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晚年做了什么?勤俭的一生中却是艳情朗照

北宋是一个让我神往的年代我非常钟情宋代这些长短有致的句子,看了令人心动的宋词在我心里,宋词犹如风韵无限的少妇,在宋时的大花园中妩媚地招展,让千年之后的我们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司马光晚年做了什么勤俭的一生中却是艳情朗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司马光晚年做了什么?勤俭的一生中却是艳情朗照

司马光晚年做了什么勤俭的一生中却是艳情朗照

北宋是一个让我神往的年代。我非常钟情宋代这些长短有致的句子,看了令人心动的宋词。在我心里,宋词犹如风韵无限的少妇,在宋时的大花园中妩媚地招展,让千年之后的我们生出无限的向往与仰慕。

从整个宋词来说,词人的艳情总是那么美,美得总有些忧郁。也许,在那时,没有艳情的词人不算一个完美的词人,从这些平平仄仄的词韵里,我们总会闻到艳情的芳香。这是一个多情的群体,他们的情都凝结在词章里,浓得到现在都化解不开。

心头有艳情

今天我要写的是司马光,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艳情词人。

司马光的名气很大,一般人都知道他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于宝元元年(1038)考中进士,后签判武成军,累迁大理寺丞、起居舍人。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之中知谏院。神宗初,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反对与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后闲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宋史》有传。其著作主要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另有《司马文正公集》八十卷。词存三首,均写艳情。

我们先不妨读读他的《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今天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从词的上片我们可以看到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从下片我们可以感悟到司马光对“她”的恋情,司马光心中的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她的舞姿更是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了,“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司马光没有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司马光的词,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读完《西江月》,再读他的《阮郎归》,依然有别有一种风味涌上心头: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霜殷。

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阮郎归》又名《宴桃源》、《醉桃源》、《碧桃春》等,此词咏其本意。典出汉刘晨、阮肇遇仙之事,此调常用来写冶游、艳遇,这首词也是如此。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写一叶渔舟,于无意间进入春山仙境,领略到与人世间不同的悠闲岁月。“容易”,轻易。其所以能轻易地进入仙境,正表示有某种因缘使然。“春山”,则暗示山中花事繁闹,春景宜人,刘、阮故事中也有“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的描述。这两句流露出初入仙境时一种意外的欣喜和新奇的感受。“绮窗纱幌映朱颜”,绮窗,雕花的窗户。纱幌,薄纱窗帘。朱颜,指年轻美貌的女子。司马光没有正面描写女子的姿容,而透过玲珑的雕花窗和掩映的薄窗纱剪出她的倩影,用笔空灵,缥缈若仙。紧接一句“相逢醉梦间”,则承上句蒙胧恍惚之境,写艳遇的心理,面对天仙般的女子,只觉得醺醺如醉,忽忽如梦,不知是真还是幻。

过片“松露冷,海霞殷”二句,以松间夜露和海上朝霞,写山中晨昏景色的变化,暗示时序推移,离别之时将至。写景静中有动,且为下句“匆匆整棹还”暗中过渡。整理舟船,匆匆欲归,是写尘心未泯,仙缘已尽。但也可以另作一解,即所谓“欢愉之日苦短”,感到欢会未久,却匆匆就要归去,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惋惜和追迹之情。“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慨叹别后桃源路渺,无从相见了。寂寂落光,潺潺流水,回应开头春山渔舟,表示时移境换,且暗喻前情已如水流花落,一去不返。

我想司马光是有过艳遇的,虽然在他的传说里,不曾有艳遇的细节,从他这两首词来看,词的她应该不是同一个人罢。词中的她与她,也许只是红尘中的普通女子,也许是司马光疲累的人生岁月中一剂缓解心头羁绊的良药而已,但如今读来,依然是楚楚动人,让人依恋。至于,司马光与她们之间是真发生了什么缠绵悱恻的故事,我们无从知晓,近千年之外已是一段无法靠近的历史。

身外有传奇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池任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县令期间,司马光出生,所以其父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司马光7岁时,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急中生智,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石虽比司马光大20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3年。在此期间,北方党项族人元吴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西夏为了摆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同宋朝发生了战争,宋朝连连失败。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哥哥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作文的动力,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见解。[2- 在居丧3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26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29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发誓要推翻宋王朝。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出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目的,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惨遭杀害,其余尽皆焚死。

