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精准扶贫作文(作别贫困)

贵州省精准扶贫作文(作别贫困)(1)

我没有徐志摩的诗情,挥一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但融入一个群体,与文友们共同秉笔,作别贫困,走向小康,我们在行动。

——题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

脱贫攻坚,无疑是2020年人们投以最多热情的关注点之一。

面对扶贫这一重大时代主题,曲靖文坛的作家们群体发声,自觉不自觉地秉笔疾呼,为战胜贫困呐喊助威。

曲靖作家段平、窦红宇、官玉华、叶浅韵、敖成林、朱华胜、敖惠琼、崔玉松、宁红瑛、石艳萍、张建刚等率先垂范,拿出厚实的作品,后继者踊跃捉笔,紧紧跟上创作步伐,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可喜态势。

除正式出版的图书外,市文联与市扶贫办联手,以《珠江源》为载体,按年度连续编辑了3册《曲靖扶贫故事集》。《文学天地》适时组织了一次扶贫题材的征文活动。同时,《曲靖扶贫》月刊上也陆续编发了一批脱贫故事,如今已经出刊36期,每期都有5-10个脱贫故事。他们紧跟时代的节拍,写出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市扶贫办正在征集稿件,初步计划推出10卷本的《初心答卷——曲靖减贫故事》,每个市直部门不少于4篇文稿,各县市区则多多益善。

《曲靖日报》、掌上曲靖、珠江网、曲靖M等媒体,也拿出一定版面,纷纷刊发脱贫攻坚故事。甚至“珠源文学社”、“宣威自有颜如玉”等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学平台也登载了一批有关扶贫的文章,引起不小的轰动。公众号、博客、微信等新兴自媒体上的扶贫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

报告文学勇挑重担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时代文学的主题诉求,促使一批出色的脱贫攻坚叙事文本诞生。其中,报告文学充当了排头兵。

曲靖作家段平与杨杨(玉溪)、朱庸(昭通)合作的3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云岭花开》,立体反映云南全省的脱贫攻坚故事,其中对曲靖脱贫攻坚也大书一笔。作家奔赴脱贫攻坚一线深入采访,用报告文学的表现形式、以散文的鲜活语言、小说的叙事技巧、电影般的画面,全景式地再现云南各族人民在反贫困斗争中的伟大壮举,用文学故事和新闻事实告诉人们,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品把会泽扶贫大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样板,作了生动细致的描述。

官玉华的长篇报告文学《以礼大道——会泽世纪大挪移》(16万字,待出版),宏观叙述了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乌蒙连片贫困地区、石漠化区域、长江中上游退耕还林地区范围内的会泽县的脱贫故事,其县级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是前无古人,彻底阻断代际贫困是空前壮举。“引导十万人搬迁进城、再建一个会泽新城”,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曲靖市委市政府、会泽县委县政府结合脱贫攻坚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举措,还是加快城市发展、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此举必将写入会泽脱贫攻坚光辉史册、曲靖史册、云南史册。

