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高俅认识吗(苏府中一个小厮)

码字不易,请加关注


《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开篇从东京汴梁城中浮浪破落户子弟高俅开始。

高俅排行第二,因踢得好毬,人称高毬,发迹后才改为高俅。他自小不成家业,在东京城内外帮闲。

帮闲这门职业,一般人干不来。

高俅有如下本领:一、只好刺枪使棒,懂得武艺;二、最擅长蹴鞠;三、吹弹歌舞;四、相扑顽耍;五、胡乱学过诗书词赋;六、笔札颇工。

苏东坡和高俅认识吗(苏府中一个小厮)(1)

小说说他没有仁义礼智,信行忠良。若有,他也干不来帮闲。

高俅先是帮富家子王公子赌钱和花钱,每日进京城有名的数家勾栏瓦舍,被王富翁告了一状,开封府将高俅拘来,打了二十脊杖,配送到淮西临淮州。

帮闲出身的高俅很快就投奔了开赌场的柳大郎。柳大郎有孟尝之风。高俅在柳家一住三年,一直到哲宗大赦天下,这才思量着回京城玩耍。

柳大郎一封书札将高俅推荐到东京城里的亲戚——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仕。董将仕是个好名字,高俅如若发迹,那董掌柜的岂能不当官发财?

讽刺的是,董将仕一见高俅,见不是个志诚老实之人,一个帮闲破落户,柳大郎也推荐给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留他,定然教坏细佬啊。

董将仕留高俅在家吃住了十数日,终于想出办法,将他推荐到苏轼府中。


轼在元祐七年(1092)八月二十六日从知扬州被任命为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除兼侍读,位高权重。那一年他五十七岁

他从扬州出发,经宜兴、龟山、宿、泗州,再经南都应天府,将到京城时,他的弟弟苏辙奉诏来迎接,进了京城,依旧住在浴室东堂。

苏轼这个兵部尚书正职要和副职兵部侍郎杜纯好好合作。杜纯说苏轼“尚气好辩”,杜纯的大女婿正是苏轼的门生晁补之,晁学生便急忙向岳父解释苏轼不是这样的。

话说董将仕将高俅引荐到了苏学士府上,怎能不喜出望外?连连向董将仕道谢。

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笔札颇工的高俅成了东坡先生的小史。小史,就是身边抄抄写写的小秘书

苏东坡和高俅认识吗(苏府中一个小厮)(2)

笔者一直好奇为什么《宋史》不给高俅立传,在《水浒传》妥妥的一号大反派在正史中却只有只言片语?

元祐八年(1093)九月初三,太皇太后高氏逝世。没有了太皇太后的庇护,在京为官一年时间的苏轼便收到了新的任命: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知定州

第二天,在微凉的秋雨中,与弟弟苏辙告别。到二十六日清晨,雾霭朦胧,苏轼不得面辞,直接前往定州。

苏轼临行前,本来让高俅去曾布那里帮忙,曾布却推辞说身边的助手很多了,不需要了。苏轼便让高俅去驸马都尉王诜家帮忙


王诜是神宗的驸马,哲宗的妹夫,特喜爱风流人物,高俅便成了他的亲随。

王诜自绍圣年间(1094-1097年)起,与神宗第十一子、聪明俊俏的端王赵佶交往。

有一日,王诜生日派对,在府中安排了筵宴,只请了小舅子端王。

宴席中,端王喜欢上了王诜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

王诜见端王喜欢,便连同玉龙笔架,一起馈赠给端王。

这个送礼的任务便交付给了高俅。

高俅抓住机遇,展现才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不得不说,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需要通晓,擅长,喜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等等。

所以,多学点艺,总有用到的那天。何况,艺多不压身。

苏东坡和高俅认识吗(苏府中一个小厮)(3)

高俅送玉龙笔架和两个镇纸玉狮子,进了端王府,在院中见到了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条、把绣龙袍前襟拽起扎揣在条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正在踢球的端王。

运气来了挡不住,球滚到了高俅面前。他使了个平生的绝技“鸳鸯拐”,将球传回端王。

就这一绝技,端王也不一定会,当下见了,喜不自禁,不仅得到王诜的礼物,连王诜的亲随高俅一并留下。

高俅追随端王应当不早于元祐八年(1093)九月底,不晚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去世那年这八年间。


端王是有多喜欢高俅,史料未载,只能靠推断。

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书画家、端王赵佶为帝,章惇虽然反对,却也无效。

做了皇帝的赵佶没有亏待高俅,为他量身定做了他的职业生涯

苏东坡和高俅认识吗(苏府中一个小厮)(4)

