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造师建筑实务提纲(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实务教材对照验收规范整理)

3.0基础工程施工3.1 砌体基础(无筋扩展基础)

砌体基础的主要形式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等。砌体基础通常采用扩大基础。

一、工艺流程

拌制砂浆-确定组砌方法-排砖撂底-砌筑-抹防潮层

二、技术要求

1.宜采用“三一”砌砖法(一铲灰、一块砖、一揉挤)

2.砌体基础必须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3.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4.防潮层宜设置在室外散水顶面以上和室内地面以下的砌体内。

5.基础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应由高处向低处搭砌。设计无要求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基础底部扩大部分的高度。

一级建造师建筑实务提纲(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实务教材对照验收规范整理)(1)

6.地基有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增设基础圈梁,当设计无要求时,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φ12。

7.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8.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的空心小砌块墙下应灌实一皮砖,或设置高200mm的混凝土带。底层室内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空心小砌块,应用C20混凝土灌实砌体的孔洞。

三、过程检查

1.施工过程中对砌筑质量、砂浆强度、轴线及标高进行检验。

2.施工结束后,应对混凝土强度、轴线位置、基础顶面标高等进行检验。

3.2 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混凝土基础的主要形式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等。混凝土基础工程中,分项工程主要有钢筋、模板、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缝处理等。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设置贯通的后浇施工缝(后浇带),后浇带宽不宜小于800mm,在后浇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一、钢筋工程

1.施工工艺:钢筋放样-钢筋制作-钢筋半成品运输-基础垫层-弹钢筋定位线-钢筋绑扎-钢筋验收、隐蔽

2.基础地板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设置钢筋撑角,以保证位置正确。

3.独立基础为双向钢筋时,其底面短边的钢筋应放在长边钢筋的上面。

4.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按设计要求且不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二、模板工程

1.基础模板通常采用组合式钢模板、胶合板模板、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等,箱型基础有时采用工具式大模板。

2.施工工艺:模板制作-定位放线-模板安装加固-模板验收-模板拆除-清理保养

3.模板及其支撑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4.模板及其支撑拆除的顺序是:后支先拆、先支后拆。

三、混凝土工程

1.垫层混凝土应在基础验槽后立即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70%后可进行后续施工。

2.单独基础浇筑

(1)台阶式基础施工,可按台阶分层一次浇筑完毕(预制柱的高杯口基础的高台部分应另行分层),不允许留设施工缝。每层混凝土要一次浇筑,顺序是先边角后中间,务必使混凝土充满模板。

(2)浇筑台阶式柱基时,为防止垂直交角处可能出现吊脚现象,可采取如下措施:在第一级混凝土捣固后暂停0.5-l h,继续浇筑第二级。先用铁锹沿第二级模板底圈做成内外坡,然后再分层浇筑,外圈边坡的混凝土于第二级振捣过程中自动摊平,待第二级混凝土浇筑后,再将第一级混凝土齐模板顶边拍实抹平。

(3)为保证杯形基础杯口底标高的正确性,宜先将杯口底混凝土振实并稍停片刻,再浇筑振捣杯口四周的混凝土,振动时间尽可能缩短;同时应在两侧对称浇筑,以免杯口模挤向上一侧或由于混凝土泛起而使芯模上升。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将芯模拔出,并将杯壁凿毛。

(4)高杯口基础,由于这一级台阶较高且配置钢筋较多,可采用后安杯口模的方法,即当混凝土浇捣到接近杯口底时再安装杯口模版,而后继续浇捣。

(5)锥式基础,应注意斜坡部位混凝土的捣固质量,在振捣器捣完毕后,用人工将斜坡表面拍平,使其符合要求。

3.条形基础浇筑

根据基础深度宜分段分层(300-500mm)连续浇筑混凝土,一般不留施工缝。各段层间应相互衔接,每段间浇筑长度控制在2-3m,做到逐段逐层呈阶梯形向前推进。

四、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

1.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并应有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主要内容: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计算结果;

(2)施工阶段主要抗裂构造措施和温控指标的确定;

(3)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与运输计划;

(4)主要施工设备和现场总平面布置;

(5)温控监测设备和测试布置图

(6)浇筑顺序和施工进度计划;

(7)保温和保湿养护方法;

(8)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

(9)特殊部位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2.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强度等级宜为C25-C50,并采用混凝土60天或者90天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

(2)结构配筋除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还应结合施工方法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3.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水化热低的通用硅酸盐水泥。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

2.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位置及间歇时间应根据设计规定、温度裂缝控制规定、混凝土供应能力、钢筋工程施工、预埋管件安装等因素确定。

3.当采用跳仓法施工时,跳仓的最大分块单向尺寸不宜大于40m,间隔施工时间不宜小于7天,跳仓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4.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度。

5.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整体连续

浇筑时宜为300-500mm,振捣时应避免过振和漏振。

(2)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应缩短间歇时间,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层间间歇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

(3)混凝土的浇灌应连续、有序,宜减少施工缝。

(4)混凝土宜采用泵送方式和二次振捣工艺。

6.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保温保湿养护,并符合以下要求:

(1)应专人负责保温养护工作,并应进行测试记录;

(2)保湿养护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4d,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并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3)保温覆盖层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 ℃时,可全部拆除。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试验与监测

1.混凝土试验取样

(1)当一次连续浇筑不大于1000m3同配合比的大体积混凝土时,混凝土强度试件现场取样不应少于10组。

(2)当一次连续浇筑1000-5000m3同配合比的大体积混凝土时,超出1000m3的混凝土,每增加500m3取样不应少于一组,增加不足500m3时取样一组。

(3)当一次连续浇筑大于5000m3同配合比的大体积混凝土时,超出5000m3的混凝土,每增加1000m3取样不应少于一组,增加不足1000m3时取样一组。

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注体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确定混凝土浇注体温升峰值(不宜大于50度)、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度)及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度/天)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点布置(2019年案例考过,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