朱华胜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深入民众当中,创作了近五万字关于脱贫攻坚克难致富的纪实作品,充分展现了曲靖人民与贫困战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勇敢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时代担当。他的《天上朵朵》被《边疆文学》刊发,描写了主人公谷朵不忘贫困地区民众,用自己“火一把”品牌酸菜带动群众致富,作品深入到主人公内心,从人性的角度刻画了众生百态,作品富有思想深度,艺术性强,生动感人。他的《彝家汉子的豪情致富》在麒麟云媒体登载,很短的时间就创下了三十多万阅读量的记录,同时被《曲靖扶贫》选登,若干平台选载,并获奖。作者亲赴麒麟区三宝街道彝族寨子长河村李仓家走访,写下了彝族汉子李仓从贫困到富裕的奋斗经历,给人振奋,其榜样作用大,作品影响很大。李仓脱贫致富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要扶志。《苦荞粑粑》《山后头》《三只眼》《优秀》等其他作品也如此,都是深入到脱贫攻坚一线,亲自感受,用厚重的文笔所写,富有生活气息,富有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挖掘人性,所刻画的人物富有个性,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形象,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展现了曲靖干部群众决战贫困的精神风貌。朱华胜的纪实作品《刘金绒和他的三个驻村老师》刊发在优秀省级期刊《时代报告》的“采风栏目”,同时被很多媒体转载分享。作品讲述了麒麟区转长河村九零后驻村工作队员金剑宇,与他的队友黄小文、队长曹新,一起帮助因新冠肺炎疫情困在家的布其村小组建档立卡户王菊仙的女儿刘金绒的故事。他们放弃大量的休息时间,诚心诚意帮刘金绒,真心换得真情,他们和王菊仙一家建立了亲如一家人的深厚感情,深得当地群众好评。他的《小唐给马戛带来甜》,展现了曲靖市教育体育局下派到宣威马嘎村委会的的驻村工作队员唐诗韵的感人事迹,群众称她为给老百姓带来甜的国家干部。语言朴实,入心,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石艳萍创作的报告文学《他把农艺耕耘到非洲大地上》,刊载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0年第7期、人民网、学习强国。《点土成金的“山药西施”》,刊载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1年第1期、学习强国。《幸福花开》刊载于《曲靖扶贫》,《“辣妹子”带民奔富路》载于学习强国。还有小小说《杏子》《要媳妇》等都与扶贫在关。《他把农艺耕耘到非洲大地上》,描写了富源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魔芋研究所所长、2006年获联合国“南南合作—粮食特别安全计划”突出奖章、2009年获“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称号的援非农业专家殷减清,在脱贫攻坚中带领所里技术骨干,试验示范种植魔芋200亩,指导农户魔芋种植上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农户魔芋种植15万亩,成千上万的农户因此脱贫致富。《点土成金的“山药西施”》描写了曲靖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富源县谷子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80后女青年陈佩,返乡创业,引种山药良种,免费提供给农户,六年来引种试种10000余亩山药,带领8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00多乡亲脱贫致富。

敖惠琼的长篇纪实文学《东山记》(15万字)讲述了在麒麟区东山镇挂职担任镇党委副书记、工作队长、驻水井村第一书记期间亲历的扶贫故事及新农村建设故事,讲述了革命老区东山镇在经济转型中的探索、拼搏与奋斗历程,集中呈现了转型中的各阶层群体命运。驻村扶贫期间,她努力为地方发展协调资金、争取项目,并促成东山镇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产煤重镇的生态修复献计献策,造福民众。另外,她的报告文学《驻村记——计永波日记里的扶贫故事》讲述的是作为侦察兵的计永波从部队退役后到富源县住建局工作,主动申请到黄泥河镇普克营村委会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驻村四年的扶贫故事。

张建刚的报告文学集《贫困村里那些事》(10万字,待出版),以一组跨时5年的日记,诚实报告脱贫攻坚中的真人真事,既不回避矛盾又给人信心和力量,让读者深入了解今日农村面临土地集约化后空壳村改造,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整治,新能源推广使用等迫切问题;同时记述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锐减,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缺失,农村妇女缺乏关爱,乡村光棍汉增多,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种植养殖业发展潜力受限,农产品卖难等棘手问题,亟待探究电商营销、产业链延长等新的发展出路。作者担当驻村扶贫队员,深入一线,扎根农村,体察民情,亲临访查,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贫困山乡克服土地贫瘠、产业单一、民生困苦的现实,引领老百姓改变陈规陋习,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美化环境,和睦邻里关系,树立脱贫信心,早日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扶贫日记不仅要记,更要去实地帮扶,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需耐心地向群众解释,力争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从日记中可以体察到驻村扶贫队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了解基层工作的甘与苦。作品饱蘸深情地展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漫漫征途上的生活片断,立体呈现了老百姓的苦难与企盼,日记既独立成篇,又围绕脱贫主题形成一个系列。作品事迹真实,叙述诚恳,细节感人,尤其是每篇日记之后的感言引人深思,有画龙点睛之妙。读之能激发脱贫攻坚斗志,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了鲜活范例。

