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

文/李明蔚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1)

生平简介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2)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胡适所说的“妈妈政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

先秦儒家最可贵的民主性精髓是民本思想。这点在孟子的学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精彩,甚至可以说是孟子学说的核心。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3)

(一)民本思想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4)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重民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孟子总结以往历代各朝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和教训,结合当时实际,更深切地认识到民的巨大力量及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5)

他看到民与民心是天下得失的决定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离娄上》)民是国家的根本,得到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稳定和发展,反之则不能逃脱覆灭的命运。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6)

孟子还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所谓“人和”,即得到广大百姓的依赖和拥护,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在上位者得民心,则“人和”“多助”; 不得民心,则不和、“寡助”。 以“ 人和”“多助”攻不和、“寡助”,必胜无疑。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包含着许多民主因素的,但何以并没有最终发展为民主主义或民主政治呢?除了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尚未具备外,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孟子的民本思想只强调君主的义务,而不提倡人民的权利。用梁启超的话就是:“民本思想的最大缺点,在于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孟子》一书多是孟子对诸侯王的说教,劝告诸侯要“为民做主”,而不是倡导人民“当家作主”。2、民本主义总是企图假借天威或道德的说教来使专制君主向历史上的圣君看齐,却很少乃至从未考虑通过法律制度的约束以避免政治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天威使人畏惧,但毕竟遥远;虽然道德可以“格君心之非”,但毕竟软弱无力。

(二)仁政思想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推而广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政治思想的标志。《孟子》一书总共不过三万五千字,但光“仁”字就出现了150次,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程度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7)

1、养民

一要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 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

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省刑罚,薄税敛。”

即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3、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三)王道思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

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

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

(五)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方面,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 他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他继承和 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1、教育目的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并且通过“明人伦”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所谓“人伦”就是关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对关系,孟子要求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重视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是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基础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之上,这显然具有很强的道德至上主义。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明人伦”“王天下”的目的。

2、教育方法

孔子倡言的是“启发式”,那么孟子主张的就是“存养式”。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

由于人的善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人的主观差异。这种内发教育作用论强调:教育必须从“本心”做起。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之端,那么教育就应该保持并发展这一善性。人后来之所以会变得邪恶,是因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要培养和扩充本性之善,首先要把失散的良心找回来。由此可见,保存“良心”和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 。

3、教育内容

孟子以培养具备“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为己任。而“养气”又是基于先天的良知,所以孟子不以规范、成形的六艺、六经为具体教育内容,而是以天地间一切事物为“养气”的原料。他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要求人们不被文献典籍束缚心灵,用敞开的胸怀来涵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4、教育的作用

孟子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并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和后天的恶习。教育对人的培养与发展,对国家和社会都有重要作用。他认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包括有尚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等。他很注意一个人的“养心”即主观修养,其最高境界即是自己道德达于正义感,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一身充满了“浩然之气”。

孟子的家国情怀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8)

(一)何谓家国情怀

成龙演唱的著名歌曲《国家》中有一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的诠释了国与家的关系。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家和国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家,是国的细胞,国,是家的汇集。“家国情怀”,是一种宏大而细腻的民族情感,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表达着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无论是王侯将相,抑或英雄才子,俱都化作烟尘,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氤氲在中华大地每一寸山河间,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二)孟子的家国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孟子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看作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遵从的信条。它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早在孟子之前我们中国人就已树立起这一家国情怀。所谓修身,就是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行为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而齐家是指要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治国是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这是很古老而又朴素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中国人。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9)

孟子还有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尽心上》。它的含义是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这里的善是指儒家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从孔子、曽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等无数儒家门人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就是把儒家的思想体系传播出去,使每个中国人都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当然董仲舒成功地说服了汉武帝以儒道治国,后世的皇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董仲舒“天人感应”“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多半个人格,所以说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的家国观念再糅合其他一些学说的内容,但儒家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占主要地位的。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表现(孟子的主要思想与家国情怀)(10)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思想的某些方面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不但不过时,相反,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寡人之于国也》是他论述“王道”思想的一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国思想。

(一)环保立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针对动物、植物生长发育受时间限制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违农时”,“以时”不错过农作物的生长时令,不妨碍树木的正常生长。尊重自然规律,不打破自然规律,不正体现了环保思想吗?顺应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回报给人的就会是不胜食不胜用。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第一必需就是能满足人的动物性需要,就是满足填饱肚子的愿望。只有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足够多,人才能不必为食物你争我夺,才消除和去掉为争夺食物而造成的血淋淋的场面和血腥的气息。也就是说保证国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前提。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做保障,不用敌国侵略,其内部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的战争,一旦战争发生,那么稳定的社会局面必定荡然无存。孟子早在二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推行“王道”必然是安定的社会局面下才能进行。如果提到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只要看一下我们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明白了。

(二)生产富国

在初步解决了人的吃饱肚子问题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国家富裕起来,要想使国家富裕就要有国家政策扶植,并且由国家机器保证政令畅通。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无夺其时。”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历来重农轻商、忽视手工业,所以孟子主张发展农业。住宅周围种植桑树,表面上是发展农业,实际种桑是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缫丝、缫丝为了织布,织布就已经是手工业了。宅院种桑是发展庭院经济。蓄养鸡豚狗彘就已经是畜牧业了。百亩之田,已经是大田农业。所以孟子的主张已经涉及到古代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主张工农并举,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社会生产,虽然孟子没有明确提出国家的政治干预问题,但结合前文,便会明白。孟子提出的是“王道”,由谁推行“王道”,自然是国君了,那么这些措施自然由国君推行了。有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指导,再加上国家机器的保证实行,国家就能够富裕繁荣。

(三)尊老稳国

“五十者衣帛矣,七十者食肉矣,颁白着不负戴于道路。”在医药落后的古代,能活到五十者就很不错了,七十者就凤毛麟角了,所以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语。让踏入人生黄昏阶段的老年人吃好、穿好,不从事体力劳动,充分体现了孟子对老年人的关注。而关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是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关键。老年人的现在就是青年人的未来,如果老年人生活境遇差,青年人就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产生消极影响。他们可能在生产时消极怠工,在打仗时消极作战。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可言。所以对待老年人问题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问题。从当今社会来说,也能证实这一点。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问题到来时圆满地解决。孟子能够认识到这点,足以表现孟子的先见之明。

(四)教育兴国

自从孔子开办私学,到战国时期开办私学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社会人口越来越多。教育问题已经是不得不提上国君的奏案,办什么样的教育,为哪些人办教育是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任凭私学泛滥,任凭各种思想通行而不加以干涉,那么可能就是为国君培养掘墓人。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虽然没有涉及到教育的阶级性问题,但他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提出“谨庠序之教”。庠序即公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使公办学校教育严谨,即提出了教风学风问题,即态度要严谨。接着,孟子还提出了教育内容“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作为教育内容。“孝”就是孝敬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推而广之,自然会忠于国君。“悌”就是兄弟之间互敬互爱,兄弟和睦就是家族和睦,家族和睦就会社会稳定。办好教育,不仅为国君培养了应声虫,还稳定了社会。社会保持长治久安,国家昌盛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材料: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钟岳文.《孟子》:讲述内圣外王之道的儒家经典[J].  月读,2015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