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有十人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十大元帅可以说各个都有看家本领,在十人中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刘伯承以及叶剑英六人都会武术。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

朱德元帅,讲武堂出身,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老家当过武术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凭着一身武艺,单枪匹马挑战人多势众的右派留学生,将他们打得落荒而逃;彭德怀元帅的爷爷曾经参加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一把大刀闯天下,他后来也将这独门手艺传给了孙子;贺龙元帅自小便生活在有“武术之乡”美称的湖南桑植县洪家关,是八虎拳传人,曾经在比武大赛中拿过洪家关武状元的称号......

这六位武艺高强的元帅,随便拿出一个,都是能十足放到台面上的。其实,与朱德、彭德怀以及贺龙几位元帅的经历相比,叶剑英元帅在武术造诣上丝毫不逊色,更甚至于说还带上了一丝扬我国威的传奇色彩。叶帅在讲武堂学习的时候,年纪轻轻的他便将当时不可一世的日本武术教官打得连连口呼“不要太重,不要太重,我认输了!”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2)

1897年,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原名叫宜伟。叶家虽然不能称得上是武术世家,但是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在当地倒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

叶钻祥从很小的时候便跟着他二哥习武,当时正是清朝末年,武举制度尚未取消。20岁上下时,叶钻祥便考上了武秀才,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武秀才”充其量就是一个名头,实际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年轻时的叶钻祥空有一身武艺无法施展,只能靠着在街头卖艺来维持生计。叶钻祥的武艺虽说在让一家人吃饱饭上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但有武伴身,倒也没有哪个不长眼的会欺凌到他头上。

除此以外,叶钻祥对叶剑英来说,也起着武术启蒙的作用。这让叶帅未来的学习生涯,和武艺挂上了钩。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3)

叶钻祥

叶钻祥和妻子陈秀云子女众多,共有四男四女,但最终活下来的,只剩下叶剑英以及一弟两妹。

身为家里幸存的孩子中年纪最长的,叶剑英自然也很受父母重视。父亲叶钻祥虽会武术,但是却没有什么学问。因此,尽管家中经济窘迫,但叶钻祥依然还是决定,将叶剑英送去私塾读书。

巧合的是,广东梅县虽然是一个山区小县城,但是偏南方的地理位置较之内地来说,依然还是占据了不少的优势。虽然当时还处于晚清,但外国的新思想与本土的封建思想,还是在这个小地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叶剑英上私塾时,学习的内容已经不再是过去几千年来“子曰”,而是增添了许多新式的文化。

1908年,11岁的叶剑英来到梅县丙村镇三堡学堂。在那里,他学习国文,算术,接受新文化的熏陶,这里的教育让叶剑英的人生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因为他遇上了一位非常特殊的老师。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4)

老师名叫林修明,他还有一个身份值得所有人铭记,便是后来黄花岗起义牺牲七十二烈士之一,是最早一批为革命献身的人。

林修明在授课的时候,非常喜欢对学生讲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他思想先进又激进,在清王朝还没灭亡,不少百姓还有封建思想残留的情况下,林修明积极宣扬官逼民反的故事。而着重点,则是为了宣传孙中山的主张,即“驱除鞑虏,光复中华”。

正是老师林修明的言传身教,让叶剑英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叶剑英从小便是一个很有主意的孩子,在接受新思想后,他组织了几位胆子很大的同学,毅然决然将自己后脑勺的长辫子剪掉。

当时清王朝虽说已是强弩之末,但还尚且留着一口气,想要将那些擅自剪掉发辫的普通百姓抓起来一通胡乱严惩,也不是不行。但叶剑英根本不在乎这些,他小小年纪无惧清政府,让林修明看了都颇为震撼地说:

小叶宜伟(叶剑英)有着进步人士皆有的品质。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5)

林修明

从三堡学堂毕业之后,叶剑英继续进入东山中学求学。他虽然年纪小,但学习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但老师喜欢他,学生也钦佩他。连着两年,叶剑英都是东山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的不二人选。

但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最后临毕业的时候,却还是被命运摆了一道。

在当时的广东梅县,学校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官办学校,一种是洋人办的教会学校,而东山中学便属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非官办、非教会的新生学校。

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校长恨不得夹起尾巴做人,一点声势壮大的活动都不敢举办。

叶剑英是东山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在他们毕业前夕,身为自治会会长的叶剑英就想举办一场教学成绩展览活动。

叶剑英想着一定要将这场活动举办得声势浩大一点,最好超过那些官办和教会学校,于是他便大张旗鼓地拉人。这事后来被校长知道了,校长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生怕这样的举动会得罪洋人,赶忙阻止了叶剑英。就这样,叶剑英和校长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6)

东山学校校长认为叶剑英敢和自己吵架,这分明是不尊重自己,于是一怒之下,他以扣发文凭威胁叶剑英。

校长本身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他想着,你叶剑英成绩再怎么优秀,拿不到文凭,不还是要乖乖听我号令?