仁宗皇枯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仁宗皇枯三年(1051年),司马光33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在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并州乡贡进士刘邕对边事很有研究,写成《边议》10卷,议论很有见地,司马光便予以推荐。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仁宗嘉枯八年(1063年),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他在奏章上说:“臣从事谏职,首尾五年,自本朝以来,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资质愚戆,惟知报国,竭尽朴忠,与人立敌,前后甚众,四海之内,触处相逢,常恐异日身及子孙无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德中有勤俭

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司马光这个名字是和砸缸联系在一起的。此外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他那部巨著《资治通鉴》。其实真正让司马光在历史上赢得巨大声望的还是他一生的磊落和廉洁。

司马光为官50多年,历仕宋四朝,还做过宰相,按理说他应该很富有,其实并不是这样。他有一位老友刘蒙从河北到了当时的京城开封,以父母无钱安葬,弟妹嫂侄需要抚恤为由,开口就向司马光要万钱。对此司马光回信一封:“我司马光一贯小心谨慎,简朴为官,一分一毫也不敢妄取于人,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衣帛,视地而后敢行,顿足然后敢立,连亲属故旧都拿不出钱来帮助,哪来的钱给您啊!”

司马光做官几十年,只在洛阳有田三顷。司马光的老伴儿张氏伴随他46年,妻子死后,家里没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还是把自己这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他的品德,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佩服,愿意与他为邻。

司马光曾给儿子写信说:“我们家本来就是清寒的,清白的家风代代相传。至于我本人,从来不喜欢豪华奢侈。小时候,大人给一件华美的服装,就不愿意穿;考中进士后,别人戴花,自己也不愿意戴;只是出于对皇上的尊崇,才不得不勉强插戴一枝。我认为,平时穿的能够御寒、吃的能够饱腹,也就行了。但是,许多人却嘲笑我寒酸。对此,我从未后悔过。古代的人都把俭约视为美德,现在的人竟看俭约为羞耻,真是咄咄怪事!”

随着司马光职位的升迁,有不少人想通过他捞些个人好处。为避免此类“人情”,他在自家客厅内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中写道:凡来者若发现我本人有什么过失,想给予批评和规劝,请用信件交给我的书童转我,我一定仔细阅读,认真反思,坚决改正;若为升官、发财、谋肥缺,或打算减轻罪名、处罚,请一律将状子交到衙门,我可以和朝廷及中书省众官员公议后告知;若属一般来访,请在晤谈中,休提以上事宜。

司马光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一生正是按此来要求自己的。司马光年老体衰时,他的一位朋友准备花50万钱为他买位婢女,以便伺候他。他当即谢绝,说:“我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穿不敢有纯帛,怎敢拿50万钱买一婢女?”

关于司马光的勤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司马光平时埋头读书著述,一般不露头,几日不在园子里现身,偶尔出来散心。突然发现园子里多了一个亭子。问老仆怎么回事?老仆回答说,是我建的。司马光问:“钱哪儿来的?”“游客赏的,有一万钱呢?我那天拿给你,你不要。”“那你怎么不收着自己用?”“我要钱干吗?相公做好人,我也要做好人。”

司马光这个老仆,姓吕名直,有点憨,也有点直,跟司马光的脾气有点像。大概是从小就跟着司马光,两人关系非常好。别人都顺着司马光,就他可以跟司马光发点脾气。觉得哪儿不对了,就直接批评,一点情面都不讲。

司马光居洛阳期间,埋首著述,一般情况下不出去游玩。天天用功。一日,洛阳知府文彦博邀请司马光春游。司马光推却不得,跟着去了。美妓美酒加美景,好不惬意,一连玩了数十日才归来。回到独乐园,吕直看着司马光,长叹一口气。说道:“大好春光,花木繁盛,相公一去就是几十日,耽误了这满园春色不说,连书也没有看一页,这不是糟蹋自己吗?”司马光闻言,满脸通红,大不好意思,发誓不再外出游玩。此后,但凡有人来邀,即以老仆的话塞给他,挡驾。

司马光无疑是一个清官,不该拿的,一介不取。清廉之名,远播辽邦。文彦博说,他派人入辽做探子,见辽主大宴,戏子演戏,也说司马光之清名。

司马光留下的故事很多,但他写的艳词很少,对于好词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司马光的三首艳词常置我的案头,我常常沿着他多情的音符向他所在的朝代远行,但是现代尘世的喧嚣常常将我搁置在梦的似醒非醒之中,这时,多想司马先生前来拉我一把,好让他带我去探寻词人的脚步,可是司马先生迟迟不来,留给我的是永远的遗憾……周忠应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