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1)

上一篇说到李白和桃花的事情,这边回顾小结一下很有必要。因为今天要讲到的杜甫与桃花,不论是从人的角度,还是从物的角度,李杜二人都有很大的可比性。我们了解了李白对桃花的态度之后,再来看杜甫的态度,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两人的同与不同

李白的情况是这样:第一、种过桃树,但可能只种过一棵,或数量不多;且这棵桃树在天性烂漫的李白看来,是神话了的桃树,是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第二、李白对桃花的感情较为复杂,有喜爱,也有厌恶。李白爱桃花,是爱桃花的明艳动人,厌恶桃花是因为桃花生命周期短暂,朝开暮落;第三、桃花的“桃”,与“逃”谐音,且又有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前,所以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一提到桃花或桃花源,多与避世隐居有关

记住以上三点,下面咱们详细来看杜甫对待桃花是什么样的态度?其间又有何更深层次的东西可以挖掘。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2)

一、杜甫爱或不爱桃花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杜甫的两首诗关系密切,历来解说杜诗的人就分为了决然相反的两派。

第一首,《绝句漫兴九首》。这是组诗,一共有九首。这是杜甫到成都之后第二年写的。“漫兴”的意思,就是很随性,不刻意。既不刻意写什么内容,也不刻意去想应该怎么写。这种随性的状态,就是当时杜甫生活状态的具体反映,下面我们会再讨论。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字面的意思是这样:第一句,春天快要结束了,让人“肠断”,就是伤春。美好的春天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呢?好伤心呀。第二句,杜甫拿着一根手杖在江边散步。杖藜,就是手杖,也是一种植物,可能是现在《中国植物志》中苋科藜属的杖藜,拉丁学名Chenopodium giganteum。这种植物为一年生大型草本,茎直立,而且粗壮,干枯之后很适合拿来作为手杖使用。在古诗词里面,很多诗人是经常拿着它出门的,如“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到处即春风”等等,非常多。第三句,写柳絮。春天的时候,柳絮漫天飞舞,非常恼人。北方人大概深有体会。这一句重点在“颠狂”二字怎么解。第四句,就写桃花。暮春了,桃花凋谢了,花瓣随着流水一去不复返。同第三句一样,要怎么来解释“轻薄”是关键。

前人的观点多而杂,不便详引。这里我只谈个人意见:“颠狂”用来形容柳絮随风飞舞的状态,是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乱飞,飘忽不定;“轻薄”呢,我们看第三句诗,颠狂用于形容柳絮飘飞的状态,那么,“轻薄”便是形容桃花花瓣的状态,是既轻且薄的。后人之所以在这里产生了不同看法,全在于如何解释“轻薄”。那些说杜甫憎恶桃花的观点,就把这里的“轻薄”当作现在我们用的“轻薄”(贬义词)来解释了。我们综合《绝句漫兴九首》这组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其他八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和传达出的情绪来看,这时候的杜甫生活较为安定,身心闲适自在,比如从诗题中“漫兴”二字即可看出,这时候杜甫看什么都是美的,没理由在这时候来贬一下桃花。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3)

在杜甫涉及桃花的诗中(据我粗略统计,杜甫诗中提到桃的诗,一共有39首,数量比李白的少。李白约有80首诗提到桃花),另有一首也是后人多有争议的。题目是《送路六侍御入朝》。其中两句: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后面一句容易理解:杜甫对柳絮那么白、和棉花一样白,很生气!憎恶它!为什么杜甫这么讨厌柳树(柳絮)?因为,首先,柳絮飘飞就是春天将近,时光它匆匆而逝,过得太快啦;其次,柳树这种植物,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面一个重要的寓意就是“离别”,古人分别时常是折柳相赠。而这首诗,就是杜甫在送别一个朋友时所写的,写到柳树并且不喜欢柳树,是应有之义。

那么,前面那一句呢?不分桃花红似锦,应该怎么解释?有很多观点就认为,“不分”就是不满,并以此认为,杜甫现在和朋友就要分别了,桃花却还开得那么红艳艳的,真是无情!所以杜甫对桃花很不满。

错了!不对!