可叶剑英生性天不怕地不怕,根本不是会向校长低头。看到校长竟然以扣发自己文凭作为威胁,叶剑英一怒之下,回到校舍卷起铺盖,提前一个月就离开了学校。

这下子,校长傻眼了。他本意只是想警告叶剑英,毕竟真得罪了官方学校和教会学校,可都够他喝一壶的了。但他不想真的招惹叶剑英,因为叶剑英当了两年的学生自治会会长,在学校里的威望无人能及,他要是因为学校的问题卷铺盖回家,学生们心中自然会非常不满。

果不其然,叶剑英刚走,就有学生到校长室闹事去了。校长没有办法,但还是拉不下面子,只能在临近拿毕业证的前几天,托人给叶剑英带了一封口信:

只要你向校长认错,回到学校马上就能拿到毕业文凭。

可校长压根就没有想到,叶剑英根本就不在意这张文凭。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7)

收到校长的口信后,叶剑英马上拿起笔,当着传口信人的面,龙飞凤舞地在纸上写了一封回信,让他带到学校。回头校长打开信一看,一时之间与传信人默默无言。信上写的是:

“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

到最后,叶剑英都没有为了拿到那一纸文凭,选择向校长低头。显然,叶剑英这样年轻不成熟的做法,让他毕业后吃了两年苦。但叶剑英没想到,这件事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因为家庭经济情况实在不好,从中学出来之后,叶剑英面临无学可上的窘境。为了谋生,1916年,19岁的叶剑英离开家乡梅县,告别父母弟妹,远渡重洋,跑去马来西亚的怡堡。

马来西亚华人比较多,叶家家族中的几位伯父和堂兄已经在那边生活了几年,手上有一点人脉。最终在堂兄的帮助下,叶剑英成为了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员。

当教员的日子,简单又枯燥,心有宏图大志的叶剑英其实并不想被这三尺讲坛绊住前进的脚步。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8)

正当叶剑英心情沉闷之际,云南都督唐继尧派了一个名叫陈觉民的特使,前往马来西亚一带抚慰华侨。最重要的是,对方带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招收华侨子弟读书”的消息。

在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刻,叶剑英兴奋异常。一方面,他的求学愿望将会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当时讲武堂在国内的地位非常特殊。

云南讲武堂是1907年创办的,里面有很多留日归来的教员,这些人除了训练学生之外,还是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的会员。因此,这也是一所受新兴革命思想影响很深的学校。

1912年,讲武堂更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时候,讲武堂里面的一众负责人,比如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都曾高举义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这种得人心的做法,使得民间有识人士都对云南讲武堂高度称赞。

叶剑英内心中也对去讲武堂上学充满了渴望,报名已是必然。

1917年的夏天,20岁的叶剑英和其余几个华侨子弟,乘上返回祖国的船只。回国之后,叶剑英正式进入讲武学校第十二期“特别班”。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9)

为什么是特别班的学生?因为讲武学校共设步、骑、炮、工等军事学科,学生更是被分为以百人为单位的区队训练。像叶剑英这样从各地招募过来的新生,不属于任何学科训练队,他们先被编入特别班,要熬过长达六个月的新兵训练期,合格之后才能进入到后续的学习,接受更加正规的训练。

对于叶剑英来说,进入讲武学校,意味着他将彻底走上弃武从文的道路。讲武学校规矩森严,日常的训练量对普通人来说已经近乎残酷,但性格刚强的叶剑英根本不在乎。他在给弟弟写的信中还说过这样的话:

“当今天下混乱,乃英雄吐气之时。有胆识、有军事技能者为前驱,有文才、有谋略者为后盾。”

信的意思很明显,我叶剑英就要成为那个前驱!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0)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叶剑英正式将父母给的用了20年的名字“伟宜”改为“剑英”,这才有了我们后来熟知的叶剑英元帅。

