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死你了怎么回复(想被好好安慰从启动对方的)

文:邓惠文

朋友伤心难过,却不知该怎么安慰?诉苦时亲友的安慰却常让你愈听愈气?究竟“安慰人”或“被安慰”有哪些 Do & Don't,才能让安慰话语听在耳里、暖在心里?精神科医师、荣格心理分析师邓惠文,细细说给你听。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关注

羡慕死你了怎么回复(想被好好安慰从启动对方的)(1)

在陪伴的过程中,不要主观批判或直接给予建议,”能被正确的了解,就是最好的安慰”。▲图片:shutterstock

我来自单亲家庭,成长过程中,也曾遇过母亲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回家后心烦气躁,心里很想安慰她,却常适得其反。当时深感困惑,不解为什么在情绪乌云底下,人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长大后接触心理学,才渐渐懂得如何好好安慰一个人。在谈安慰别人之前,有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前提,先问问自己:“我是真心愿意花时间、花心力,来好好安慰对方吗?”

或许对方平常不帮忙、有事才求助,所以并无意愿;也可能自己手上有更急迫的要事,没时间好好聊,只想快点让对方平息。若是如此,说出来的话常会错上加错,成了无效安慰。

比方说前几天,我女儿发现联络簿上老师少盖三个赞美图章,十分介意。我当时因忙着和母亲规划财务,心想如果出错,损失的可不只三个章啊!于是当下我告诉女儿,老师很忙的时候难免疏漏,但回头想想,我那时因为同时在忙其他事情,其实内心真正期盼她快速消化情绪,把心力转移到功课上。在那当下,我并不是不会安慰,但因无暇顾及,结果做了错误示范。

一句”别想太多”,常带来反效果

安慰他人,到底该说什么?扪心自问,当我们的朋友、亲人遇到伤心事时,自己可曾和对方说过“别想太多”?这句很普遍的安慰话,其实无法抚平对方低落的情绪,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是雪上加霜。

从小”想很多”如我,每次心情不好,一百次里有九十九次半会听到这句话。每次听到这样的安慰,我心里只觉得对方在暗示“心情不好自找的”、“要求太多了”、“想那么多,日子肯定难过”,以及背后可能暗示着“一句话解决,省得还要花时间陪伴”的心情,常令我更加生气。

“事情一定会好转”,也是很常听到的一句安慰用语,尤其是面对亲友倾吐失落、无望、巨大痛苦时,我们容易产生情绪共振,连同自己的痛苦经验也被唤醒时。

这时,如果没有良好的负面情绪承载能力,同样会感到恐惧,只好安慰“你是好人,上天一定会眷顾你的”;或是告诉罹病友人“听说这种病很快就会好”,急着带对方逃离苦痛情绪,却显得敷衍、连安慰都不认真。

前几天我就听过类似对话。一名家长说:“孩子搞不清楚字的方向,老师也提醒该注意,怎么办啊?”另一位家长回:“没问题啦,那种状况很快就会好。”让一旁的我听得满腹狐疑。站在儿童专科医师的立场,或许那名孩子真的需要特殊教育协助,安慰者是凭借什么理由认为“一定会好”呢?

若只是日常的寒暄闲聊,我们大概不会期待获得安慰,所以能接受他人如此响应。但当我们真正为一件事烦恼、想跟人聊一聊时,对方愿不愿意跟我们同在,甚至跟我们”恼人的情绪”同在非常重要。

只是,如果没有经过锻练,一般人很难待在痛苦的感觉里太久。一通电话聊20分钟,或许还能承受;但如果天天都谈重复的内容,大概3天就受不了。如果对方需要一而再、再而三诉苦,代表“痛苦点”难以消化,或掺杂着个人执着无法脱离,往往得花很长时间修复,也可能需要专业的协助。

诉苦的背后,避免话中有话

前面我们梳理了“安慰别人”的要件,现在换个身分,想“被好好安慰”的朋友,其实也有注意事项。

想一想夫妻之间,当老婆向老公哀怨:家事永远做不完、孩子总是学习落后、压力好大、心情好差。这时老公会怎么做?是立刻给对方打气、喊声辛苦了,还是装没听到?