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美丽白马我的家》(21万字)一书,也可归入报告文学类。该书收录了140篇纪实微文,作者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干部、原富源县大河镇白马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杰。作者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他的扶贫故事和酸甜苦辣,字里行间充满对白马、富源、曲靖深深的热爱。李杰来曲靖那年,他儿子刚满4岁,正是离不开大人的时候。但他又不得不走,他肩负着航天科工的使命,他必须以勇敢的担当精神,到彩云之南,实现自己的扶贫梦想。对云南,李杰并不陌生,他的妻子是云南红河州人,他的岳父岳母一直住在昆明,只是以前他没有来过曲靖,不知道他挂职的富源县白马村在哪里。李杰在序言中写道“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纯粹。愿你成为一名纯粹的人,也愿读过此书的人变得纯粹。”李杰是个快乐的人,是个纯粹的人。刚来白马村的那段日子,李杰有诸多的不习惯、不适应,甚至遇到了很多困难,听不懂方言便是其中一个,这影响了他和村民的交流,村干部成了他的“翻译”。但他天天和村民打交道,不长时间就听懂了方言,甚至一些土语他也明白是什么意思。航天科工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来到白马村,他变成了“翻译”,当地人的一些土语,他能解释得明明白白,这让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李杰一直把白马村认定为他的第二家乡,他热爱这片红土地,他喜欢白马村这个地方——山花烂漫、泉水潺潺、鸟鸣翠谷、松涛声声。喜欢就能扎下根来,喜欢就能焕发力量,喜欢就会快乐,喜欢就能和村民碰撞出感情。李杰觉得白马人淳朴厚道,他坚信,有党的好政策,有各级政府的支持,有航天科工的帮助,有广大农户的努力奋斗,白马村一定能如期脱贫,群众一定能过上好日子。李杰在《美丽白马我的家》后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还是想说,不胜感激,所有为需要帮助的人付出爱心的人们,你们将会不朽;不胜感激,我的领导、我的同事们、我众多的亲朋好友,有你们我才有力量;不胜感激,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这么多优秀的中华儿女支持脱贫攻坚的光荣事业,国家必将兴旺发达,人民必将幸福。”

韩卫贤创作的报告文学《为了心中那片绿色--全国劳动模范宋祝漫同志采访手记》(刊发2021年第2期《中国报告文学》),讲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抱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一生为林不后悔,如有来生还为林”的信念和“刚开始种树是为了钱,后来没有钱也要种,就图世世代代有个青山绿水”的使命,用“愚公移山”的精神,30年来,带领村民累计种植17775亩树林的感人事迹。他创作的大型戏曲文学《梦想》荣登《中国剧本》,讲述了在扶贫攻坚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在滇东北中河村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故事。全剧唱出了“门前的河水还在流淌,流的是往事淌的是未央。树上的小鸟又在歌唱,歌的是变迁唱的是希望。 谁家炊烟带花香,山有沧桑水有痕,换得清澈续梦想,幸福年年长”富民强基的群众心声。该剧本荣获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主办的“戏剧中国”2019年度作品征集推选活动戏曲类潜力剧本奖(2020年6月颁发)。

李志瑶以写报告文学见长,并先后参与“挂包帮”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工作,她把身心紧紧贴合于最基层的物质和精神扶贫中,用文字讴歌扶贫干部在这场伟大战役中的欢与笑,鼓与舞,倾向于书写“扶贫女干部历经脱贫攻坚战场硬仗,从娇弱女子蜕变为担当使命的铿锵玫瑰、巾帼战将”;“脱贫攻坚,健康先行。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的最大制约,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持续补齐的民生‘短板’”。创作了《红土情深》、《党员先锋在行动 脱贫攻坚谋新篇》、《真诚捐助当先锋 扶危济困助脱贫》、《除病根拔穷根 坚决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奔走在大山深处的“最美”扶贫队》、《健康扶贫减真贫,脱贫攻坚医先行》等“初心答卷——曲靖减贫故事”系列,先后刊载于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人民网、云南日报、云南网、曲靖日报等主流媒体,并被爨乡陆良和爨乡文艺采用,为决胜小康而歌。