在讲武堂新人训练期,选拔尤为严苛,如果被发现身体素质或者其他方面不符合要求,将永远没有机会进入到下一阶段的训练。很多学生根本就坚持不了这六个月的时间。

虽然叶剑英很小的时候便跟着父亲习武,有一定的武学功底,并且他还有足够强韧的毅力。刚来讲武堂的时候他感觉这点训练根本不在话下,然而他这一次想错了。

在经历了几天的魔鬼训练之后,即便是身体素质尚且算好的叶剑英,也开始感觉吃力起来。听着周围同学的叫苦连天,他也想和大家一样发发牢骚。但叶剑英转念一想:我来这里到底是干什么的?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不抓住这难得的机会,遇事就退缩,那我干脆就不要走弃笔从戎这条路了。

这样一想,叶剑英便冷静下来。尽管每天面对地狱模式的训练,尽管大多数时候面对学校经常紧急集合训练,打得所有学生措手不及时,他们只能被动接受,但叶剑英还是咬紧牙关挺了下来。

汗水的播撒最终会换来收获的果实。六个月之后,叶剑英如愿从新兵班调转正式班,开始了系统的军事化学习。但是叶剑英并没有想到,这一次换班后,他彻底出了名。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1)

晋升到正式班之后,除了进行日常的学习之外,叶剑英还需要接触国文、伦理、器械、算术、数学、地理、历史、英文、法文、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工作教范等学习内容。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叶剑英来说,这些并不是什么难事,毕竟他在中学的时候就一直以尖子生而存在的。

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叶剑英那一期的学生开始面临分科。在步、骑、炮、工四个科中,叶剑英被分到了炮科,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炮兵以及运用战术。

当然,叶剑英虽然被分在了炮科,却并不意味着其他科的课业他就不用上了。学校还是讲究让学生全面发展的。

在学习骑科知识的时候,叶剑英认识了一个好老师。老师名叫林振雄,说起来和叶剑英还是老乡。在人才济济的讲武堂,林振雄来头也不小,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说是精通骑射,那真是一点都不为过。马下的他能娴熟的劈刺以及格斗,马上也能英姿飒爽地作战。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2)

叶剑英本身就有一定的武学基础,再加上老师是老乡,对叶剑英多多少少有点赏识和照顾。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叶剑英的骑射以及劈刺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当然,讲武堂鱼龙混杂,除了有林振雄这样一心专注教学的老师,还有一位仗着自己有一手技术,四处寻人挑战的日本教官。受爱国思想的影响,对于这位日本教官的挑战,当时很多学生都选择积极迎战。但尴尬的地方在于,不论谁与日本教官对上阵,最终结果都是惨败。

叶剑英也曾经是落败的人员之一。

长此以往,日本教官更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他当着所有手下败将的面得意洋洋地说:

在讲武学校,没有一个人是我的对手。

但这个教官很快就被打脸了。因为叶剑英尽管曾是他的手下败将,但叶剑英依然不相信这个论调,从小脾气就倔的叶剑英,哪能忍得下这口气?

我泱泱大国,岂能连一个能对上日本教官的人都没有?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3)

不止叶剑英心中憋着一口气,面对得意忘形的教官,很多人心中都有想将他打趴下的想法。

叶剑英的一个室友是朝鲜人,看到叶剑英一副摩拳擦掌的模样,他非常乐意地表示,要给叶剑英当陪练。

于是,两个人便经常趁着课余时间一起练习拼刺,他们每天练习很久,甚至在他们脚下的土地上,都能看到汗水留下的潮湿痕迹。

几天之后,教官林振雄便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作为老师,也加入帮助叶剑英训练的队伍中去,并给予叶剑英战术性指导。

自己何其有幸,能获得这些人的帮助?想到朝鲜同学以及教官牺牲休息时间帮助自己,叶剑英心中更是生出了一股气势,训练起来更加卖力了。

在紧凑的训练中,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

但“叶剑英在苦练劈刺技术”的事情,不知道被谁传到了那位日本教官的耳中,他便特意找到叶剑英,当着众多师生的面,用一种挑衅意味知十足的语气说:小伙子,最近练得怎么样啊?敢再来和我比试比试吗?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4)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叶剑英的技术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因为有落败的经验,他内心深处其实也不知道,以自己目前的本领,究竟能不能赢那位日本教官。但所谓输人不输阵,最终,叶剑英还是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语气回复到:教官,我愿意再次领教。

比赛的时间被定在了第二天,场所则是学校的操场。

比赛还没有开始之前,不少同学就闻讯而来,他们都听说了叶剑英一会儿就要和打遍学校无敌手的日本教官拼刺,都赶过来给叶剑英加油。

不一会儿,穿着防护服,提着刀的叶剑英便和日本教官走入了比赛场地。

随着声声“嗨!嗨!”日本教官发起进攻,对着叶剑英的方向便狠劈了数次。

这教官根本没把叶剑英放在心上,他想要用最快的速度打败叶剑英。如果叶剑英真没有接住这几下被直接打败,那真是很丢面子的事情。见此情景,周围的人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了。

