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力肉燕(穿越百年的古味与新韵)

肉燕在福州家喻户晓。“福州同利肉燕制作工艺”于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者日前采访了“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和第五代掌门人陈燕君。

同力肉燕(穿越百年的古味与新韵)(1)

陈君凡和女儿陈燕君

一家老铺的创业记忆

相传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时任福州知县兼福建安抚使的真德秀被朝廷任命为户部尚书,前往都城赴任宴请乡友。随行厨师用木棒将猪腿瘦肉打成肉泥,掺上适量蕃薯粉,擀成纸片薄的皮子,包上肉馅做成扁肉燕。后来扁肉燕传到福州,福州人喜欢将扁肉燕与鸭蛋共煮,于是有“太平燕”之说。

陈君凡回忆,“同利肉燕”的由来要追溯到自己的曾祖父陈官燃,那时他早上在家里打燕皮,中午把燕皮送到城里一些有钱人家去卖。为送货方便,1876年陈官燃在光禄坊与南后街的交叉路口开了“同利肉燕”店,“同利”寓意“利人、利己、利在大家”。秉承诚信经营的店训,“同利肉燕”店传到陈君凡父亲陈存谈手中,这时已是20世纪50年代。1958年开展公私合营,“同利肉燕”的招牌摘下了,陈存谈后来成了台江肉燕厂厂长。

在食物紧缺的年代,居民们逢年过节才可凭肉票到周边的食品站买定量燕皮。那时三坊七巷里的住户,婚丧嫁娶要用燕皮,可是难以买到。

陈君凡跟着父亲在自家挖的防空壕沟里为三防七巷的居民做燕皮,开始了自己的燕皮制作生涯。陈家沉闷的燕槌声被捂在壕沟里,可在三坊七巷居民的心里,那槌声从未间断。

随着改革开放,陈存谈辞去厂长职务。1982年,“同利肉燕”店在老店原址重新开业。1983年,《福州晚报》的一篇小文章——《同利肉燕店独具特色》,是“同利肉燕”品牌首次在媒体上介绍,吸引了一名在上海经营餐馆的老板。他买了十斤燕皮包成肉燕试销,结果一炮而红,“同利肉燕”随之走出了福州。

同力肉燕(穿越百年的古味与新韵)(2)

香气扑鼻的肉燕

年轻掌门的创新理念

燕皮店卖包好的肉燕,是“同利肉燕”的首创。陈君凡回忆,在1985年泉州的农副产品博览会上,因为人们不知如何蒸煮燕皮,于是他上街买了一口锅做肉燕,让人免费品尝,销路大增。回到福州后,他便开始卖成品肉燕。

“同利肉燕”的燕皮至今仍要经过十几道全手工工序精制而成。如今,“同利肉燕”由陈燕君执管,年轻人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她一改老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建立起全新的肉燕和燕皮工厂,采取标准化食品生产,配有槌肉、擀皮、包馅、化验等,建立起完整的工艺生产线,增加了虾燕、香菇燕等口味的新式肉燕。

陈燕君还带头研发了常温保存9个月,可用开水冲泡的“速食燕丝”,满足了时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方便快捷,成为网红产品。今年7月,“同利肉燕”与肯德基合作,在福州、厦门两地将肉燕送上了肯德基早餐菜单,这是东西方美食的经典融合之作,助力舌尖上的非遗文化传承。(顾伟)

来源: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福州工作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