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4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将自己的诗作进行了整理,将《长恨歌》划入了"感伤"类作品中。诗歌从唐玄宗的视角切入,着重展示唐玄宗作为丈夫和皇帝在两重角色冲突中对自身爱情的无奈与遗恨,白居易也借此感伤自己悲剧的爱情。诗歌既展示了角色冲突下唐玄宗复杂的爱情心理,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具有深刻的感伤意蕴。

一、 感伤的切入视角

《长恨歌》具有独特的写作视角,作品并不是以全方位的视角写李杨两人的爱情,而是从唐玄宗的视角切入。诗的第一部分写玄宗对杨玉环的专宠。"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玄宗对于意中人的追求与向往。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的杨玉环的出现,满足了唐玄宗对爱情的向往,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与无限的宠幸。在玄宗的眼里杨玉环的美貌和独特的气质是六宫佳丽中无人可及,所以才有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迷恋与专宠,她的家庭也得到了无尽荣宠:"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把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写到了极致。

长恨歌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4此恨绵绵无绝期)(1)

长恨歌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4此恨绵绵无绝期)(2)

诗歌的第二部分极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无奈的诀别。安史之乱打破二人的幸福美梦,玄宗被迫前往西南避乱。马嵬兵变中,随军将士要求玄宗处死他心爱的杨玉环,这使得作为皇帝和丈夫双重身份的唐玄宗陷入了深深的难为之中。但面对"六军不发"的处境,唐玄宗选择了对社稷负责下令处死杨玉环,"无奈何"三字道出了玄宗此时复杂的心态。李商隐有诗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深刻道出了玄宗作为君王身份的丈夫,在此刻的千般无奈与万般伤心的复杂心理。这一环节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李杨姻缘至此终结。唐玄宗处死了杨玉环,因而产生了绵延不绝、历时弥坚的长恨,也对下文写其对杨玉环刻骨铭心的思恋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写杨玉环死后唐玄宗对其刻骨铭心的思念。作品充满了一种深重的悲剧意味,诗中用玄宗在去蜀行宫、回驾长安路经马嵬坡、孤居昭阳宫三个典型环节详尽道出唐玄宗对杨玉环刻骨铭心的思念。在去蜀地行宫的路上,本是秀美的蜀地风光在玄宗眼里却变得一片萧条冷寂。愧疚之中的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日甚一日,"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这种思念正如不老的青山般深沉厚重,又似不绝的碧水般延绵悠长。"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中的"伤心色""断肠声"把玄宗因思念杨玉环时悲痛欲绝的心情生动地展现出来。返回长安再经马嵬,玄宗"到此踌躇不能去……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道出玄宗再经昔日蒙难故地时对杨玉环的眷恋打动了身边众臣,从侧面写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深。回到昔日与杨玉环相厮守的昭阳宫,玄宗睹物思人,然而一切已是物是人非,见证昔日两人恋情的芙蓉杨柳依旧,而昔日的意中人已难觅踪迹。玄宗只有在梦中能与心仪之人欢聚,可梦境和现实一样残酷,一年多来连梦中聚首的机会都不曾有过。这部分回环往复、曲折婉转,写出了玄宗的透骨悲痛与无尽思念。

第四部分以幻境深寓托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与愧疚之情。作品将杨玉环的魂魄寄于仙境,并把她写成了花容月貌、身姿绰约的超凡仙子,极写杨玉环对唐玄宗深沉悠长的思念。接着写杨玉环对的深情陈述:"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杨玉环以信物寄托对玄宗的深情,并反复提醒玄宗重温两人曾经私密的爱情誓言,应该有双重的用意,一是表明自己对爱情坚如磐石的信念,二是也暗含对玄宗在关键时候背弃起爱情誓言的责难。最后,诗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爱情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铿锵的誓言是对坚贞爱情的无限向往。这部分表面上写杨玉环对玄宗的追念,实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总揽全诗可以看出,《长恨歌》从唐玄宗的感伤视角切入,从虚实两个方面写唐玄宗因为君王责任被迫处死爱人深长爱情遗恨。

二、感伤的创作动机

《长恨歌》题材虽然取材于李杨爱情,但其主题却取决于作者。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将自己的诗作进行了整理,将其分为"闲适""讽喻""感伤""律诗"四大类,明确地将《长恨歌》划入了"感伤"类作品中。

感伤诗属于感遇诗的一种,这类诗歌就是作者借题发挥,感慨自己的人生遭际,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白居易曾经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什么是"风情"呢?《诗大序》的确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是指的在先秦礼乐文化背景下,针对诗礼乐不分情况的对诗的一种阐释。白居易生活在中唐,其所说的风情应是指诗歌的抒情特质。参看作为《长恨歌》姊妹篇并同属于感伤类的《琵琶行》可以进一步明白《长恨歌》的创作理路。