但经过一个多月训练,有高人单独指导的叶剑英,已经不把对方连番的进攻当一回事了。他以守为攻,沉着冷静迎战,瞬息之间,两个人便战斗了十来个回合。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5)

俗话说,骄兵必败,轻敌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别人拿下。日本教官在比赛之前,压根就没有想到此时的叶剑英与一个月之前已经大有不同。本来他抱着几招之内解决战斗的想法,结果十几招过去了,叶剑英依然还能见招拆招,游刃有余。

日本教官尽管作战经验丰富,但这回他也感觉难堪了,当着讲武堂众多师生的面又羞又急,情绪肉眼可见地变得焦躁起来。

叶剑英眼见对方状态愈来愈不好,赶紧便抓住这个时机,转守为攻,举起手中的刀对着日本教官的胸部便刺过去,对方此时已经被叶剑英的架势弄得有一点慌乱了,只能胡乱拿刀去挡。

此时,叶剑英的刀便狠狠劈向日本教官刀的上面,日本教官硬生生被压得动弹不得,在竭力抵抗一阵时间之后,周围人甚至都能看到他因为力竭而变得颤抖起来的双手。

这名日本教官也才20多岁,身材矮小,很具有岛国特色,他被身高近175的叶剑英用剑狠狠压在下面,丝毫动弹不得。而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抵抗的同时力量也几乎被耗尽了,但叶剑英却还在往刀上施加压力。

终于,日本教官憋得脸红脖子粗,终于抵挡不住了,他不得不认输说:

“不要太重,不要太重!我认输了!”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6)

这句话刚说完,他便感觉到身上一轻,来自于叶剑英的压迫力终于退去。

教官认输之后,一直围观全程的讲武堂学生们立即便用力地鼓起掌来。

痛快!叶剑英今天终于给这个目空一切的日本教官上了一课!

而日本教官经此一役,倒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直接走到叶剑英的面前,对着他曾经几招之内便能打败,如今翻盘逆袭的手下败将深鞠一躬,随即拍着他的肩膀称赞道:

“小伙子,我是真服了你!”

随即,为了表示对对手的尊敬,他还将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把刀当做礼物,送给了叶剑英留作纪念。

叶剑英对这个曾经瞧不起中国人,如今被自己打得不得不心服口服的日本教官,也非常大气地接受了对方赠送的那把战刀。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7)

打赢日本教官这个事,让叶剑英成为了讲武堂的名人。但对于叶剑英来说,这名声他丝毫不在意。

叶剑英每天依然还是该学习学习,该训练就训练。讲武学校有非常丰富的藏书,闲暇之余,叶剑英便喜欢埋首书中,他最喜欢看那些古籍,兵书尤甚。《孙子兵法》是他经常拿在手中翻阅的书籍。

或许也正是在那些年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理论,未来都被他用在战场上。

1912年,叶剑英从讲武学校顺利毕业。在他的结业证书上面,学校给了他一个极高的评价: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学生最优等

这个评价,叶剑英完全担得起。在讲武学校的那些年,弃笔从戎的叶剑英完成了从书生到军人身份的转化。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8)

毕业之后,学校方面也曾经尝试将叶剑英这个活招牌挽留住。但叶剑英拒绝了,他当初进入讲武堂,为的压根不是未来过上踏实安稳的教师生活,他心中的所有空间早已经被革命占据。

放弃手中的笔,成为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一员武将,从深受国民党重视的国民党党员,到1927年对国民党当局失望,转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到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建设中去,成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的人生是传奇的。

然而,纵观叶帅的一生,他的初心始终不曾改变。就像他刚入讲武学校时,在信中给弟弟道英说的那样:

“当今天下混乱,乃英雄吐气之时。有胆识、有军事技能者为前驱,有文才、有谋略者为后盾。”

十大元帅7人(十大元帅6人会武)(19)

天下混乱,所以才需要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行动起来,在实现自己抱负的同时,还天下以太平。

国家混乱之际,为当前驱,叶帅甘愿弃笔从戎;对上日本教官,他能坚定信心,吃尽苦头,只为了在日本人面前找回中国人的场子;毕业之后,面对学校的留任请求,他毅然决然拒绝,转身便投入了革命浪潮。

“报效社会,尽忠国家”,叶剑英元帅用几乎一辈子的光阴,时刻践行着他的这份远大志向,从不曾懈怠。这样的英雄,当为吾辈之楷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