《挥麈后录》记载道: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建节,就是皇帝给予他节制某一区域或某一方面的军事指挥权,所有军事力量都归他统一指挥,即使官职平级也要听命。

《水浒传》中,高俅逼走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又对另一教头林冲进行迫害,是完全能实现的。

高俅立过什么军功,史书无记载,但是刘仲武在崇宁三年(1104)十月,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获得大胜而使赵怀德等复降。大观二年(1108年),童贯及刘仲武在西边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徽宗高兴地接见了刘仲武,颇为恩宠,并悉命仲武的九子为官。从徽宗的表现来看,他是认为这是一次很大的胜利。高俅很有可能参与上述战役,而且还有军功。

高俅跟着刘仲武建功立业,皇帝顺理成章在崇宁五年(1106),提拔高俅当了殿帅,也即殿前都指挥使。

沪川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是南宋名将刘锜。高俅在宣和年间(1119-1125)推荐过年轻时代的刘锜,授予刘锜阁门祇候这样的官职。年轻时的刘锜,仪表堂堂,英俊潇洒,声如洪钟,骑射水平高超。

按照苏轼家谱的记载,苏迈娶吕氏,续娶石氏,侧室李氏、高氏,有儿子六个。刘仲武曾娶了苏轼长子苏迈之女。

苏东坡和高俅认识吗(苏府中一个小厮)(5)

政和七年(1117)春正月,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升任太尉。

宣和四年(1122)夏四月,以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

徽宗对高俅恩宠无比,高俅一家享尽了荣华富贵,其父高敦复,被任命为节度使。高俅兄高伸,据说中过进士,而且是直接参加殿试的关系户。高俅子侄皆为郎官。

但高俅发迹是受过苏轼的恩惠的,所以他也不忘苏氏旧恩。苏轼死后,他的子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苏氏子弟到了京城,高俅都会殷勤地送钱送粮,给养问恤。

在与金结成海上之盟、联合灭辽时,大宋收复了残破的燕云十六州,也暴露了王朝的致命弱点。随后,燕云十六州得而复失,靖康元年(1126)一月十八日,金兵挥师南下,徽宗赵佶赶紧禅位给太子赵桓,自称太上皇。月底金兵渡过黄河,逼进汴京城。

上年冬在太原吃了败仗的童贯从太原逃回京师,拉上蔡京、朱勔、高俅等人扶着四十五岁的太上皇赵佶逃往亳州,对外声称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一路逃到镇江府。

靖康元年正月初七的京城,毫无新年的气息,全体军民在李纲等主战派的主持下进行了名扬千古的汴京保卫战,奋力抵抗金人的攻城。

南逃的太上皇带着童贯、高俅等人狂奔。京城里的太学生陈东听说高杰最近收到他的哥高俅、高伸的书信,说太上皇刚到了应天府,不想再走了,却被蔡京、童贯、朱勔等挟持,到了泗州,又假传太上皇的御笔,令高俅守御浮桥,不得南来,遂挟持上皇渡淮奔向江、浙。骂回随驾的卫士,卫士们都在大哭,童贯却令亲兵用弓箭射他们,卫士中箭倒地有一百多人。还听说高俅父子兄弟在旁,只能远远地看见太上皇,君臣相顾泣下,好像有话要说。

因为足疾,高俅不得不回到京城。

陈东上书新皇帝钦宗迎回太上皇。

高俅是靖康元年(1126)六月死的。死时的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依照惯例,皇帝要挂服举哀,以示褒扬。但是,太学博士李若水等人不同意,李若水激动地说:

高俅是太上皇的幸臣,官做得大,但他败坏了军政大事,当然了,金军长驱直入的罪,是和童贯一样的。他虽死在家中,而不是掉脑袋,还应当削夺官爵,如果还要按重要臣子去世的礼节,怎么能让正义人士闭嘴?

在李若水的坚持下,高俅死后官爵被削夺。

苏东坡和高俅认识吗(苏府中一个小厮)(6)

北宋末年,在高俅的统领下,殿前、侍卫马步司三衙禁旅合十余万人,军政懈驰,毫无战斗力,靖康二年(1127),卫士仅三万人,及京城被金兵攻破,所存无几。作为指挥官,高俅确实要负主要责任。

元朝编撰《宋史》时,将北宋末年风光了二十年的高俅直接忽略了,不知是疏忽,还是觉得他根本就是无足轻重呢?欢迎大家下方讨论。谢谢!

苏东坡和高俅认识吗(苏府中一个小厮)(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