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主要内容100字(法布尔精神)

当问到昆虫学家有谁时,大家能想到的第一人应该是法布尔吧?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他的经典著作——《昆虫记》的节选。为何一本昆虫学专著会出现在语文课本上呢?因为《昆虫记》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人文价值,而且后者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远。

法布尔,1823年-1915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动物行为学家。

昆虫记主要内容100字(法布尔精神)(1)

法布尔工作照

昆虫记主要内容100字(法布尔精神)(2)

我读的《昆虫记》版本:作家出版社,王光译。

昆虫记主要内容100字(法布尔精神)(3)

《昆虫记》节选

昆虫记主要内容100字(法布尔精神)(4)

下面我节选了译者王光的一段话来诠释“法布尔精神”是什么:

我们今天能读到《昆虫记》,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头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

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况且,那又是一个令群情共振的雨果、巴尔扎克、左拉文学时代,一个势不可挡的拉马克、达尔文、魏斯曼生物学时代。若不是有位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弃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这么一部《昆虫记》。

折磨法布尔一生的有两大困扰。一是偏见,二是贫穷。

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此后业余自学花12年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小学、中学教书20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达尔文肯定他的成就,帝国教育部奖励他,好心的教育部长还设法推荐他为大学开课。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嫉妒心理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一种偏见。

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自己靠打工谋生才上了小学、中学;以后长年只靠中学教员工资,维持七口之家的生计;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很少有法布尔这么贫困的自然科学家:想喝口酒,只能以家中发酵自制的酸涩苹果汁顶替;要施舍乞丐两法郎,可囊中只掏得出自己都面露羞涩的两个苏;一向腼腆、好强之人,竟不得不为生存而张口,请求英国大哲学家密尔(即穆勒)慷慨解囊。

然而,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

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绑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的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

他挤出一枚枚小钱购置坛、罐、箱、笼。一寸空间一寸空间地扩增设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积累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他几乎是在牺牲一切。他没有利用很有优势的物理、数学天赋、大有作为的植物学知识、易出成果的动物生理学基础,走一条驾轻就熟的捷径,却一定要艰难地进行旨在探索“本能”问题的昆虫心理学研究。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沽名钓誉,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之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板凳”上……

他几乎是在冒犯一切。儿时不顾父母怒斥,成天往家里带蘑菇、虫子,好奇心怎么也压不灭。他自感得意的成果,无一不与前人和权威的短处形成鲜明对照。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保守势力戒备他对旧道德造成威胁。他力主研究昆虫本能的“自动智能”问题,得罪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招致“有上帝决定论者嫌疑”一类非议。他甚至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

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不吃饭,不睡觉,不消遣,不出门;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艰苦,不知享乐;甚至分不出自己的“荒石园”是人才还是虫居,仿佛昆虫就是“虫人”,自己就是“人虫”;后半生50年,心里似乎只记着一件事:观察实验——写《昆虫记》……

有种说法认为法布尔能这样苦度一生,完全是为了兴趣,也就是对昆虫的浓厚兴趣。

我不认为如此,无论爱虫之心属先天还是后天,它都是极易变化的东西,更不用说法布尔自幼兴趣何其广泛了,没有坚定意志做支柱,任何兴趣终将游离漂移,化为恍惚。

如果说兴趣,我真切看到,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不断表达对昆虫的爱,但也表达过另一种爱。他说自己怀着对科学真理的挚爱。因此要始终坚持真实所特有的一丝不苟态度。这种爱才给了他把昆虫兴趣变成昆虫学事业的勇气和力量。

正因为他爱科学真理,所以他的第一篇成名之作《节腹泥峰习俗观察记》,纠正补充了权威专家的一篇“杰出论文”。

正因为他爱科学真理,所以他毕生恪守“事实第一”的首要原则。

正因为他爱科学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正因为他这是一种酷爱,他才把科学工作乃至一切工作的实证精神发展到极其严谨的地步:即使感到别人指出的错误有道理,他也要先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一番,而后再欣然纠正自己的错误。

如果说解决“昆虫本能的性质”这一命题是在探索一条真理,那么可以说,法布尔为认识这真理而一生都在揭示真相。为认识真理而揭示真相,这成了法布尔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感到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精神之下,为人类做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92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被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精神”。

从《昆虫记》中,我们有责任读出个“法布尔精神”,好让后人也能感到幸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