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斯基摩人被饿死的纪录片(一名美国人拍了部纪录片)

前言

1922年6月11日,美国纽约的国会大厦剧院,正在上映一部名为《北方的纳努克》的纪录片,它亦是全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电影。

《北方的纳努克》主要讲述因纽特人纳努克和他们一家的心理活动、与恶劣天气所进行斗争的故事。

电影一上映,就获得了巨大的轰动和空前的票房成功,导演罗伯特•J·弗拉哈迪因此名声大噪(以下简称他为弗拉哈迪)。

影评人毫不吝啬地对《北方的纳努克》送上诸多赞美,称弗拉哈迪开创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特立独行的流派。

让众人没想到的是,影片上映的两年后,《北方的纳努克》的主角一家竟然被活活饿死!罪魁祸首就是导演弗拉哈迪。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爱斯基摩人被饿死的纪录片(一名美国人拍了部纪录片)(1)

图《北方的纳努克》电影海报

一、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

1884年,弗拉哈迪出生于美国密歇根铁山下的一户矿工人家。

19世纪中,弗拉哈迪的父辈从家乡爱尔兰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淘金。

十多年过去了,金子没挖到,反倒是赔了许多路费。

本着不出头不回乡的念头,弗拉哈迪的父亲化身“黄金矿工”,终日下矿劳作。

受到父亲的影响,1896年,12岁的弗拉哈迪来到加拿大开采金矿。

在母亲的强烈建议下,弗拉哈迪进入加拿大雨湖地区一所中学念书。

随着淘金热的衰退,弗拉哈迪的父亲有些破罐破摔。

这么些年,他们一家将宝贵的青春耗费在了虚无缥缈的金矿上,是时候该有自己的生活。

弗拉哈迪15岁那年,他的父亲离家前往世界各地进行探险,找寻梦想。

没了父亲的管教,弗拉哈迪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经常会偷偷躲在树林里睡觉、旷课,老师将他当成“问题学生”,听之任之。

每隔两年,父亲带着满身的风尘回家看望弗拉哈迪,与他分享路上的所见所闻。

久而久之,弗拉哈迪将父亲视为榜样,总是梦想着外出探险,周游全世界。

时间兜兜转转来到1902年,18岁的弗拉哈迪返回美国,进入密歇根州矿产学校念书。

弗拉哈迪还是无心学习,甚至觉得读书是在浪费时间。不过,弗拉哈迪在大学里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弗朗西斯,并意外结识威廉·麦肯齐先生。

1906年,即将毕业的弗拉哈迪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学业,前往北极探险。

弗拉哈迪的亲友,包括未婚妻弗朗西斯都认为他一定是疯了。

爱斯基摩人被饿死的纪录片(一名美国人拍了部纪录片)(2)

图|19世纪的黄金矿工

因为从矿产学校毕业后,弗拉哈迪马上可以子承父业,进入美国或加拿大金矿工作。

这样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羡慕的“铁饭碗”,弗拉哈迪却要砸掉这个“铁饭碗”,去追寻虚无缥缈的冒险梦。

不管亲友如何劝阻,弗拉哈迪一意孤行,他从矿产学校肄业,得到麦肯齐先生的资助,前后花费近6年时间,三次前往北极探险。

漫长的探险过程中,弗拉哈迪几乎一事无成,唯一可值得炫耀的是加拿大政府用弗拉哈迪的名字命名一座小岛罢了。

1910年,26岁的弗拉哈迪再次踏上征程,他受雇于麦肯齐,为了弄清加拿大北部哈得逊湾地带有无矿藏。

1913年,当弗拉哈迪准备第三次前往哈得逊湾时,麦肯齐建议他随身携带一台摄像机,拍摄当地奇特民俗和珍奇动物。

因为弗拉哈迪此前一连数次探险,均一无所获,老板麦肯齐家大业大,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他让弗拉哈迪拍摄沿途奇特风俗和珍奇动物,剪辑成影片后,即使回来卖不到钱,还能供自己消遣,最起码不至于白跑一趟。

天不怕地不怕的弗拉哈迪却不会使用摄影机拍片,临行之前,弗拉哈迪特意到纽约州罗斯切特市学习了三周电影拍摄基础原理,这为他今后从事纪录片创作奠定基础。

来到哈得逊湾后,弗拉哈迪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矿藏。

闲着无事的他在1914年和1915年,拍摄了当地因纽特人生活的影片。

这一时期的弗拉哈迪没有任何拍摄纪录电影的想法,单纯地觉得因纽特人从身形、外表与亚洲人非常接近,但依旧保留了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他的兴趣进行拍摄。

拍摄过程中,弗拉哈迪没有与任何因纽特人达成协议,只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1915年,弗拉哈迪完成任务返回美国,与未婚妻弗朗西斯举行结婚仪式。

结了婚的弗拉哈迪倍感经济压力,于是他把拍摄因纽特人的胶片拿出来,自己开始后期编辑,希望将它创作成一部电影,卖给一些电影公司或者独立制片人,赚取报酬。

大概花了一个月时间,弗拉哈迪总算剪辑好,样片洗印完成,进行公开试映,反响比较热烈。

看到自己的“随手拍”竟然大受欢迎,弗拉哈迪心底里萌发了拍摄一部纯粹的纪录电影,主角就是因纽特人的想法。

不过,这一次拍摄必须要明确好单个目标,不能像之前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零敲碎打。