贵州省精准扶贫作文(作别贫困)(2)

扶贫小说当仁不让

写散文轻车熟路的崔玉松,最近在小说创作中多有建树。她伏下身子,关注苍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以一种独特的视觉和悲悯之心书写新时代的农村、农民。她的小说,一出手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见悲喜》以一场葬礼为背景,以大量的细节作铺垫,营造出农村空巢、白发现象。《风起那时》视觉有所转变,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用尽所有的办法想为自己的家乡村民解决实际困难时的无力和无奈。《穿过公路到镇上去》被中国作家网发现后选入当年中国作家网精品文选集《大地上的灯盏》,这是一篇关注留守儿童的小说,这篇小说与其他关于留守儿童的作品相比,它的亮点在于,它不仅限于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问题,她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需求,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对父母的期盼。2020年,崔玉松的中篇小说《羊啊羊》发表于《当代》2020年第4期,这是云南女作家首次荣登《当代》,给曲靖文坛带来不小的惊喜,大大鼓舞了基层写作者的士气。小说展示了当下农村生活面临的种种困境,有一种很强烈的代入感。讲述了二叔获得村里宝贵的养殖大户的名额,可他的羊却一天一天减少的事。羊是二叔的一切,可是为了拿到养殖大户的补助款,二叔不得不杀了一头又一头的羊。评论家陈林评价《羊啊羊》写出了作为整体的底层经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对乡土中国的人伦关系、基层社会的权力关系、乡民朴素的宗教信仰,以及彼此之间的有机关联做出多重表述。在常见的国民性批判模式和牧歌模式之外,崔玉松提供的文本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这篇小说被省作协选入2020年《跨越——云南扶贫攻坚文学作品集》,成为曲靖市唯一一篇选入的扶贫小说。说到扶贫作品,崔玉松还有一篇对人性剖析准确的小说《雨乌,雨乌》,写的是一个从农村奋斗出来的小领导(副科级),虽然有自己的良知,却在经济大潮中随波逐流,失去初心。在带队下乡扶贫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这是我看过视觉最独特最有味道的扶贫小说,不得不感叹作者丰富的基层经验和文学敏锐力。崔玉松也有许多写物质贫乏年代生活状况的散文,她的作品有一种气质,一种淡淡的哀愁,却从来不会让人绝望放弃,总能给人以温暖与慰藉。她的乡村人物,是立体丰满的,有喜有乐,有悲有苦,坚强泼辣,吃苦耐劳,对乡村对土地充满了敬畏和热爱,杨寡妇、小翠、水莲、舅舅、姑奶奶、小婶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甚至,那些花花草草,小猫小狗,都在作者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寓意。对她的写作,我们有理由充满了期待,相信她能写出更好更多的作品。

窦红宇的小说创作越来越丰富,他的作品也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窦红宇的小说《牛美丽的手脚》发表在2020年10月的《人民文学》。小说探入乡村世情人心变化的细部,呈现了微观生活视角下民间状态,拓展了新的文学层面。脱贫攻坚属于时代、国家的宏大叙事,但宏大叙事依然可以选择比较小的切口,并由此进入,深入时代的肌理和社会的皱褶,探寻时代脱贫攻坚的国策对乡村或偏远山村产生的影响和引发的巨变。小说写异地搬迁进城,住进高楼的牛美丽难忘养牛养猪的日子,搬迁前卖牛像“卖闺女”,搬迁后想尽办法也要养猪。李嘉漫评论说:“我更看重小说的乡愁意味。从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山区搬进城里了,牛美丽们感觉到的却背井离乡的意味,城市对她们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她们对它是恐惧的。养猪其实有了象征意义,承载的是乡愁。”赵小爽评论说:“这篇小说以一种戏谑的口吻,描述新涌入城市的乡下人们一种‘无根’的状态。他们看似幼稚可笑的行为,归根结底是为了营造熟悉感,获得安全感。”只有作家体会到了这些搬迁脱贫的农民内心的矛盾、无奈与伤痛。也许舒适、快乐以至幸福不是别人见到的光鲜,而是潜藏于内心的记忆,以及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断崖式地改变这一切,被改变的人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将农村养猪的习俗搬进整洁的城中小区,居民是否容忍?这或许是作家乌托邦式的遐想。

