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为什么一直观望(从表象到进阶再到长久)

刚需为什么一直观望(从表象到进阶再到长久)(1)

一提到刚需,人们想到最多的是房子。

房子一旦成为一个家庭的刚需,自然也就无关这个房子的价格了。因为它是刚需,不论贵贱,都得花钱买。

可房子真的是刚需吗?

我们简单分析下称房子为刚需的人的理由:

1.安家,在某个地方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2.婚房,脱胎于各自家庭,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生活独立的需要

3.落户,让下一代能够“体面”的正常入学接受教育,教育的需要;

4.保值增值,不少人就理所当然的认为通过房子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他们的刚需。

也许还有其他的刚需理由,这里不赘述。单从以上4种来看,房子本身真的不是刚需。

表面上房子是刚需,其实房子只是实现他们真正刚需的一个工具罢了。

所以说,家庭投资理财的刚需是什么,是实现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么?

刚需为什么一直观望(从表象到进阶再到长久)(2)

表象刚需

赵本山在某个小品里有句台词“最可惜的是人没了,钱还在”。

什么意思,钱是身外物。不花它,不用它去交换等价物,它就是一堆纸,就是账户里的一堆数字。

你问很多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变得有钱”肯定是大多数人的答案。

可“变得有钱”真的是最大的愿望?其实不然,“花钱”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通过钱去购买心仪的房子、车子、名贵消费品、奢侈品,“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去哪里去哪里、想干什么干什么”。当然,违法乱纪的事儿不在此列。

钱其实只是个过程,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它能购买的东西,和我们自由的时间(不需要为了挣钱而被迫出售自己的时间,或是上班或是做生意,都一样)。

认清这一点,我们可以坦诚的讲,让资产保值增值最多算是家庭投资理财的表象刚需,简而言之,就是让家庭账户里的“钱”多多生“钱”。

刚需为什么一直观望(从表象到进阶再到长久)(3)

进阶刚需

家庭固定收入减去固定支出,剩余的那部分才是家庭投资理财的原始积累。

一个家庭的成立,意味着必然会有固定的生活支出,柴米油盐酱醋茶、车贷、房贷。

一个家庭的日常,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大额支出或是消费,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产生。

比如孩子,如果生育费用在特定地域都会有一定天花板的话,那教育费用绝对是一个永无上限的投资过程。

比如老人,对于给予不了的陪伴时间,我们更多的要去投入其他来弥补心理上的亏欠,这就包括医保之外产生的医疗费用、陪护费用和赡养费用等等。

所以说,家庭投资理财表象刚需,是“钱生钱”,其更深一层次的刚需,是为家庭特定时期的特定需求,提前储备资金。这就是家庭投资理财的进阶刚需。

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未来一年、三年、五年或是十年、二十年必然要产生的支出做储备。这也给我们家庭投资理财的时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不同时限的需求,就是投资时限的不同。

有两种参考方式:

原始积累足够多的,一年后用的钱可买货币基金或是短债基金,五年往上的完全可以购买长债基金或是定投指数基金(总金额除以定投间隔,就是每次的定投额)。

原始积累不够多的,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去完成,比如想买20万的车,手里只有10万,每月结余1千,那可以尝试偏股基金或定投指数基金,在充分研究的前提下购买大概率能获得8%—10%年化收益的种类,那么理论讲,收益加每月结余,3-4年内就能满足这个小目标。其他的,以此类推。

刚需为什么一直观望(从表象到进阶再到长久)(4)

长久刚需

世上最难的事,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对于他人不同的想法,有的会极力反对,有的会嗤之以鼻,有的会争论不休,有的会莫衷如是。

不管对他人怎样,对自己孩子而言,大多数人肯定都会站到相对权威的角度,去灌输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书本知识以外的“社会知识”,包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

自己做的越不好的地方,对孩子往往就强调的越多,灌输的越多,以为这样就能帮助孩子跨过自己曾经踏进过的“坑”。

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所处的时代和孩子普遍会慢慢滋生的逆反心理。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所灌输传递的如果不足以让孩子信服,他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搜寻让他更为信服的“道理”和“知识”。

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自以为是,不光会落后时代的发展,更会跟不上孩子的成长。

言传身教,不是光说说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到自己成家立业,他在一步步学,我们也该一步步学,一步步成长,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

至于家庭投资理财的长久刚需,其实无关金钱,正确理念的传导才是无价之宝。

家庭投资理财其实该当伴随我们一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成长几何,学会什么,只要我们确信而且用事实证明,我们的方法正确、路线正确————“我们一直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那么用实际行动传递给孩子的,将远超金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