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乔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楚乔传中的几处史实硬伤)

近日《楚乔传》热播,笔者发挥深入“扒”史的精神,分享一些剧中的历史雷点。

一、西魏“反汉化”改革

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标志着北魏汉化改革进入高潮。

孝文帝改革以汉化为中心,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改易汉俗例如改姓等。这是北魏对汉文化的全盘学习,大大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但是,孝文帝改革触动了鲜卑旧贵族的势力。

他们从改革一开始就百般阻挠,与孝文帝的革新派形成激烈对抗,这种新旧冲突在孝文帝去世后开始激化。

改革后不到五十年,北方六镇起义,北魏走向分裂。

楚乔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楚乔传中的几处史实硬伤)(1)

▲《楚乔传》剧照

《楚乔传》开篇年代应该在西魏建立后,因此男主角宇文玥不可能是西魏建立者宇文泰的原型。

而开始推行改革的西魏,鲜卑贵族是不会有汉字单姓的,而进入上层的汉族士族也应该是胡姓,所以剧中不符合史实。

除了赐胡姓,宇文泰在社会风俗上也推行复古。宇文泰来自北方六镇,六镇以鲜卑贵族为主。要知道,汉服的宽袍大袖不适合作战,所以赵武灵王才推行胡服骑射。

那么作为弱势一方的西魏,为了富国强兵,在衣冠等风俗方面开始复古,重新恢复鲜卑服饰也势在必行。

所以剧中满眼风度翩翩的汉服装束是不符合史实的。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宇文泰大力复古,但目的是融洽民族关系。他的最终本质还是推动封建化实现富国强兵,所以这场改革实际上是“明退实进”。

楚乔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楚乔传中的几处史实硬伤)(2)

▲《楚乔传》剧照

二、书写材料的革新

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过了龟甲兽骨、青铜器以及竹简的演进。

这些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笨重,当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竹简奏章重达一百二十斤,需要内侍抬着上殿。当时形容知识渊博的“学富五车”就是五马车重的竹简。

鉴于这样的弊端,中国人开始寻找更为轻便的书写材料,很快选中了“缣帛”,就是丝绸织成的布。但是这太贵了,普通人根本用不起,更别提推广了。

直到西汉初年,麻纸出现,这是书写材料的革命。但是这种麻纸易破损且不易保存,所以一直默默无闻。

东汉中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将造纸取材扩大,“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这导致纸张强度增加、价格低廉,因此很快推广开来,开始了对竹简的大规模取代。

到四世纪的两晋时代,纸张已经完全取代竹简,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楚乔传》中青山院案头堆放的竹简明显是不符合史实的。

一般而言,古代新生事物都是从上层铺开而后逐渐向下层渗透的,所以纸取代竹简的革命应该先从上层开始。

楚乔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楚乔传中的几处史实硬伤)(3)

▲《楚乔传》剧照

除了纸,值得一提的是汉字字体的不断发展。

夏商时代,以龟甲兽骨为书写材料,汉字属于初创阶段,因此以甲骨文为主流。商朝之后,青铜器盛行,篆书作为一种甲骨文字的升级版开始成为主流,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铭文。篆书在春秋战国的发展过程中开始五花八门,最后书写小篆的秦国统一六国。

秦朝统一后,对文字进行了统一,这是汉字发展的里程碑。

秦朝先是以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后来发展出隶书。隶书字形扁长,适合在竹简上竖向书写。

进入南北朝时代,汉字的字体再次出现多样化趋势,“北碑南帖”成为当时的典型特点。

北魏时代,碑体成为主流字体,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魏碑”。

北魏瓦解后,东魏成为碑体的主要继承者,这也成为后世隋唐书法的先行者。

而西魏由于推行“反汉化”改革,所以对魏碑的继承不如东魏,后期统一北方后才后来居上。

西魏字体前期趋于复古,北魏的流行字体为汉化后的隶书,即“汉隶”。

剧中所出现的字体基本都是篆书,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涩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