官玉华的短篇小说《味彻心扉》,以“腊肉”的味道为线索,讲述了一家三代告别贫困的故事。小说从大山深处的艰苦生活环境着笔,靠明脂照明的一家人很难吃上一口有明脂味的腊肉,而一头猪成了不速之客,闯入“我”家赖着不走,引出饲养一年的猪却在宰杀时突然发飚跌入深谷,让一家人的吃肉梦化为泡影,接踵而来的是母亲含恨逃离了深山,给“我”内心留下永远的阴影。深受刺激的“我”发奋读书,考取中专,走出白岩村,成了衣食无忧的人民教师,但想把父亲接出山外却无计可施。地方领导偶然探访白岩村被阻隔,给贫困山村带来异地搬迁的机遇。而孙辈童小刚依靠现代科技,要进村网络直播独特的温泉地质资源,险些被地震泥石流击中藏身谷底。“我”巧施诡计救出未来的儿媳姣姣和手机控儿子。一家三口,化险为夷。小说结构紧凑,语言洗炼,对扶贫有所涉及,但把更多的笔墨倾注在时代的变迁。祖孙三代对生存环境的认识有天壤之别。或许时势一变,生态劣势又会转化为有利资源。小说构思奇诡,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新的思考路径,却能层层铺垫,落到实处,令人信服。

敖成林的小说《村里村外》短小精悍。故事从大山深处沙锅寨的一场打闹写起。好吃懒做的酒鬼罗浪对扶贫政策有意见,故意挖断村庄道路,阻碍村民沅陵建房。村主任钱耀辉闻讯赶来,从中斡旋,以促成罗浪与王琼的婚姻为诱,引导罗浪改邪归正,变为良民。沅陵也不计前嫌,帮助罗浪建房娶妻,摆脱贫困。故事也写到农村的凋敝,“围观者都是村里的老弱病残和小孩,小年轻都出去打工挣钱了,他们一个也不敢上去劝架"。小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对话生动。钱耀辉巧舌如簧,善作群众思想工作。寡妇王琼一语双关,泼辣尖刻。在短篇小说中三言两语就使人物形象立体起来,这是敖成林的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过人之处。小说结尾处“一阵风吹过来,暖暖的,月亮已经从山头上升起来了,月光晒在门外的小路上,像盐。”看似写景闲笔,实则衬托出回头浪子与寡妇王琼生活的新走向。两个落难人,能平静地过上乐滋滋的夫妻生活,也是作者与读者的暖暖心愿。

王自洪的小说《抓戈子》,以从大学抽调到市扶贫办工作的“我”赶写一篇扶贫通讯稿而深入乡村扶贫一线,发现如火如荼展开的基层扶贫工作超乎自己想象,“我”的同学海戈驻村扶贫,不仅牺牲了大量周末节假日,更投入金钱,全身心奔波在扶贫一线,解决所驻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与发展难题,大受启发,写出上佳新闻稿,更转款给老同学为扶贫出力。王自洪中篇小说《艮爷供》分两条线,明线是红艮爷爷收到身在军营的红艮一封信,拆信过程的左思又想,暗线是红艮爷爷的回忆及其中浓浓的红色党徽情怀。红艮爷在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后,不愿接受党给予的建档立卡身份,但又挡不住,不得不融身其中,跟随村子扶贫开发进度,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与孙子、儿媳妇一道汇入致富家庭、奋斗中国梦的洪流。红艮爷的回忆中,既有老父亲跟随革命队伍进行革命的如烟往事,自己奋斗在水利建设一线的过往,更有家庭的大小变故,在这些变故中,找到坚定的精神信仰,将自己收存的党徽供起来,焦虑时朝拜,开心时朝拜,经常朝拜。看似迷信,实则将红色信仰融入生活,并愈信愈坚定。