《琵琶行》中诗人家自己和琵琶女是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借琵琶女年老色衰后被遗弃和冷落的命运,诉说了诗人遭受贬谪的失意与悲苦。《长恨歌》作为《琵琶行》的姊妹篇,同被白居易看作感伤类的作品,其创作动意也应相类,主要是借李杨爱情题材感发自己某种情怀。白居易有过和唐玄宗类似的感情经历,曾经深爱着一个叫做湘灵的女子,但他的爱情遭到母亲的坚决反对,白居易与湘灵虽然有深厚的感情,但因不能结合而深抱遗恨,这应该是白居易借《长恨歌》所寄托的深层感伤。"有风情"三字正是白居易对《长恨歌》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巧妙提示。

长恨歌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4此恨绵绵无绝期)(3)

长恨歌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4此恨绵绵无绝期)(4)

三、感伤的深层意蕴

白居易居徐州符离县期间,结识了比自己小 4 岁的邻家女子湘灵,长期相处中两人由玩伴逐步成为了恋人,19 岁前后,白居易曾作《邻女》一诗表露了这种恋情。但由于湘灵出身贫寒,白居易家却是三代为官,在封建门第的观念的制约下,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白居易母亲的强烈反对。此后,两人为坚守爱情不嫁不娶。贞元九年,白居易前往襄阳求学,作诗表达他对湘灵的思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阑杆独自愁。"次年白居易父病故后,他回到了符离,又见到自己朝思慕念的姑娘,由于家庭的反对,两人还是无法结合。贞元十四年白居易前往江南叔父处谋生,写了《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等作品表达对湘灵的思念。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回到符离,恳请母亲迎娶湘灵,但被严词拒绝。离家时,他写了《生离别》表达了对湘灵的不舍和对婚姻爱情的绝望。贞元二十年,33 岁的白居易官升校书郎,举家迁往长安,得知湘灵还为坚守爱情而未嫁,再次恳求其母迎娶湘灵,又被拒绝,他写了《潜离别》表达自己的感伤。此后几年,白居易还写了《冬至夜怀湘灵给》《感秋寄远》《寄远》等作品怀念湘灵。元和三年,白居易在母亲以死相逼的情况下与别人完婚,又写了《夜雨》、《感镜》表达自己对湘灵的深切思念。元和十年,白居易在贬往江州的路上与湘灵相遇,两人深情依旧,白居易有《逢旧》一诗感怀此事。此时,湘灵已经 40 岁仍然坚守爱情未嫁。第二年白居易在晾晒衣物时,看见了湘灵当年留给他的爱情信物(一双鞋),再作《感情》怀旧。直到长庆四年,54 岁的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阳途中,还绕道符离查问湘灵的情况,但湘灵已不知所终,他写了《涌桥旧业》感伤旧情。这也是白居易与湘灵持续了四十多年爱情凄惨的悲剧终结。

回顾白居易的爱情历程,可以发现他和唐玄宗在李杨爱情中的处境与经历极其相似。玄宗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大唐皇帝,一是杨玉环的丈夫,马嵬之变时,他作为大唐皇帝,无奈处死了自己心爱的杨玉环,酿成了余生不解的长恨。白居易在爱情中角色与之相类,一是儿子,二是恋人,在爱情面前他也在努力争取,但是在家庭压力特别是母亲以死相逼之下无奈放弃。白居易和唐玄宗爱情悲剧的根源都在与二人自身的角色冲突,面对李杨爱情悲剧,白居易感同身受。因此,他的《长恨歌》从始至终充满了一种同情的笔调,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感伤情感又通过《长恨歌》的创作中来升华与宣泄。将《长恨歌》与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诗对比就可以发现,《长恨歌》的很多片段与白居易感念湘灵诗不仅词句相同或相类,其中蕴含的情感亦是高度相类。

白居易在《生离别》一诗中云:"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这里所写的自己与湘灵生离时的心情,与唐玄宗在马嵬坡和杨玉环死别时"回看血泪相和流"的心态极其相似,用语也相类。下文接着写:"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记述自己与湘灵离别后的情景,此时在白居易的眼里,所有景色一片凄寒,与《长恨歌》中所写的玄宗在杨玉环死别后看蜀地的风景略无二致,反映了两人对婚恋后绝望相同情绪。再如《寄湘灵》:"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寒闺夜》中"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这些作品所写的意境与心境,与杨玉环死后唐玄宗在蜀和回到长安昭阳宫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白居易怀念湘灵的其他诗作用语、意境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写法都与《长恨歌》极其相似。白居易在追念湘灵的诗作中的爱情誓言也和《长恨歌》如出一辙。如《长相思》:"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这些诗句和《长恨歌》结尾的爱情誓言亦几乎相同。

长恨歌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4此恨绵绵无绝期)(5)

长恨歌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4此恨绵绵无绝期)(6)

正是因为白居易与唐玄宗有相类的经历,相似的爱情体验,相同的心理,他才会把自己对湘灵的思念和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写得如此相类,在一定程度上,《长恨歌》是白居易借唐玄宗的经历感伤自己的悲剧爱情,长恨歌中所写的唐玄宗"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慨正是作者自己和湘灵"彼此甘心无后期"写照,这便是《长恨歌》中深刻浓烈的感伤意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