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米字型高铁是谁规划的(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

河南米字型高铁是谁规划的(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1)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高亚宾

高铁被誉为我国“新四大发明”之首。随着济郑高铁濮阳段的开通,标志着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的“最后一笔”圆满画完,河南将成为全国率先提出、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的省份,这不仅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也对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促进新时代中部崛起都有重要意义。

推动河南由区位交通优势转变为枢纽经济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历来是河南的传统优势,拥有普铁、高铁双“十”字铁路枢纽,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有5个经过河南。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网的心脏,一直以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2011年河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客运专线枢纽,“十三五”以来,全国又有10多个城市提出打造“米”字形高铁,如武汉“米”、西安“米”、合肥“米”、南京“米”、重庆“米”、长沙“米”……这些城市要么是国家中心城市,要么是省会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新发展格局下,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枢纽的带动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枢纽经济之争成为当前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焦点。

今天,郑州“米”字形高铁在全国率先建成,1小时高铁圈覆盖全国3亿多人口、2小时高铁圈更是覆盖近7亿多人口,立足郑州、辐射周边,发展壮大枢纽经济,一方面,有利于持续提升“畅通水平”,巩固提升郑州枢纽地位,嵌入全球创新链条和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力发展“枢纽 ”,促进“要素集聚”变“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奠定坚实支撑。

河南米字型高铁是谁规划的(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2)

△图源:@郑州铁路

加快都市圈和沿线城市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介于城市和城市群之间,是促进资源要素跨行政边界流动的重要空间维度,既能强化城市群的核心引擎作用,也能放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国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和杭州、南京、长沙等省会城市,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

河南米字形高铁的全面开通,覆盖郑州都市圈“1 8”城市群,进而拓展延伸覆盖到其他省辖市区,这将大幅缩小各个城市之间时空距离,让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和物质资源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特别是依托郑州都市圈,将重点打造郑开、洛巩、许港、郑新、郑焦、郑漯、洛济、洛平等8条产业带,加快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主导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使得沿线城市对于投资的吸引力变大,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得以全面加强,将沿线城市串点成线、拓线成轴,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强东中西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持续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一带一路”引领,长江、黄河两个轴带贯穿,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支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龙头牵引,一批大都市圈带动,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河南“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成后,将与国家快速铁路网有机衔接:

向北深度融入京津冀、强化科技、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深度合作;

向南协同联动长三角、精准对接大湾区,积极承接转移产业;

向东联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共建共用出海口;

向西依托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联通西安都市圈;

向西南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通过深化区域高质量合作,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开创我省区域合作新局面,这将大大提升我省在深化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协同共建中的发展优势和位势。

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支点建设

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建设同频共振、叠加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空中丝绸之路”持续升级,2021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大关,跻身全球货运40强,客货吞吐量连续4年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

——“陆上丝绸之路”实现高频次快跑,中欧班列(郑州)全年开行1546班;

——“网上丝绸之路”效率提升,2021年郑州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1092.47亿元,跨境商品从申报到放行时效提升至3分钟。

——“海上丝路”织线成网,目前郑州已经开通6条海铁联运线路,进一步拓展了“豫货出海”和“海货入豫”通道。

河南“米”字形高铁的全面建成,给郑州乃至全省带来的资源红利也在进一步凸显,有利于郑州在全球价值链上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平台经济发展,将枢纽功能升级为国际采购交易平台、贸易投资促进平台、跨区域合作平台功能,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支点。

高亚宾∣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