散文故事齐头并进

《竹子上的尊严》是叶浅韵随手写就的一篇关于扶贫的散文佳作,文中充满人性温暖,也是对艺术的礼赞。与竹子结缘并靠竹子掏衣食的篾匠尹德飞,用巧手为竹编注入新的生命,使西泽上村下铺处处盛产的竹子改变了秉性,“它们仅作为一种生存的秩序,被粗放地运用于生活,不外是箩、筐、簸箕、篱笆而已,或者是更简单粗暴的使用方式:晒衣裳,打核桃,打板栗。”大自然馈赠给人类谦和的竹,他却能用竹编制成字、图、二维码,这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觉与想象。读者能从中切身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与自信心,在字里行间体察到生存的艰难和生命的尊严!一个残疾人,他不去争当贫困户不做生活的弱者,而是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来努力奋斗,使生活充满希望。正如念湖骑士所言“看完文章,湿润眼眶。主人公是生活的强者,活得有尊严,活得感动上帝!作者是一个用真心写真情的最美作家。细腻而深情的文字,能唤醒每一个有良知有感情的读者。”尹师傅的竹编,只是西泽的代表,一个“标点”,宣威火腿,甚至习以为常的洋芋、柿花、山菌等土产也可助推故乡脱贫,并被叶浅韵写成了故乡的“标识”。以《生生之门》为代表的“生生系列散文”写出了贫苦百姓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众生相。另外,《沉重的托付》对疾病与死亡的温暖描述,《鸟的故乡》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等,都是不错的写作基点。她在《鸟的故乡》创作谈中说:“一个人能拥有在泥沼中仰望星空的力量,那便是生命的最佳质地。如文中的姑娘,在艰难中长成最好的自己。生命没有选择,只有无限的可能。也只有历经苦难的人,看尽人间欢喜与悲凉,才更能对人世怀有深深的悲悯。”她还写到一位作家朋友,高位截瘫,写字养不活她自己,她现在靠做微商养活了全家,并乐观坚强地宣称“残疾是上天定位好的形象,它给了我,我就应该坦然地站在人们可以看到的路口做珍惜幸福的警示牌。这一块警示牌,明晃晃地站在我的生命中。”叶浅韵的散文蕴寓着悲悯情怀与博爱精神,她常把笔触伸向最底层的百姓,扎入坚实的大地,叙写贫困众生的顽强生命力,他们在努力活出自己的面相,让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眼中,一切苦难与不幸,都是砥砺人性的试金石。唯有坚强地活着,让生命闪耀出一树灿烂的奋进之光。这光,就是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的航标。

宁红瑛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的两篇散文《大山的守望者》《洒向苗家子弟的阳光》把目光集中在教育扶贫上。《洒向苗家子弟的阳光》曾被多家媒体转载,不是因为文字多么精美,而是因为人们透过故事体验到了这个社会的温度,让这群孩子后来得到了国家政策和多方力量的支持,最终扶志脱贫。《大山的守望者》记录了一个乡村教师43年来在大山深处的坚守,这是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一师一校建制复合小学的老师。

