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疏导的课程(关于加强心理疏导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随着独生子女的一代渐渐的长大成为青少年,优越的成长环境在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宽阔的眼界以及良好的教育条件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烦恼和困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门出贵子正在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生活中太缺乏艰难困苦的磨砺,许多独生子女病便无休止的纠缠着他们,阻碍着他们人格精神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青少年心理疏导的课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青少年心理疏导的课程(关于加强心理疏导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青少年心理疏导的课程

随着独生子女的一代渐渐的长大成为青少年,优越的成长环境在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宽阔的眼界以及良好的教育条件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烦恼和困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门出贵子。正在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生活中太缺乏艰难困苦的磨砺,许多独生子女病便无休止的纠缠着他们,阻碍着他们人格精神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育机构反映,独生子女的毛病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自私自利:不懂得体谅父母,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分享;自控能力差,看电视没完了没了,爱上网,喜欢玩游戏;缺乏尊重意识,顶撞老师、父母,辱骂同学;缺乏规范意识,上课做小动作、影响他人,逃课、打架;适应能力差,胆小懦弱、不敢与人交往、接受事物比较慢、缺乏自信心;对前途茫然,没有目标、缺乏自我价值;沉迷于物质享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说得多、做的少。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尽最大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花了很多金钱与时间,上了很多补习班,也用了各种方法,孩子学习依然让人头疼,各种坏习惯丝毫未见减少!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放弃了自己的很多娱乐活动,甚至辞去工作,陪伴孩子学习,为了孩子牺牲很多,但孩子的学习问题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还是没能解决,甚至有的孩子还会敌视家长。

在我市某校有一个初中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跟学校代课老师之间的关系也不太好!家长给孩子补了近4年的课,花了8万多块钱,从小学6年级补课补到初三,孩子的功课没提上去,性格反而越来越差,为此母亲辞掉了原本挺不错的工作,全职在家陪孩子学习,情况也未见根本好转。

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独生子女的心理疏导问题不仅是个家庭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对这个问题必须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了解很片面,甚至对孩子根本就不了解,在沟通的过程中与孩子产生了隔阂,独生子女既不像家长们想象的那样糟糕,他们很聪明,智商也挺高,但也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好,他们缺少磨砺和挫折的锤炼。所以由于环境的问题和教育方式的问题,造成多数家长很难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孩子什么都不对自己说,很多时候宁愿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子里,也不愿和家长多说一句话,却和周围的同学有说有笑。

很多时候,同样的话,家长说了不管用,换做另外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孩子却很乐意听好像自己把很多道理都讲清楚了,孩子就是不按道理去做,苦口婆心的讲了很多,孩子不但一点也没改变,有些时候甚至还越来越顽劣了。我市某小学的一个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跟父母有敌视情绪,特别是针对她的爸爸,父母也分析问题找原因,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法解决,而且孩子的敌视情绪越来越严重,学习成绩也不好。这个家长通过某教育机构跟孩子进行沟通,当老师和孩子提到她对父母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孩子当时就皱起眉头,情绪就上了,显得很急躁不安。在沟通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孩子的父母其实对于孩子的照顾非常细心,同时老师们也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这个孩子其实并不是一个偏激,顽劣的孩子,只不过她承受来自于父母无形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而父母对此毫无察觉,甚至感觉自己好像比其他孩子的父母都开明,都人性化,不完全已成绩好坏评价孩子,对孩子几乎也不打不骂,一切平等商量着来。从感觉上看,这个家族似乎也没什么错呀!但是这个家长犯了一个和多数家长一样的错误,就是“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足说事,孩子有什么优点从不关注”。

孩子的很多缺点都被确认出来的,这叫确认法则,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暗示”,当孩子某种不好的行为被确认出来,父母会由于担心而继续确认,时间一长,造成孩子的抵触情绪,亲子关系不良性,那么,沟通肯定会出现问题

沟通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接收者准备好了,给予者才会出现!”和孩子良好的沟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上,否则,有效的沟通就无法进行。

把教育孩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学校老师和课外辅导机构,宁愿花高昂的费用,也不愿从自身找原因,努力了很久,花了很多金钱与精力,孩子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经常找学校,找老师,好像都没用,甚至问题没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

一个孩子的未来成功,80%取决于父母所给予的家庭教育! 家长把孩子的80%都决定了,多数家长不会教育孩子,他们都很爱孩子,却不知应该如何爱孩子?想要对孩子好,却不知道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帮助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快速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水平,深入挖掘孩子的潜能,使之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建议:

对于已经成长为青少年的独生子女一代,我们的相关教育机构和学校除了教育孩子学习好各种文化知识外,应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同时引导家长们和孩子之间建立更科学的沟通方式,从而真正的把这一代独生子女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陕西省人民政府交办意见

主办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协办单位:
交办日期:2016-02-02
复函时限:2016-05-04

承办单位复函

类别:B
陕西省教育厅签发人:王海波
陕教函〔2016〕249号
对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349号建议的复函

黄志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心理疏导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第34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按照教育部《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精神,省教育厅制定下发《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陕教基一〔2015〕7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五大主题,安排部署全省中小学系列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2015年12月18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召开全省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暨德育工作会议,对“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系统切实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近几年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省教育厅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中小学校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提升学校文化品味、构建学校精神家园、提高中小学生幸福指数的有机组成部分。2015年,省教育厅在全省树立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有4所中小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省教育厅下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通过《综合实践》和《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强化中小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目前,全省中小学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还高标准建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而且每所学校配备了1-2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有效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学生辅导工作中。

三、加强心理健康辅导。省教育厅要求各中小学校围绕相关的心理教育主题,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游戏辅导、才艺展示、互动体验和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克服青春期烦恼,努力使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宣传员和小卫士。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通过悄悄话信箱、个体心理咨询、小组心理辅导、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举办心理健康小报等多种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常态化、多元化。同时,中小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指导中小学生记录“心情日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精细化管理,强化心理疏导工作,及时了解并排除学生的情绪障碍。

四、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省教育厅积极与省级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合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逐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利用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资源经常性地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实践、研学旅行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心态。

五、建立家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省教育厅要求全省中小学校积极设立家长委员会,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倡导家长与学校加强沟通,提倡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经验交流会,为家长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中小学校通过家访、电话、建立家校联系QQ群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建立家校共同育人机制,协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