《唐诗鉴赏辞典》中有对杜甫这首诗的解读,是马茂元先生的解读,他说这里的“分”一作“忿”,不满、嫌恶的意思。那么我们来看,“分”解释为不满、嫌恶、讨厌,在它的前面还有“不”字,是一个否定用字。这就是双重否定。虽然双重否定不一定代表肯定,但至少已经不是否定之意。那么,最后两句诗,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意思便是,我不嫌恶桃花在这时候还开的火红似锦,我只讨厌那柳絮,飘啊飘的,还生的那么白晃晃、跟棉花似的!是怕我看不见咋的?现在是朋友要走了我心中忧愁啊,你还来这儿瞎捣乱!好残忍!好无情!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4)

二、杜甫是有多爱桃花?

杜甫对桃花的爱,是真爱,自始至终,从无二心。

李白种桃树,一棵!而且还吹嘘是从西王母处得来;杜甫种桃树呢,一片!是千方百计从各处购买而来;李白爱桃花,只爱桃花的美;杜甫爱桃花,花、果都爱。李白口口声声要像陶渊明那样隐居避世,实则一心惦记着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拜相封侯;杜甫也爱陶渊明,他则是真心仿学,从精神家园到身体力行都学。草堂、浣花溪,便是杜甫的桃花源。下面我们详细来看:

在杜甫涉及桃花的30多首诗中,明确写道种桃树的有5首。其中《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最为具体: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解题如下:萧八明府实,这是一个人,姓萧,名实,排行第八,明府是官职,指的是这位萧实的官职是刺史或者县令。桃栽,这个词现在我们已经很少用了,不过在闽南语口语中还保留着,叫“桃仔栽”,意思就是桃苗、桃秧。杜甫准备向这位萧明府要桃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数量是100棵。非常多。春前为送浣花村,并且,在开春之前,这100棵桃苗得及时送到浣花村来。为什么?因为栽种桃苗,正月为上,二月为下,这是《亲民要术》里记载的,是农时。要保证桃苗种下去能百分百成活。河阳县里虽无数,这句是用典。说的是西晋时期的潘岳在河阳当县令的时候,曾遍地种植桃树,这里就借以代指萧明府,说您那边现在有那么多的桃花,可是我这边呢?没有,还不够多。濯锦江边未满园,濯锦江就是蜀江,又叫锦江,代指杜甫当时居住的草堂周边。杜甫希望草堂周边能种满桃树,桃花开满园。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5)

其他栽种桃花的经历,还见《春日江村五首·其三》、《绝句漫兴九首·其二》和《题桃树》三首。“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杜甫说,竹子是青翠的,桃花是烂漫的。一绿,一红,画面感很强烈;“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这些桃树李树是杜甫亲手所栽种,我虽然是个老人、农夫,但人家桃花李花也是有主儿的。“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这两句出自《题桃树》。这时候诗是杜甫因为战乱,离开了成都几年后又回来的时候写的。这5棵桃树在这几年内没有了主人,没有人管理,不仅幸运的活下来了,还长高了,把院子里的小路都给挡住了。

清代的杨伦笺注这首诗的时候就说,桃树既然乱长,把路都给挡了,那肯定有很多人建议说,把桃树砍了吧!但是杜甫说,不行,不能砍呀!高秋总喂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因为,等秋天一到,它们就会结果,结了果就可以摘来吃;明年开春,它们还会开花。花开满树,一树烂漫。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爱!杜甫的爱是实在的,接地气的。桃树是自己亲手所栽,那就得爱它到底,不能中途就抛弃人家;更何况人家还会开花,还会结果。

咱们看,杜甫这一点就和李白不一样。李白的80首桃花诗,没有一首提到桃树果实的,那是因为李白他不用为吃饱穿暖发愁。而杜甫呢,他一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能有个落脚的地方,能有个吃的,他就心存感恩。“春夏各有实,我饥岂无涯”,杜甫多次强调桃树的果实能聊以解饥裹腹,功德无量。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6)