又假如老婆提到最近冒出好多白发,老公会表达“老婆妳辛苦了”的关心之意?还是会恶言批评“你怎么还有时间想这些”,或是狠酸“你的问题不在白头发,身材不好,头发全黑也没用”?

通常,这2种情境的真实响应都是后者居多。但为什么我们想获得安慰,却经常被如此对待?

这是因为听到旁人诉苦,人会启动侦测雷达,检视诉苦的背后,是否指涉到自己的成分?一旦察觉不对劲,就会退避三舍,等到确认没被指责,才会启动“安慰模式”。

当老公在老婆的话语里嗅到指责意味,人的天性会避免麻烦,脾气好的选择“闪”过话题,修养不好的则出言攻击。如果想寻求安慰的诉苦者能觉察这点,避免话中有话、夹带指责,想被好好安慰并非奢求。

因此归纳整理起来,想好好安慰深陷痛苦、挫折的亲友,要先确认出自真心真意,并确认自己处在有时间、有心力的状态。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安慰模式”里,谨记”什么话都不说”更胜”随便说点什么”。

再来,也不要想快速简化对方的困难。如轻易说“问题很小”,只会让对方自觉感受遭到否定;不要说“你想太多”、“你太悲观,愈悲观会愈容易有恶运,乐观才会招来好运”。这种把问题归咎于对方的话,也无法发挥安慰效果。

能被正确了解,就是最好的安慰

除了知道”不要”做什么之外,想好好安慰对方,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我建议从感兴趣、好奇的心态出发,了解对方无法跳脱痛苦的理由,给予真心陪伴。譬如可以说:“你可以再多说一点吗?”,试着了解对方的受困点与执着,或许是为了维持某种价值观而选择忍受。这些深埋其中的原因,常常需要花时间挖掘才能明了。若只聊了十几二十分钟就急着下判断,我们应该要有觉察自己可能已浮现逃避心态,需要重新调校,进入真心陪伴的”安慰模式”。

“能被正确的了解,就是最好的安慰”。如果想再进一步,还可以陪着对方聊聊,共同找出是否有哪些方法,既能保有自身坚持的价值,又能远离痛苦?或重新审视尚未尝试的方法里,是否藏着转机与实践的可能?

谨记,在陪伴的过程中,不要主观批判或直接给予建议,对深陷婚姻之苦的人,更别轻易喊出“那就离婚吧”的建议。懂得尊重别人对生命的坚持,才能让安慰暖进心里。

谈了这么多安慰的Do & Don't,可以发现能同理他人,愿意与对方的情绪“共振”十分重要。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或许我可以分享自己的小方法。

长久以来,我一直保有这个习惯:记录下生活中的负面感受,并列出三个难以脱离的原因。例如,工作常被老板责备但又很难下定决心离职,一是需要薪水、二是无法把做一半的事情丢给别人,三是跟同事感情很好,怕新环境同事不见得好相处⋯⋯。从觉察自己的无能为力与无法改变开始,我们会慢慢累积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人生无可奈何”经验大辞典。

透过这个过程,我们会慢慢懂得,并非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每个微小的改变都不简单!遇到别人诉苦,如遭男友劈腿,伤心难过却不分手;若曾走过这个“人生经验辞典”的洗礼,我们就比较能从同理出发做为安慰起点,进而觉察对方难处,帮忙找出3个原因供她衡量。这种安慰的方式,相信会比起直接批评对方是渣男不值得等待,更能达到疗伤的效果!

内容整理自《亲子天下》Podcast邓惠文X陈品皓"关系相谈所EP19",陈康宜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