王莉的《进城记》刊发于《边疆文学》2020年第12期,因故事典型,叙述真诚踏实,而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联合举办的“奋斗杯”群众文艺作品大赛中,荣获文学类一等奖。故事回溯到2018年,曲靖市会泽县毅然做出“搬迁进城十万人,再造一座幸福城”的重大决定。老鹰岩作为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的深度贫困村,成为第一批搬迁对象。纪实性散文《进城记》讲述的,就是会泽县火红乡格支村老鹰岩村民小组的村民张玉明搬迁进城的故事。自成年后,张玉明一直有一个梦想——进城。为了圆梦,他选择当兵入伍,去了四川渡口市,陕西西安市,连北京市都在了三年。转业后分配在曲靖市地区供销社,他成了城里人。命运捉弄,因为超生,他被处理回老鹰岩。后因房屋失火,建房欠账,又多次进城打工。就在他决定举家进城前夕,他身受重伤,进城梦彻底破碎。张玉明奋斗了几十年,始终没能进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一来,他却做梦一样就进了城,住上了一分钱不用花的单元房。《进城记》以点带面,反应了党的扶贫政策给广大贫困地区人民带来的福利,和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

唐老五的散文《母亲的鞋》,描述了作者在九十年代初小学六年级开学时没鞋可穿,上街买鞋钱又被人偷走,回来后母亲把自己的一双女式鞋给了他,穿着女鞋在学校怕同学笑话,但又不得不穿,小心翼翼地上学的故事及母亲童年的艰苦,在雪天以笋叶壳绑在脚上当鞋穿。后来社会发展了,作者也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想给母亲买皮鞋,却没有机会了。作者通过一个细小的入口,在怀念母亲的同时,也体现出九十年代初甚至改革开放以前,一般农村家庭经济拮据,物质条件的贫乏和日常生活的艰辛。同时反映出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逐渐取得的明显成就和八九十年代农村生活形成的鲜明对比,也是对新世纪以来脱贫攻坚成效的一种充分肯定。

刁兴堂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着眼于会泽县马路乡大坪村。该村地处牛栏江峡谷,自然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奇缺。在推进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工作中,危房重建、易地搬迁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今天,帮扶对象住进新居,他们重整行装,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燃新的希望。读后令人精神振奋。吕正云的《绿水青山新街乡》也把笔触锁定在会泽新街脱贫攻坚的所见所闻上。

张克花的《记一次走访》,从另外一个视觉,描写走访过的一贫困户在思想观念上有依赖性,贫困户错误地认为扶贫是一种救济,好像是国家差他的,必须无条件帮助他,认为政府应该帮他把因盖房子欠上的钱补上,继续帮他盖好房子才是扶贫。像这样的等依靠要思想,在农村屡见不鲜。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这是庄严承诺,也是努力方向。但扶贫不是天上下雨,人人有点。而是要集中重点,高度关注深度贫困区域。也不是养懒汉,而是调动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扶贫的深层问题,不仅是物质的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

扶贫要扶智,脱贫致富靠政策,更靠自己。扶贫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也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袁豪的《小小“笑容”,折射出大变化》以自己生活过的麒麟乡村为背景,写出茨营在扶贫政策帮助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麒麟区及时举办的“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征文中,收到一批扶贫题材的好故事,其中,丘炎山的散文《青龙纪》,获征文一等奖。作者截取珠街青龙村十二年脱贫的片段,以小见大,意蕴丰厚,在朴实记录和对比中,展现了党和政府对脱贫攻坚不遗余力的风貌,揭示了扶贫工作者与脱贫这桩伟大事业彼此成就、共赢成长的时代主题。胡吉林的《有尊严地活着》、巴永飞的《时代赞歌》、吴丽娜的《丁女士变形记》、孙晓晴的《不如归去》(散文)、邓应胜的《彝家汉子杨清华》《彝乡长坡村》(散文)等分别获奖。他们在作品中从多个视角反映了脱贫攻坚中的鲜活故事。脱贫的主体是贫困户,只有发挥好“主体”作用和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才能持续深入地引导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通过教育、文化、医疗、科技等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发挥好以工代赈的作用,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投入、劳动报酬、公益岗位补贴,坚决杜绝简单给钱给物或无条件送股分红,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

