏、洛宁(永宁)、宜阳、嵩县等,由镇嵩军统领刘振华负责,白朗军突出重围而去。

民国3年(1914年),卢氏黑木耳、鹿茸、蘑菇、树花四种土特产品,送往美国旧金山参加万国商品赛会,其中黑木耳获金质奖。

刘协通率官军道经卢氏追剿白朗军。

卢氏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元。

寨子西设苗圃一处,面积80亩。

县创办师范讲习所,设试院(贡院)。

8月,根据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训令,设卢氏县佐于栾川镇。

11月,民勇局长陈继舜(陈大帅)在灵宝圣文湾捉拿匪首徐保三,交县处决。

民国4年(1915年)县创办女子初级小学校(校址在中庙巷路南)。

当年,征收公债1.4万元。

民国5年(1916年),奉省长令,卢氏设立巡缉营。

民国6年(1917年),卢氏县教育会成立(会址设箭亭)。

10月,杆首陈天治、周大帅率众攻打卢氏城,未克,烧民房50余间,杆众死30余人。

民国7年(1918年),建立卢氏县简易师范学校,校址设儒学前院明伦堂。

秋旱,禾苗断青,全县逃往黄河北二千余人,瘟疫流行,不少人死亡。

民国8年(1919年),连续阴雨四个月,洛河水涨成灾,仅城关就冲地500多亩。

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运动,不久卢氏籍大学生李士伟等5人自北京大学等校返回,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使卢氏青年耳目一新。

民国9年(1920年)初,正在开封省立二中读书的卢氏籍学生曹靖华,被选为河南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第一届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

三月中旬,杆首孟光彪率部在卢氏县栾川一带焚掠。

六、七、八三个月大旱,作物很少收获,农民生活极苦,有吃树皮、石头面度日者,北关设有"人市",卖儿卖女时有见闻,外出逃荒者甚多,有些人被饿死。

学校始改为课堂教学,教材更新为国语、算术、常识、格致(理化)、历史、地理。

设立模范初级小学校,地址在儒学前院。

10月18日,《新中州报》载,陕县、卢氏、灵宝、阌乡等地学生联合发表文章,对学生抵制日货,政府从中作梗一事,提出抗议。

民国10年(1921年),夏季丰收。8月,临汝县张庆(老洋人)率部万余人,攻占陕州、灵宝失利,败入户氏西部活动。

民国11年(1922年),县府颁布禁止鸦片条令,但措施不力,禁而不止。

民国12年(1923年)春,陕军第一混成旅赵树勋团五个营两个连,第二路统领郭金榜部五个营驻卢剿匪,逼要粮饷,敲诈勒索,害民甚于土匪,激起民愤。3月,由东湾村开明士绅李庶琨(字仲美)率全县民众,陈继舜率全县十里局子数万人围城驱赶陕军,陕军答应三个条件后议和。因陕军不执行议和条件,次年2月二次围城,陕军又诺以再不向农民摊派粮饷而得解围,粮饷则全加派于城内居民。城内居民不堪其苦,遂向李庶琨求救。同年4月,李又邀集灵宝、洛宁、嵩县局子和卢氏军民约10万人三次围城,终于赶走赵、郭所部陕军。1924年5月18日,北京《益世报》发表了共产党人刘仁静所写《豫西卢氏县民驱赶陕军记》的消息,影响波及全国。

劝学所改称教育局,驻箭亭。

民国13年(1924年)秋,县署颁布<关于女子放足的训令>。

设阴晴雨量员及度量衡检定员。

麻疹大面积流行,不少村庄儿童死亡三分之一以上。

商会会长相国正勾结县令王文炜把持诉讼,从中索贿,激起民愤,趁为其父祝寿之机,群众将"博施济众"匾砸碎,并向上呈文,县令被撤职。

民国14年(1925年)7月,连日大雨,黑马渠水溢漫流,西关遍地皆水,浅处埋足,深处过膝。

老洋人(张庆)、王志武、姜明玉等率众几千人,在县境活动数月,地方红枪会追至潘河,该部退至灵宝秦池,后又回驻龙驹。

县基督教会女子小学成立,地址在南巷安家院。

民国15年(1926年)1月,镇嵩军柴云升、王振、憨玉琨、梅发奎等,率部出卢氏北上灵宝。

开始由外地引进人推木质独轮车。

民国16年(1927年)河南省政府成立,通令县知事改为县长,下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科。

卢氏进行第一次土壤调查,在文峪、范里、五里川、城关布点15个。

创办私立中山小学,校址设西关关帝庙。

派地方公债款6万元,又募捐商款6000元。

农历四月十五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混成旅马光斋部驻卢氏,八月初五日夜发生兵变,马被枪杀。

7月,县设立三年制师范学校,校址设东街文庙。

10月,国民党卢氏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成立。

改植树节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教育局由箭亭迁县城东南隅。

卢氏高等小学校,由驻卢的国民党冯玉祥新一旅政治部主任余心清、教官范同兼课,受到学生欢迎,余、范分别被任县长、校长。

民国18年(1929年)春,王太、孙士贵率杆众千余人,骚扰西南山一带,杀人两千余。抢掠财产无数。

鲁山杆首王有率众402多人,骚扰西南山,烧杀绑票,蹂躏地方。

民国19年(1930年),全县设民众学校5所。

创办卢氏县环境电话局。

同年,霍乱流行。

民国20年(1931年)废里,全县设3个区,城关镇成立"文化"、"中华"两镇。文化镇设瘟神庙,管辖城关居民,中华镇设西街,管辖城内商户。

兵匪李万松到卢氏,烧房30多间,抢掠财物、奸污妇女。

7月,成立民众教育馆,馆址设东观(今汽车站院)。

秋,县城驻军独立旅梁团营长张居娃,勾结南山土匪胡子平哗变陷城,盘踞29天,奸淫烧杀,将县城洗劫一空,后由山西警备师马青宛部剿灭。

建立北关回民小学。

县成立直接税、烟酒税、地方自治税稽征处。

卢氏城墙加修炮楼4座,连同原有共8座。

游医毛鹏飞在东街设第一家私营红十字诊所。

秋,国民党第七旅旅长王文道,在县招收绿林武装部队,队未编成,发生溃乱。

民国21年(1932年)正月初十,兵匪刘桂堂万余人马力攻卢城,因城内军民顽强抵抗,三日未下,窜入栾川。

五月,山洪暴发。六月狂风,冰雹危害最烈。入夏,疫情大作,伤寒、霍乱患者多属全家,死者甚多。

八、九月间,有官军张团(张仁轩)、杨团(杨善人)哗变,窜扰卢氏,到龙驹驻月余,百姓深受其害。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四方面军在鄂、皖失利,红三军在贺龙率领下,自大洪山地区向鄂、豫、陕转移。11月19日由嵩县进入卢氏的栾川、香子坪、大石河、文峪、涧西、范村、衙前折人卜象峪,经杜家岭、横涧、龙驹、官坡、兰草,24日出铁索关进入陕南。

卢氏被定为二等县,划设8个区95个乡,30个镇,138374人(包括今栾川县一部)。

民国22年(1933年)三月,国民党县政府命令将已种植的罂粟全部毁掉,改种早秋。

十月初二,鲁山王有杆众自嵩县犯卢,在文峪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害,后窜入南阳。

民国23年(1934年),全县举行第一次运动会,选拔运动员参加河南第十一行政区陕州第一届运动会,卢氏代表队荣获网球冠军。1936年卢氏代表队又在省运动会上获网球冠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