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总统(圭亚那南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东南亚的总统(圭亚那南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1)

圭亚那位置地图

东南亚的总统(圭亚那南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2)

圭亚那行政区划图

东南亚的总统(圭亚那南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3)

圭亚那英文地图

圭亚那,全称为圭亚那共和国(Republic of Guyana),位于南美洲东北部,东邻苏里南,南临巴西,西邻委内瑞拉,北邻大西洋,同时与苏里南和委内瑞拉有国界争议。尤其委内瑞拉一再声称埃塞奎博河以西的土地─西属圭亚那(约占圭亚那面积的三分之二)属于委内瑞拉。面积21.497万平方公里。首都乔治敦市,是圭亚那唯一城市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圭亚那虽地处南美洲,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但传统上及历史上与加勒比海诸岛的关系比较密切。它是南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也是英联邦成员国。

圭亚那地处圭亚那高原,海拔在300~1500米之间,西和南部较高,向东、北方向缓倾。基底岩系主要由太古代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组成,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侵蚀,一般成为高300~400米的丘陵状高原;岩性坚硬的地区往往构成坡陡而顶部浑园的蚀余山,高约1000~1500米,如东南部的图木库马克山。中西部一带,覆有呈水平层次的中生代和第三纪沉积,形成桌状高地。

圭亚那境内河流广布,主要有埃塞奎博河、德默拉拉河和伯比斯河。多瀑布,最著名的是凯尔图尔瀑布,号称是世界一次落差最大的瀑布。

【资源】

圭亚那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有黄金、铝矾土、钻石、锰、钼、铜、钽、钨、镍、铀等。其中黄金储量较为丰富,为世界主要黄金生产国之一,主要矿区有奥迈(OMAI)和马鲁迪山区。铝矾土蕴藏量丰富,约有3.6亿吨,品位高、杂质少。但由于矿源较深,开采成本较高。主要开采中心在林登及上伯比斯地区的夸夸尼等地。

圭亚那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2013年圭亚那土地调査委员会数据显示,森林面积18.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86.4%。木材蕴藏量约74亿立方米,且品种繁多,超过千余种,经常采伐的有70多种,材质较好、产量较大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有15种左右,其中紫芯木和绿芯木为珍贵木材,坚韧耐腐,是上等建筑材料。

【名称起源】

印第安语意为“多水之乡”。

【人口】

74.7万人(2013年),其中43.5%为印度裔,30.2%为非洲裔,16.7%为混血种人,9.1 %为印第安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3.4人。现在圭亚那的华侨华人大约2000-3000人左右,约80%居住在首都乔治敦,其余分布在新阿姆斯特丹市、林登市和埃塞奎博河等地区。

圭亚那自称是“6民族国家”,这6个民族是:印度人、非洲人、印第安人、华人、欧洲人和混血种人。

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印度教或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

【政治】

根据1980年颁布的宪法,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拥有最高行政权。总统由选举产生,负责任命副总统、总理和各部部长,有权否决议会通过的立法议案和解散议会。一院制国民议会为立法机构。内阁是政府执行机构,总理是政府首脑。

1988年2月,议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实行一院制。议会由国民议会和总统组成,任期5年。国民议会设65席,其中40席为不分区议员,按比例代表制在全国范围内选举产生,25席为地区议员,按人口比例和种族构成从全国10个选区中分别选出。

【行政区划】

圭亚那划分为10个区。每个区由地区民主委员会管理,并设主席一职。

【历史沿革】

圭亚那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先是瓦劳印第安人于公元900年左右抵达此地,接着,加勒比印第安人和阿拉瓦印第安人也先后来到了这里,定居于此。

1498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三次远航美洲时发现了今日的圭亚那海岸。当时,这块土地的主人来自两个美洲印第安部落,沿岸地区的阿拉瓦部落和内陆地区的加勒比部落(尽管最终还是好战的加勒比部落取代了爱好和平的阿拉瓦人)。

1595年,沃特尔•雷利爵士航行新大陆,进而有了之后的黄金国的记载。据称,此黄金国就在现在的圭亚那(实际上,圭亚那的黄金直到1857年,才在库尤尼河的支流被发现。而钻石矿的发现是推后几年在上马扎罗尼河才发现的)。此后,荷、英、法等国冒险家相继前往圭亚那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城,从事殖民扩张。首先在圭亚那沿海同印第安人进行贸易交往的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继之荷兰人于1616年在圭亚那建立了第一个欧洲移民点,并在埃斯奎博河上建立了商栈,通过它于当地土著人进行贸易交易。之后,荷兰人通过不断收购土地,于17世纪前叶完成了对这片区域的掌控。

1648年,西班牙和荷兰签订了芒斯特条约,承认荷兰对圭亚那的统治。荷兰殖民者为了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从1658年起由西非贩进大批黑奴。黑奴的运入对圭亚那蔗糖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黑奴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经常起而反抗。

1746年,荷兰殖民者决定向英国移民开放德默拉拉河附近区域。到1760年,英国人占据了德默拉拉地区人口的大部分。

1763年,圭亚那爆发了大规模黑奴起义,以科菲为首的起义队伍占领伯比斯达一年之久,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1781年,荷兰和英国爆发了战争,直接导致英国人对伯比斯,埃斯奎博和德默拉拉的占领。但几个月后,法国联手荷兰重又夺回了上述殖民地的控制权。在两年的统治期内,法国兴建了一个新的城镇,取名朗香,它位于德默拉拉和的河口。1784年,荷兰人重新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并将他们的殖民首府搬到朗香,更名为斯塔布鲁克。该首府最终成为现在的乔治敦。欧洲殖民者对该地区的控制也是几经易手,最终于1814年,英国人全面接管该区域。1831年,上述殖民地实现统一,合称为英属圭亚那。如今,埃斯奎博,德默拉拉和伯比斯的名字依然被沿用,成为今日圭亚那共和国的三个县。

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圭亚那的蔗糖经济取得一定发展。1834年英国被迫废除奴隶制。为补充劳动力,先后从葡萄牙、非洲、印度和中国引进大批契约劳工,印度人和中国人帮助当地发展了水稻生产。20世纪初,美国企业家来到圭亚那开采铝土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圭亚那的经济命脉操纵在美、英等国资本家手中,民族独立斗争日益发展。1950年 1月,C.贾根和L.F.S.伯纳姆创建人民进步党,并领导人民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53年迫使英国同意举行第一次大选,实行部分自治,4月人民进步党在大选中获胜,贾根出任总理。同年10月,英国政府借口圭亚那有“共产党阴谋”解散立法议会,推翻了人民进步党政府。由于人民的斗争,英国于1956年被迫同意恢复立法议会。1957年10月伯纳姆与贾根决裂,另建人民全国大会党。1957~1961年和1961~1964年贾根连续任总理。1961年英国同意圭亚那成立自治政府。1964年,人民全国大会党和联合力量党组成联合政府,伯纳姆任总理。1966年 5月26日,圭亚那宣布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