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自己职业生涯的短 因网络而兴起的

文/ 聂昱冰内容摘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讲述自己职业生涯的短 因网络而兴起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讲述自己职业生涯的短 因网络而兴起的

讲述自己职业生涯的短 因网络而兴起的

文/ 聂昱冰

内容摘要

①故事从来都是与现实需求密不可分的。

②网络的确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讲故事的平台,但同时也为故事的表达设置了重重屏障。

③这个真实的网络世界中,一个故事拥有了前者这样的待遇,就一定能完美实现作者的创作诉求吗?

④网络中经常会执行影响力即正确的原则,影响力又经常是通过两种现象表现出来。

⑤面对网络,这些古老智慧更有道理了,但如果只依照它们执行也更吃亏了。

⑥什么是旁白?有效旁白的标准是什么?

⑦吸引读者对这个故事兴趣更大、帮助读者解读更准确,让故事的影响力更符合预期、更有效。

⑧网民已经愈加习惯了在这些旁白的辅助之下去看各种事物。

“讲故事”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也一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如果把“讲故事”的形式按照时间线梳理一遍,每种形式再匹配上一两个相应的故事,那估计就能囊括了从古至今所有天下大事、才子佳人。

因为“故事”从来都是与现实需求密不可分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现在,当我们所有人每天遇到的都是“满网荒唐言”,想解透“其中味”,就更难了。所以,网络,的确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讲故事”的平台,但同时,也为“故事的表达”设置了重重屏障。

这些屏障包括: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在不断被分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太多真真假假的同类题目相互混淆,以上这些元素共同缔造出了下面这道屏障——无数故事出现到网络上之后,会经受到各种有意或无意的解读,而这些解读,就像从一个原点发散出的很多根棉线,走向不定,搅成一团乱麻,读者被困在一根或几根棉线中,再也碰触不到“故事本身”这个原点,更不要说作者想通过故事传递出的思想、情感和内涵了。

一个故事发布出来之后,被更多人看到、有更多人留言互动,是好事吗?当然是。那么,是读者群体越宽泛越好,还是越单一越好?留言是角度和层次越丰富越好,还是越单调越好?这都不用问了,肯定都是前者。

但在这个真实的网络世界中,一个故事拥有了前者这样的待遇,就一定能完美实现作者的创作诉求吗?不一定,因为网络中还有个鬼魅的存在,叫“歪楼”。

在网络中,对同一个故事真的是能“君说日出我观雨”,更有甚者,持不同观感的读者争论上几轮之后,作者就躺平了,彻底放弃了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权,因为解读了也没用。网络中,经常会执行“影响力即正确”的原则,而影响力又经常是通过两种现象表现出来,一,受拥趸多;二,受批驳少。

这也正是,不太爱跟人争论的人,拿不到网络话语权的原因。在这个空间中,“夏虫不可语冰”、“宁跟明白人打场架,不跟糊涂人说句话”、“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些存在于典籍中、生活中的古老智慧,更有道理了,但如果只依照它们执行,也更吃亏了。

网络的这种“信息传导规律”,所有人都已经被裹挟其中了,为了应对它,就有了一种新兴工作方式:“网络旁白”。

“旁白”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看视频类内容时,有时会根据需要加上一个画外音(或字幕),对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解释。比方说,说说此刻人物的内心活动,交代一下事件背景,帮助观众更准确进行理解,也协助内容更准确表达。

这种方式作用挺大的。比如说昨晚看一部剧,其中有一个细节,我就百度了一下作为背景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这就很有助于我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然后很自然就想到,如果当时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幕,把这个时间标注出来,对观众的传递效果会更好。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比影视剧更为娴熟地掌握了“旁白”这项技能,而且广泛运用,花样百出。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

现在只要有电视剧热播,打开热搜,下面一定有“观众”结合自己的观影感受,进行的又有趣味、又有深度的观影解读。其中对很多细节和情感的精准把握和深入解析,客观说,完全实现了和创作者的同频共振。

创作者都明白一个事实,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作品中,由于受到各种限制(比如说自己的创作功力、演员表演的限制、制片预算等等),做不到百分百呈现。

而从读者和观众角度来说,任何观影感受都肯定是与个人喜恶结合之后产生出来的,所以,也不一定就能准确走到作者想实现的那个结果。

这对作品来说,就挺遗憾的。网络则利用“每个人都有发声机会”,形成了“旁白”这种形式,对内容作了各种必要的拓展和补充,也就对读者和观众形成事实上的引导。

现在这种影视剧类的旁白,形式挺多的,文字、视频,视角和站位也是丰富多彩。

再举一个与生活关系更紧密的例子:美食类。最能理解一道菜的人是谁?设计它或制作它的厨师。口味、营养配比、养生原理、文化内涵,对厨师来说,一道菜就是一本书。但大多数食客基本就止于“好吃”了。如果吃饭的时候,旁边站个人一直给食客上课,也挺影响用餐感受的。

无数美食博主,就及时占据了这个“有用、可是不太好利用”的空间,成为了厨师和食客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替厨师把该说的都说了,让食客在自己想看的时候看到了,之后,必然就会对“吃它”产生实质性影响。

由“美食”做事例,立时就发现,网络中对各种事物这样的“旁白”已经比比皆是了,越来越大地影响着网民生活中的各种选择。“直播带货”简直就是一个个“旁白”专场。

再回到“讲故事”,网络时代的“故事”,也需要这样的“旁白”。尤其是,现在网民已经愈加习惯了在这些“旁白”的辅助之下,去看各种事物。如果完全没有旁白,效果肯定就会打折扣。存在即合理,这件事,没有办法跟网民争合理、争对错。

至此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什么才算是“旁白”?比如说,一本小说或一部影视剧,文学评论、票房分析算旁白吗?还是只有作者提供的解读才算?对一条时事新闻来说,背景介绍、不同方面的跟进和反馈,算旁白吗?还是只有与之相关的新闻素材才算?

如此一想,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涉及到了各种专业知识。但其实,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判断方式:旁白是干嘛的?吸引读者对这个故事兴趣更大、帮助读者解读更准确,让故事的影响力更符合预期、更有效。能做到,就是成功的旁白。做不到,很可能就会适得其反。无意中出现的高级黑、莫名激起了读者的逆反心理,就是旁白用力过猛了、还用偏了。

(作者聂昱冰,是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广播剧、小说联播。《守望星星的孩子》入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15本文学类图书、2019年百部家庭教育指导读物。)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题图 | 视觉中国

责编 | 龙希、李春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