打定主意后,弗拉哈迪于1916年初第四次来到哈得逊湾,完成拍摄工作后,弗拉哈迪准备把胶片运回纽约。

他正进行最后的审查工作时,一支点燃的香烟从桌上掉到胶片堆里,3万英尺的底片瞬间化为熊熊烈火,弗拉哈迪被大火吞噬,所幸保住性命,受了轻伤。

回家后的弗拉哈迪感到自己拍摄的影片还有许多弱点,与妻子弗朗西斯长谈后,他决定重返加拿大拍摄一部更纯粹地纪录电影。

这部酝酿中的作品,就是被大家奉为圭臬的《北方的纳努克》。

爱斯基摩人被饿死的纪录片(一名美国人拍了部纪录片)(3)

图|正在拍摄的弗拉哈迪

二、万事俱备,纳努克一家成为电影主角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意外打乱了弗拉哈迪的拍摄计划。

1920年,36岁的弗拉哈迪认为时机成熟,他再一次找到麦肯齐,希望能获得资助。

彼时麦肯齐经营状况不善,自身财产缩水严重,他无力继续支持弗拉哈迪拍摄。

一直拖到1920年6月,弗拉哈迪重新找到了赞助商,新的赞助商是两位法国皮毛商,他们愿意对弗拉哈迪进行赞助。

但有一个先决条件,需要弗拉哈迪为他们的皮毛产品打广告。

弗拉哈迪心里一想——我正好要去极寒之地拍摄因纽特人,完美符合皮毛产品御寒保暖的功效,于是他答应了这两位皮毛商。

1920年8月,弗拉哈迪找到哈得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近距离跟拍他们的生活。

从1920年8月至1921年8月期间,弗拉哈迪利用镜头原原本本记录了纳努克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

简单科普下因纽特人的来历。

一万年前,地球正处于冰封期,蒙古高原地区有一支人类队伍穿越白令海峡迁徙到北美洲,遇上当地印第安人疯狂杀戮。

最后,这支来自亚洲的人类队伍退到靠近极地区域生存下来,这就是因纽特人,亦称“爱斯基摩人”的由来历史。

因纽特人的相貌与如今的蒙古族同胞非常相像,不过在恶劣的极地条件生存下,因纽特人的眼睛变得更加细长、鼻子宽大、身材粗壮矮小。

目前因纽特人的总人口约15万,分布最多的在格陵兰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也居住因纽特人。

现在大多数因纽特人都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许多新一代的因纽特人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长大后分散各地生活居住,只剩下老一辈人稍微保留原始生活习惯。

书归正传。

弗拉哈迪娴熟地运用拍摄技巧,表现纳努克一家的日常活动。

影片刚一开始,就是纳努克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从一个小皮筏钻出来。

之后,纳努克带着动物毛皮前往贸易战与白人进行货物交易。

因为纳努克的女儿偷吃猪油和饼干导致肚子胀气,周围的人赶紧给他灌下蓖麻油。

看到女儿好转后,纳努克饶有兴致观察着一台唱片机,他还用牙齿咬着黑胶唱片,认为这是能吃的东西,这些场景让大家忍俊不禁。

爱斯基摩人被饿死的纪录片(一名美国人拍了部纪录片)(4)

图|使用鱼叉的纳努克

《北方的纳努克》中还不止有这些温馨的场景,画面一转,纳努克带着家人回到冰原,他教小儿子射箭,带领其他族人捕猎海象。

严寒季节快要到来时,大人们一起用雪盖房子,孩子们则是在地上滚来滚去,大家其乐融融。

通过这部影片,弗拉哈迪向世人展示了传统的因纽特人是如何吃东西的。

大多数情况下,纳努克一家会捕食海鸟、小型鱼类。

他们会把肥油生吃进肚,用水煮熟瘦肉,连着汤喝进肚里。

因纽特人所使用的炊具非常原始,大多是使用石头打造而成,燃火材料是之前储存的苔藓。

即使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北极,因纽特人同样尊老爱幼。

每个部落都会有一些年纪偏大,或受伤失去捕猎能力的族人,纳努克会带头把食物分给这些行动不便的人。

在广袤无垠的冰天雪地里,弗拉哈迪及其族人与饥饿严寒进行斗争。他们不仅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同时仍保持积极乐观,这些都是《北方的纳努克》带给我们的震撼。

三、纳努克一家之死

不过,根据《北方的纳努克》剧组其他工作人员回忆,这部影片有很大的“摆拍”嫌疑。

所谓的“摆拍”,经常出现在如今的网络视频中。

大致意思是——通过刻意塑造人物或故事情节,让大家误以为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100年前的因纽特人,他们都与白人建立了非常稳定的贸易关系。