杜甫与李白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在对待桃花源、对待归隐的态度方面。在李白那里,他也想着能像陶渊明那样避世归隐;但是李白有前提,那得是寻访功名不得的时候。他要先去当大官,先封侯拜相再说。李白更多的只是在想,实际上做的不多;杜甫就不一样了。杜甫那是真心在想。从他一出道就开始想,就以陶渊明为偶像(当然,这并不是说杜甫无意于仕途,无意于为国出力)。此后,有一段时间,杜甫住在成都,各方面都安定下来后,他就真的身体力行,仿效起陶渊明来了。试举几首诗为证:

陶渊明归隐后,有诗《归园田居》,大家都很熟悉。他说他家周围,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大家还有印象吧。房前屋后栽种着各种植物,榆树、柳树、桃树、李树等等。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旁,也是这么做的。前面说了,杜甫一下子买了100棵桃苗回来,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要栽种在浣花溪边,春天花开满园,秋天就吃桃子。除了种桃种李种春风,杜甫至少还种过竹子、松树、桤树以及其他各类果树,这些都在杜诗中可以找到例证的(如《送韦郎归成都》、《寄题江外草堂》等等)。这种对家园的营造,除了有安身立命的朴素愿望之外,同时也是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向往和追求。大家看杜甫所栽种的那些植物,竹子也好,松树也罢,那都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人格化了的植物,是和人的品格、情操、理想紧密相关的。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7)

翻阅杜诗我们就会发现,杜甫对桃花源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从最早的时候,大概在天宝十一年,杜甫四十一岁。这是安史之乱的前三年,杜甫在长安,但是没有太大的作为。这时候他就想起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他说“故山多药物,胜慨忆桃源”(《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药物,就是中草药。杜甫说,每当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他的心中就感慨万端,就忍不住的想起桃花源来。此后,直到杜甫五十九岁去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因战乱的缘故,杜甫飘零似转蓬,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极为落魄和狼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之下,桃花源的念想就时刻萦绕在杜甫心中了。

可以举的例子很多。如在成都安顿下来之后写的诗,《春日江村五首·其一》: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贱生理,飘泊到如今。虽然是茅屋,条件有限,但也是一方家园,一处避难所,近似桃花源了。之后短暂离开成都,去了夔州,杜甫说“桃红客若至,定似昔人迷”(《卜居》),昔人也作“晋人”,意思都通。意思是说,等桃花开的时候,这里就是桃花源啦,即使有武陵打渔人那样的外来者,他们也会找不到来时的路。之后再回到成都草堂居住,就是前面所引的《题桃树》,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这5棵无人照管的桃树,说什么也不能砍掉,不仅仅因为桃树能开花结果的事情,而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8)

到了最后,在生命的晚期,杜甫流落到了湖南。这时候杜甫写了《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这首诗很长,说的是杜甫在湖南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么一个地方。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更可贵的是,这里的父母官,和《桃花源记》中那位派人去搜寻桃花源的太守,他不一样!这位太守治理下的这个地方,安安宁宁,平平静静的!杜甫就感慨,这是改编版的桃花源啊!这就是下面四句诗所写: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面对眼前这种景象,杜甫真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国家战乱而自己又年老体衰;喜的是寻寻觅觅了一辈子终于寻觅到了桃花源!诗说:

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不过很遗憾,杜甫这样的愿望最后也没有实现。实际上,他来湖南并不是为了寻找桃花源,而只是路过而已,他的目的地是经水路返乡。就在杜甫写这首诗之后的第二年(公元770年),他就去世于耒阳的某条小船上了。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表达的爱情(杜甫对桃花的爱)(9)

主要参考资料:

1、《杜甫全集校注》(全12册)(萧涤非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钱注杜诗 上下》([清]钱谦益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杜诗详注》([清]仇兆鳌详注,中华书局1979)

4、《杜诗镜铨 20卷》([清]杨伦笺注,中华书局1962)

5、《杜甫评传 上中下》(陈贻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191118-20191120

在协和道

古典文学与植物专题,感谢您的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