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散文(当代散文家乡的骡子)

文/于泉城

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散文(当代散文家乡的骡子)(1)

我是喜欢动物的,小时候养过鸡、兔和狗。1978年随父亲从新汶矿务局调到龙口矿区。刚来时,住在北皂煤矿单身宿舍,上学在龙口红旗联中,那时不会骑车,也没有公交车,每天上学步行往返10多里路。放学路上,经常见到北皂后村往港口送沙返回的马车。有时遇到好心的师傅,就捎我一程,我从心里感激驾车的师傅,也对拉车的骡马产生了浓厚兴趣。 有一次,我和父亲在路边遇到了捎我的师傅,父亲向人家表示感谢,顺手将随身带的一盒”前门”香烟送给他。人家走后,父亲说,拉车的骡子真像当年老家的骡子啊。

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在我的恳求下,父亲打开了话题。

原来,在解放前,我的曾祖父于光济和二曾祖父于炳南居住在家乡蓬莱安香于家。我的祖父兄弟三人在东北做生意,家里没有男劳力,不得不长年雇人照料农田,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曾祖父又购置了骡子和马车。家人对骡子非常疼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并将自家前院的两间东厢房作为牲口的居室;由于家人照料得好,骡子长得英俊潇洒,很有力气。

家乡的骡子棕红色,是马骡。虽然不能生育,但是优点也不少,它个头大,耐力强、具有驴的负重能力,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尤其是在乡村农田使唤马骡较多,是一种省吃能干的牲口。

父亲和骡子有着很深的感情。父亲小时候,家里就有了骡子,可以说骡子伴随着父亲的成长。喜欢动物是男孩子的天性,父亲也不例外,小时候随大人们到农田劳作,总爱让大人抱在骡子后背上坐一会。在家里,父亲一有空闲就给骡子喂水喂草。骡子也是有情感的,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见到父亲,也总爱用鼻子在父亲身上嗅一嗅,用宽大的额头在父亲的身上蹭一蹭,撩起蹄子踩几下地面,耳朵还一动一动地,以示友好。

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散文(当代散文家乡的骡子)(2)

在当时,村里有骡子和马车的人家并不很多。曾祖父为人和善,口碑很好。乡邻及本家有时需要借用马车拉草拉粮及娶亲婚嫁时,曾祖父都是有求必应,爽快地答应。骡子虽然出了些力气,但是乡邻们也对它充满感激之情,以至于大家经常给骡子送些粮草。

父亲告诉我,我的家乡安香于家,是蓬莱的早期革命根据地。红色的土地,涌现了一批爱国青年,全村200多户人家,800多口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有130多人参加革命队伍或参加革命工作。他们的爱国行动,也使我家的骡子融入革命队伍中,从此走上了红色道路,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

1937年8月,中共蓬莱县委在安香于家成立。1938年初,第一任县委书记于眉和二哥于仲淑、四哥于寄愚一道组织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打响了蓬莱抗日战争第一枪。起义队伍转移到蓬莱南部山区艾崮山区,建立了艾崮山抗日根据地。艾崮山区位于蓬莱、栖霞和黄县交界处,远离县城,群山怀抱,地势险要,难攻易守,回旋余地大,加上群众基础好,便于开展革命工作。二曾祖父于炳南公开身份是村里的保长,实际上为党从事地下工作,并于1944年担任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为支持革命工作,于炳南积极为部队筹集粮食。曾祖父虽然不是党员,但是爱国热情很高,也是革命的积极分子,配合于炳南掩护革命同志,在三个儿子都在外地的情况下,支持年仅16岁的小女儿于琳瑛参加革命,当上民兵,站岗放哨;在解放战争后期,还让我的父亲于铭钦、也是他最疼爱的长孙参加儿童团,担任儿童团长。每次交公粮,曾祖父都带头响应,将最好的粮食拿出来,并按照要求交足公粮。在他看来,部队的同志吃得饱,才能有力气去消灭敌人。

那时给山区的部队送军粮时,因为沿途大道还有敌人的岗哨,不能用马车运输,为了安全起见,经常是半夜出发,部队来人领路,于炳南就组织人员出动十多匹牲口驮着粮食,绕小道行走。每次出发前,曾祖父早早给骡子喂上草料,亲自去送军粮。

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散文(当代散文家乡的骡子)(3)

从安香于家到艾崮山区有50多公里,基本都是第一天送到,第二天返回。有一次,在返回的路上,临近淳于乡莲花泊村时,突然下起大雨,看到雨下个不停,曾祖父非常焦急,忽然想起于炳南曾经说过该村有个朋友叫于乐云,路上有事可以投靠。于是,曾祖父来到他家避雨。在安置好骡子后,曾祖父边烤衣服边和人家聊天,这一聊还聊出了亲情,原来,我们两家祖上都是同宗同族,来自文登大水泊,这下可打开了话匣子,一直聊到深夜才休息。曾祖父回村后就告知后代,在莲花泊有咱们同宗同族的亲戚。解放后,曾祖父才得知,原来于乐云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家是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真是无巧不成书,1953年到1955年,我父亲在蓬莱一中六级四班上学时,同班同学和班长于惠英就是于乐云的小女儿,我父亲和于惠英同辈,父亲还在中学毕业后曾步行往返30多公里到莲花泊村看望于惠英和她的父母,他们一家对我父亲非常热情。在那时我父亲得知,于惠英的二哥于耀光抗战时期曾先后担任招远县和黄县公安局局长,并在1947年担任黄县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是解放战争时期胶东著名的革命烈士。

父亲告诉我,解放后,按照当时的政策,骡子归村里集体所有。虽然此时骡子已老口了,由于乡亲们都对骡子有感情,特别善待它,骡子也格外卖力,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余生。

令人遗憾的是,1955年秋冬之际,在我的曾祖父去世不久,心爱的骡子也随主人而去,从此,家乡的土地上,再也见不到它那矫健的身影。

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散文(当代散文家乡的骡子)(4)

父亲的故事讲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这个难忘的故事中,想象着骡子的模样,想象着父亲骑在骡子上的情景,想象着骡子为革命和建设而奔波、劳动的场面。说句心里话,真为家里曾有这匹骡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啊。

多少年过去了,有时我在想,如果这匹骡子有幸活到现在该多好啊,当它看到新中国的发展变化和繁荣富强,一定会自豪地昂头甩尾,连蹦带跳,仿佛在告诉人们,它也是曾经为革命事业出过力、流过汗的。如果真有这一天,我一定会在它的脖子上系上一朵大大的红绸花,同它合个影,以此褒奖它为革命事业做出的一切。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于泉城,笔名雨田,1964年生于济南,出生于书香之家,祖籍烟台市蓬莱区。原山东能源龙口矿业集团史志办主任、首席编修。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在《光明日报》及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近50篇。曾获全省煤炭系统报告文学二等奖,3万字纪实文章收录《烟台改革开放实录》第10卷。散文《关于电话的记忆》入选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联合开展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征集活动,发表于2019年9月23日《光明日报》(第71篇),并被《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中国文艺网》《中国作家网》等媒体转载。散文《说起电话》获山东省职工文学原创作品征文活动散文类二等奖。多篇散文入选《学习强国》主题征文活动,均被烟台市和山东省学习平台采用。散文《我家的共产党员》在 “百年先锋”烟台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