通常情况下,因纽特人通过动物皮毛换取了大量毛毯等御寒物品和耐储存的应急食物。

换言之,当弗拉哈迪来到北极准备选取独立拍摄目标时,他实地考察了许多因纽特人,最终选取了具有表演欲望,又不害怕镜头的纳努克一家。

选定完拍摄目标后,弗拉哈迪创作了一些故事大纲。

比如,当时的因纽特人早就不用鱼叉,而是使用从集市上换来的火枪。

为了展现猎人纳努克及其全家努力生活的场面,弗拉哈迪刻意要求他们还原了捕猎海象、建筑冰屋、使用鱼叉的场景。

弗拉哈迪跟拍纳努克一家一年多时间后,他带着样片返回美国进行后期制作。

1922年6月,《北方的纳努克》记录电影在美国纽约上映,大获成功。

许多影评人对弗拉哈迪送上赞美之词,认为他用纪实性的影像内容以及精妙的影像手段,开创了新的影视表演方式。

20世纪初期,各种旅行片、探险片层出不穷。

《北方的纳努克》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就是因为弗拉哈迪镜头下夸张的戏剧张力,让观众感觉到猎奇,摆脱了早期旅行探险片的窠臼。

除此之外,弗拉哈迪还使用大量长镜头,将主客体纳入同一画面,造成了异常突出的空间真实感。

爱斯基摩人被饿死的纪录片(一名美国人拍了部纪录片)(5)

图|纳努克与孩子

这种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仿佛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到了弗拉哈迪一家的不容易。

时至今日,《北方的纳努克》在《标题》杂志评选的世界100部最佳影片中,位列第十七名。

弗拉哈迪名利双收,成为世界纪录片电影的先驱者。

《北方的纳努克》成功后,弗拉哈迪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著名电影公司派拉蒙向他递出橄榄枝,给予弗拉哈迪巨额赞助资金和创作自由。

后来,弗拉哈迪远渡重洋来到波利尼西亚的萨摩阿群岛,拍摄了《摩拉湾》,向观众展示太平洋小岛上毛利族土人的生活场景。

这之后,弗拉哈迪接连拍摄了《工业的不列颠亚兰岛人》、《路易斯安娜故事》等纪录电影。

可是,正当弗拉哈迪春风得意的时候,纳努克一家却因为缺乏食物被活活饿死。

当弗拉哈迪结束拍摄返回美国的两年后,弗拉哈迪在一场捕鹿活动中,因长时间没有进食导致体力不支,瘫倒于冰原中。

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无任何生存能力,很快因饥饿导致营养不良,被活生生饿死。

纳努克一家被饿死的消息传到美国,弗拉哈迪成为众矢之的,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堵在弗拉哈迪家门口,用看待杀人犯的方式,对弗拉哈迪提出各种犀利问题。

对这一切,弗拉哈迪的解释是:“结果要真实,我并不在乎是以什么样的手段去达到这种真实。

倘若我犯了法律,会有法官来惩罚我。如果没有,我将会继续拍摄纪录电影。”

的确,记者们只是道听途说纳努克一家被饿死,可此时的弗拉哈迪早已返回美国,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据后人探寻,纳努克一家被活活饿死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帮助弗拉哈迪拍摄电影,没有储存足够的过冬食物,这一点在弗拉哈迪后来的个人日记中也得到证实。

日记里大概是这么说的——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弗拉哈迪会提供给纳努克一家食物。

当弗拉哈迪快要完成拍摄任务时,某一天,纳努克单独找到他,希望弗拉哈迪能多逗留几日,理由是有些拍摄还不够完美,可以更精进一些。

弗拉哈迪非常纳闷,自己作为导演都不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为何纳努克却想让剧组还留下来呢?

爱斯基摩人被饿死的纪录片(一名美国人拍了部纪录片)(6)

图|淳朴的纳努克

多年以后,弗拉哈迪才明白,原来纳努克的真实想法是希望剧组多留些时间,好给他们一家提供食物,至少保证纳努克一家度过冬天。

等到气温稍稍回暖时,纳努克就能去捕猎,通过动物皮毛交换更多资源,这一直都是因纽特人的生存方式。

为了配合弗拉哈迪拍摄,纳努克没有在1921年冬季到来前储存足够多的食物,以至于他们一家在第二年被活活饿死。

1951年7月,弗拉哈迪撒手人寰,种种关于《北方的纳努克》的议论只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说“死无对证”了。

结语

其实,若单纯地从电影拍摄角度来看,《北方的纳努克》使用了耳目一新的拍摄方式,且非常注重悬念使用,算得上是一部殿堂级纪录影片。

20世纪20年代初,正值经济危机爆发,这群因纽特人却用一种近乎野兽的方式顽强地生活着。

他们勤劳强壮,即使吃生肉也非常开心,所有公认存在于人类身上的文明,都被因纽特人残忍的剥离。

与其说弗拉哈迪是在拍人,倒不如说他是在拍“珍奇动物”。

通过拍摄因纽特人,弗拉哈迪向观众展示了人类进步的见证。

爱斯基摩人被饿死的纪录片(一名美国人拍了部纪录片)(7)

图|老年弗拉哈迪

至于纳努克一家被饿死,或许对弗拉哈迪而言,这只相当于“为艺术献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