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承德学校(承德师范学校的记忆)

80年代承德学校(承德师范学校的记忆)(1)

《承德师范学校的记忆》

□何自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承德市有三个师范学校,据说当时来往三个学校的信件经常混淆在一起,所以我们班主任告诉我们:在寄件地址上写上“承德师范(大石庙)”的字样,就能够做到万无一失了。

我是我们承德师范学校整体搬迁到郊外大石庙校区后的第一批学生。学校建在大石庙镇南面的山坡上,南边是硕果累累的果园,北面是秋叶烂漫的山坡。站在明亮的教室窗前,看见西面的村庄房舍俨然,厂房烟囱林立,一幅百业兴旺的景象。我们班主任站在教室前面,教我们唱王洁实谢莉斯演唱的新歌《校园的早晨》:“沿着校园熟悉的道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的这棵小树。”

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的食堂还没有建成,学校就在大石庙大队部搭建了临时食堂。学校和临时食堂之间有一公里的距离,中间隔着一条旱河。每到吃饭的时候,同学们络绎不绝地从学校奔往村里。当时我们吃饭全部由国家免费发放饭票,一个月33斤饭票,16.5元菜金,粗粮和细粮的比例是6:4。伙房里蒸出来的窝头松软可口,馒头是长方形的,又白又大,还有花卷、包子、肉龙。我们每周有两天改善伙食,菜谱有红烧肉、汆丸子、干炸里脊等,这是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孩子逢年过节也不一定能够吃上的美味佳肴。

每天早上的出操雷打不动,我们沿着学校外面的公路向南跑到庄头营,然后返回来。早操回来之后,再上早自习。有时早自习上完了,外面的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清爽的早晨,我们一边锻炼,一边学习,天天如是,周而复始,在学校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强健了身体,也尽情地汲取了知识的营养。

也许是师范学校的缘故吧,学校似乎更加注重文体活动,尤其是对音体美格外重视。校内经常是歌声嘹亮,琴声婉转,笛声悠扬;操场上则生龙活虎,有的在打球,有的在田径训练;学美术的同学,习惯拿着画夹去南面的果园里素描写生。学校每年都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越野赛、还有新年联欢会等活动。因为学校没有操场,田径运动会通常在市十二中或大石庙小学的操场上举行。冬季越野赛就简单了,路线是沿着公路从学校直接跑到承德东站,然后再返回学校。新年联欢会则是在学校新建的餐厅里举行的。那时学校里每天呈现的都是朝气蓬勃、热火朝天的景象。

当时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对我们既认真负责又温和友善。我们也愿意和老师打成一片,有事没事都喜欢往老师跟前凑一凑,就连后勤的老师对我们也是关怀备至。记得有一天三更半夜,我和同学偷偷跑到后山果园里练“武功”,武功没练成,却被果园里的枣刺扎了脚,鲜血直流。同学跑到校医家里,校医二话没说,匆匆赶到校医室,细心地给我包扎,还再三叮嘱我第二天上午来校医室换药。

当时的大石庙是比较偏僻的地段,只有1路公共汽车通往市区。每到节假日,避暑山庄和南营子大街就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欣赏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到承德剧场和群众电影院看场电影,到南营子大街上的人民饭店花上两块钱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肉包子,感觉很充实。有时贪玩赶不上返校的公共汽车,索性就沿着公路长跑,8公里的道路一般一个多小时就跑 回来了。

那时学校成立了很多课外活动小组,有文学小组、书法小组、播音小组等。我记得班里有一位同学毛笔字写得好,老师夸赞他“笔头硬”,这大大激发了他的练习兴趣。毕业后这位同学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后来还加入了中国书协。当时学校还有文学社,使一批学生爱上了文学,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辅导我,鼓励我,使我深受鼓舞,后来文学创作便成为我毕生的追求。我常常想,有的时候老师的一句鼓励可以成为同学们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为了美化校园,同学们经常去山上采挖松苗。我们坐着解放牌汽车来到北面的深山里,把采挖的松苗扛下山,装在车上,那场景与电影《青春万岁》的结尾特别相似,同学们还有样学样地朗诵起《青春万岁》里面的诗歌:“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生命的金线和青春的璎珞,编织你们。”

第三学年的后半学期,到了实习的日子了。实习单位是新华路小学。学校很重视,专门给我们指定了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大概三十多岁,她性格和蔼,工作耐心。在她的指导下,我人生中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她还把她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告诉我,使我受益匪浅,这几乎成为我后来的教学遵循。不仅仅是老师之间,我们与班上的同学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实习结束之后,孩子们给我们送来了小礼物,有的是笔记本,有的是一支笔。这些小礼品我都珍藏着,一直留到现在。

2002年国庆节,学校曾经在承德市举行了师范学校成立20年联谊会。当时学校的很多老师都参加了,我们还能依稀看见他们年轻时的影子。见到老师,我们感到格外亲切,情不自禁地拥上前去,与他们亲切握手。联谊会结束之后,我们坐车回了一趟母校,学校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子。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宿舍、操场和教室,眺望远方的村庄和厂房,感到无比亲切,也涌现出无限感慨。

当初我们毕业的时候才20岁,如今已经过去四十年。逝去的是美好的青春岁月,留下的是珍贵的校园记忆,不变的是炽热的母校情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