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莺啼序(壁间岂无琴南宋琴人汪元量)

老汪今天想聊聊一个“家门儿”(同姓氏),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琴家汪元量。汪元量的一生颇为传奇,早年以文学才华和琴技在南宋的宫廷里供职。蒙古军队打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南宋皇室投降了。蒙古军队把南宋的皇室若干人(统称“三宫”)带到北方,汪元量作为宫廷琴师也跟着到了燕京(今北京)。

他在北方伴随南宋皇室十三年,南宋皇室的成员凋零分散后,他不留恋蒙元给予的官职,辞官回到南方。他回到江南,和父母儿孙团聚。组织诗社,到湖南、四川一带漫游访友,十分潇洒,当时人称“神仙”。最后在家乡钱塘(杭州钱塘县),隐居湖山之间。

他在燕京时,还常去监狱看望文天祥,与文天祥通过诗歌和音乐,一起抒发亡国的悲愤。他写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来记录南宋遗民(遗民指前朝、旧国留下来的人)的国难经历和心情,被认为是记录宋元之际历史的“诗史”。

后来的人,都重视他的这些记录亡国之恨的诗作,至今人们给他的定位也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但作为一个琴人,后来能够从元朝皇宫顺利脱身,成为道士,四处漫游,老汪觉得他的人生经历很丰富,不止是在北方作为爱国诗人的那一面,于是去仔细了解他的生平。

汪元量莺啼序(壁间岂无琴南宋琴人汪元量)(1)

南唐 董源 潇湘图(局部)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浙江钱塘人。据说他身材不错,“长身玉立”,容貌端正,胡须长长,声若洪钟。他的家庭是“青云贵戚”,官宦之家。汪元量的交游很广,朋友众多,有不少唱和的诗作。学者根据他朋友赠给他的诗,认为他还在小时候可能就进出过南宋宫廷。

汪元量的父亲叫汪琳,汪元量有兄弟共七人,他排行老三。他们兄弟七人的号都以水字开头,他的大哥水月也与南宋皇室的王昭仪熟识,可见他们家与南宋皇室关系密切。

汪元量大概二十岁时就以文才出名,成为宫廷专职文人。当时的人常拿他与李白相比,说他“纵横奏赋三千字,文采风流多意气”。他刚到宫廷任职时,做一些整理皇家图书的工作,也参与早朝和宫廷讲学。这是在南宋度宗时。

不久之后,因为他琴弹得太好,就以琴侍奉后宫的谢太后、王昭仪,成为职业宫廷琴师,他也就与南宋末年的后宫关系密切。他在宫廷时,因为职务原因,写了不少“应制诗”,即在宴会里歌颂朝廷的诗词,展现了南宋宫廷的奢华享乐。

汪元量莺啼序(壁间岂无琴南宋琴人汪元量)(2)

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局部)

不过此时南宋朝廷已是风雨飘摇,汪元量在私下,创作了不少讽刺当时大奸臣贾似道荒淫误国的诗作。例如战略要地襄阳军事告急、即将投降元朝时,贾似道还在西湖上游玩,汪元量就写了《贾魏公雪中下湖》讽刺此事。此后,宋军节节败退,江河日下,汪元量都作有诗词来记录,让后人看到朝廷的腐败懦弱,战争中百姓的凄惨。

咸淳十年(1274)七月,宋度宗死了,他的儿子宋恭帝才四岁,谢太后升级为太皇太后,协助皇帝治理。此时元朝大军南下,两年间元军渡江,南宋步步后撤,守将投降、大臣逃跑。谢太皇太后屡次求和不成,只好投降,这是德祐二年(1276)正月。

宋朝投降前,屡次请求议和、称臣,元朝都不同意。宋朝与元军议和的丞相陈宜中直接逃跑了,元军就打算对临安进行屠城,宋朝十分恐慌,被迫投降。汪元量作了一组诗《湖州歌》九十八首,详细讲述宋朝投降、被俘虏北上、进入燕京的情形。

这年三月时,宋恭帝和母亲全太后、若干皇室成员、若干宫廷职员,大概三千人,浩浩荡荡被押解往燕京。谢太皇太后因病稍晚一步出发。太皇太后、太后、皇帝北上,这便是“三宫北迁”。汪元量就在此时跟着宋恭帝北上。

关于汪元量北上的经历,他的诗歌和古琴,还有许多故事,我们下篇再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