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山观音寺(清涼学堂观音主刹普济寺)

石板山观音寺(清涼学堂观音主刹普济寺)(1)

普济寺位于丽江城西六公里左右的普济山。普济寺随山就势,座西向东,建于普济山腰,高临丽江西坝子,从这里向东远眺,西坝子一览无余,东坝子隐约可见,丽江县城仿佛就在脚下。

普济寺是喇嘛教寺院,即藏传佛教寺院。喇嘛教分五大教派,即宁玛派,萨迦派,噶丹派和格鲁派。噶丹派后并入格鲁派,故除去噶丹派,又通称四大派。噶举派因起始阶段,该派僧人身穿白衣(后逐渐变成红黄相间),俗称白教。普济寺属于白教。滇西北共有十三个大寺,丽江境内有八个,而县城近郊就有五个,普济寺就是其中之一。

普济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普济寺大喇嘛记略》说:普济寺是普济村(普济山脚下)和氏一个叫典僧的人建的。自始建以来曾多次重新修理。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普济寺第四世活佛(也称大喇嘛)──圣露对正殿作过翻修,给正殿盖了铜瓦。圣露时期,普济寺香火最旺,寺院发展也最快,曾发展为拥有大小院落十三院的寺院,公房一院(即今大殿院),僧寺十二院。1989年人民政府普济寺划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房舍进行了翻修。

普济寺占地11400平方米,规模宏大,共有10殿、12楼、7堂等共200余间,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共有六进殿堂,分别是御碑殿、钟鼓楼、天王殿、大圆通殿、法堂、方丈室、功德殿。普济寺前有一莲池,名叫海音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有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靠南的地方建有御碑亭,该亭为清雍正九年(1713)所建。

普济寺大门(又叫山门)前是一块两亩见方的场子,是过去喇嘛跳神的地方,大门宽敞高大,十分雄伟。左侧壁上镶嵌“普济寺”三个朱红大辽的大理石石碑。进了大门是一个小天井便是二门。二门是五间骑马楼,门楼上原塑护法神“大赫天神”,故二门又称“护法堂”;二门分正门和侧门,正门正对大门,上刻一巨大的“福”字,侧门两两相对;正门不常开,仅在有重大佛事时开启,平时开侧门,供人出入。二门挂一联,曰:“鹿樵经古松垂盖,鱼梵声稀石点头”。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普济寺的风物景象。进入普济寺山门内,有明万历、清康熙时的御碑三块,正中一块记录了普济寺的历史沿革。沿南北中轴线上有一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进门迎面是一弥勒菩萨,佛像两旁有一幅对联“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弥勒中间竖立着雍正手书白玉碑一块,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面四周雕刻异常精致。弥勒菩萨后面的塑像是韦驮菩萨,手持宝杵,两旁的四大天王各自手持法器,维护法门。

进了二门,便是正殿院。正殿因上盖铜瓦,又叫铜瓦殿,是云南仅存无多的铜瓦殿之一,在省内外都小有名气。普济寺之所以闻名遐迩,与它不无关系。正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约二十五米见方):正殿为两层楼建筑,通高十二米,座基四米多,一共十六米多,由院中望去,殿宇高矗云天,显得宏伟高大,气势磅薄,殿宇上是鎏金的莲座宝顶,陪衬着古铜色的铜瓦,显得格外古朴庄重。

普济寺的主殿是大圆通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殿堂面宽七间进六间,黄琉璃瓦,殿前平台正中铜鼎,高约四米。殿内正中端坐着观音菩萨,高达8.8米,身旁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东西两壁各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造型的观音菩萨,称观音32身,她们是: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天王身、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人身、非人身。32身观音只能以整体形式供奉,不能单独出现。主殿旁边各有一个配殿,东配殿供奉文殊菩萨,西配殿供奉普贤菩萨,另外在法堂中还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