当然,一些写作者缺乏思想认识的深度而浮浅地应付了事,使作品缺乏应有的震撼力。

他们往往屈服于“主题先行”与模式化。譬如写扶贫、农民工等方面的作品,往往因创作准备不充分,而先入为主地抱定一种观念来写作。写扶贫大多先是如何如何困难,经过多少年的共同努力,最后找到了产业路子,或者整体搬到县城或者小镇集资房,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就缺乏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农民的思想转变,以及搬家后的困难和问题怎么解决,怎样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而简单地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那写成新闻报道就完事了。再比如说农民工进城,规模空前,内容丰富,生活精彩,但不少作家写这个题材,写到最后却面目相似,无非就是说进城农民工受到欺负歧视和不公正对待,他们的收入常被老板盘剥,私生活扭曲……这可能也不假,但肯定不是真实生活的全部。不断互相重复地写这么几点,往往会导致同质化。其实是在一厢情愿地设计、想象别人的生活,没有深入了解实际生活并探索解决途径。

诗歌作品纷纷登场

诗歌是时代的先声。一个思维敏捷的诗人,必定把目光紧盯时代的征候。有的甚至身体力行,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现实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产生活中,挖掘人民内心的希望和真实所在,写出贴近人民的诗作。曲靖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努力调动人民攻坚克难,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诗人们从不缺席这样的伟大事业。

最近,以长诗《罗平记》荣获第八届“扬子江诗学奖•诗歌奖”的曲靖诗人何晓坤,在其新诗集《与己书》中收录了《五月的天空》《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沉默者》《比如炊烟》等不少关注民生的诗作,对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报以同情与怜悯。

施云发表于《诗刊》2019年6月下半月的《一片银铂就是一个银色的向往》和《飞天》2019年第10期的《帮扶之地》(组诗)把关注点放在当下火热的扶贫工作中。他的《会泽新城记》获得《诗刊》社2020年“弘扬与传承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征文优秀奖。

尹坚创作的《扶贫村的风景》(组诗)发表于《珠江源》2020年第5期。该组诗通过对扶贫村风景从头年秋天到第二年夏天的风景变化,反映了扶贫队员驻村后乡村的变化。还有除雷焕春的诗作《阳光照进彝族村》《隐喻的学徒》也在关注扶贫。

丘炎山的《扶贫攻坚之歌》(组诗),着眼于扶贫人、扶贫心、扶贫事、攻坚进行曲等,从不同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肆意汪洋的语言,描摹了扶贫攻坚这场千秋伟业中那些执着和坚守,在有贫困的地方,播撒他们的心跳与奉献。表达了“用爱抗击严冬/早春到来的脚步/才会更快一点/更大一点”的期冀,以及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在这场亘古未有的战役中,“一张张脸凝固成一个个画面/一个个画面注解一个个深情瞬间/一瞬间的故事诠释一段厚重历史/一粒芝麻里藏着一片爱的蓝天”。

当下曲靖文坛创作的诗歌作品各有千秋,大部分虽然没有直接涉笔扶贫,但黄官品的《等一场大雪过年》《中秋,月圆的日子》《回头望故乡》(组诗),李永超的《活着,像爬山一样》《花生米》《生命的容量》,应凤美的《福满农院》《寄乡情》《半个月亮的人生》,范庆奇《我无数次目睹生命的终结》,华东民《我们都藏着一张星辰灼伤的脸》等诗作,对芸芸众生的苦难生活都有所表现。

总之,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是中国人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围绕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曲靖文坛积极行动起来,写出了一系列与时代呼应的佳作,生动反映了曲靖的扶贫实践。

但在汇总的作品中,明显发现书写会泽、宣威、富源等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地方着墨较多。那么其他县市区,以及曲靖经开区是否乏善可陈了呢?这应引起作家们的关注与思考。

(作者系曲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贵州省精准扶贫作文(作别贫困)(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