正殿院两侧是厢房,南北相对。天井内靠护法堂一侧,一左一右有两棵虬曲苍劲的云南樱花(当地人称“海棠”),一人不能合抱,树冠遮天蔽日,据说是建寺初年栽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繁花时节,樱花盛开,满院彤红,如着胭脂。天井西北角还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据说也是建寺初年所栽,枝繁叶茂,满树金黄,花香四溢,香透墙里墙外。除引以外,院内还有不少花木,真可谓“花木盈庭,香飘十里”了。正殿院正南面为今仅存的僧院,院内也栽了不少花木,有红梅,胭脂梅,十里香等等,繁花时节,红白相竞,清香溢,与正殿院相映成趣。僧院再南,有一山泉以石砌就一池,四周长满高大茂密的杂木林,荫蔽天日,池中泉水,晶莹洁净,丰水外溢,常年淙淙不绝,据说这里原为普济村村民祭天之所,是普济寺建成以后才让与普济寺的。

普济寺共历四代活佛:第一代叫“登僧”,即“典僧”;第二代叫“他虫“(一译“坦啬”)第四代叫“圣露”。前三代都是普济村人,只有第四代“圣露”出生于丽江黄山白华金龙村。四代活佛都姓“和”。四代活佛中,第四代“圣露”最为有名。普济寺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圣露”的缘故。

圣露生于1871年,祖父是清朝武举。圣露的经文佛学造诣很深,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宗教人士。八年抗战期间,利用出外讲经说法之机,到处大讲“抗战经”和“爱国经”。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

石板山观音寺(清涼学堂观音主刹普济寺)(2)

寺前的海印池宽大,仅桥就有三座,东桥建于明代,叫永寿桥,也叫莲花桥。西桥由方石垒成,桥四周都有龙头,下雨时,龙头中就能吐出水来,此桥叫瑶池桥。中桥平阔,南衔御碑亭,亭里有一碑,碑文是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普陀山的发展史,这位从未到过普陀的皇帝,凭着自己的想象写道“普陀秀峙海堙,回立于天风紫涛浩瀚无际之中,尤灵秀萃聚,宜其为仙真之所栖息。”康熙说,和广大无垠的大海相比,普陀不过拳头大小的弹丸之地,可因为有了观世音菩萨,成就了佛选名山。这块石碑系红色花岗岩,重2.5吨,驮石碑的大乌龟是青石制成,也重2吨,雕刻十分精妙,那龟后脚使劲站立,前脚用力向前,伸颈昂首,生动逼真。据说石料是从300公里外的温岭运来的,可惜文革期间碑和龟同遭厄运,现在展示的皆为复制品。

普济寺后湾有真歇庵遗址,为开山祖师真歇和尚修静处,其东无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镌“海天春晓”、“空有镜”,并有一对联“宝区照瑞相,刹海遍潮因”。石巅过去有歇禅师塔。西侧另有一岩,俨如狻猊,作跳跃状,无数为“猴岩”。普济寺东南,海印池旁立有“多宝塔”。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钵江南,见姑苏盛产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情信,浙江奉化人,天历二年(1329年)迁住帝陀山。元顺帝曾赐号“广慧妙悟智空宏教禅师”。他住持宝陀观音寺十四年,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太子宣让王等出资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彻成,呈方形,共六层,高32米,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定名。第二层之蟋龙柱,体态雄健,纹饰线条流畅。馀上三层,塔身每面镌有佛像一尊,全跏趺坐式,形象生动。整座建筑造型别致辞,雕工精巧,具有浓厚的元朝风格。像这样的元塔,全国罕见,现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普济寺后有一石,宛如三扇门板并竖,状如宝鸟,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明朝会稽人陶望龄的题词不达意:“鹫岭慈云”。石隙间有泉流入寺中,清洌有香气,明朝丁继嗣诗中“皈衣来宝地,蹑足上慈云。泉流穿橱入,昙香满院闻。……..何幸逢林远,幽控绝世氛”,说的正是慈云石当年的盛况。

普济寺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有着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着集佛、道、儒于一堂、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更有那熠熠生辉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不仅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而且对建筑研究,宗教研究,民族民俗研究等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普济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动中心,一切重大的佛事活动多在此进行,每日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来源:五台山佛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