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县古固寨崔井传说(新乡故事牧野战鼓)

“咚嗒嗒,咚嗒,咚咚嗒......”阵阵鼓声,激越人心,荡气回肠,它自五百年前而来,独有的韵律和节奏都在诉说着绵长悠远的历史,它就是牧野战鼓(又称“中原大鼓”)的灵魂。

新乡县古固寨崔井传说(新乡故事牧野战鼓)(1)

11月17日,在2019年新乡县第八届文化旅游节暨“京华非遗大会”的闭幕式上,一支气势磅礴的鼓队敲出了豪迈的气势,原汁原味的鼓韵让游客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游客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支鼓队来自新乡县郎公庙镇曲水村,所有的演员都是普通农民。而他们演绎的牧野战鼓,已被列入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乡县古固寨崔井传说(新乡故事牧野战鼓)(2)


牧野战鼓的起源要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正德年间。据新乡县朗公庙镇曲水村的荆怀民介绍,根据曲水村的《荆氏家谱》记载,明代曲水当地会首荆仁、荆相首创了鼓谱,用于战场、祭祀、庙会、祈雨。该鼓谱将“忽雷炮”与“庆功谱”合二为一,曲牌包括“二回头”、“反别锤”、“小得胜”、“大得胜”等。近年来,曲水村的艺人们在牧野战鼓鼓谱的基础上加入了冲头、马腿、战场、凤凰三点头等传统锣鼓经的内容,创制了新的战鼓鼓谱。

牧野战鼓根据用途分为路鼓、战鼓、祭祀鼓三种。路鼓是在行军途中演奏,韵律优美,节奏缓而细腻。战鼓适用于战场,节奏爽快激昂,为现今演出表演的主要形式,演奏乐器有大鼓、铙、镲等。祭祀鼓是古代祭天地、拜宗庙时使用,节奏缓慢,庄严深沉。牧野战鼓有“太平盛世”、“五谷丰登”、“黄河奔腾”、“百花齐放”等10余项经典节目,是豫北地区独特的鼓、铙、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体现出中原农民热情奔放、粗狂豪爽的精神风貌。

新乡县古固寨崔井传说(新乡故事牧野战鼓)(3)

“现在我收藏的还有清朝中期牧野战鼓表演中用的虎头牌和龙旗。”曲水村牧野战鼓鼓队负责人荆怀民说。作为新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大鼓)代表性传承人,荆怀民对牧野战鼓还有着深深的感情。这个祖祖辈辈接棒传承下来的技艺,虽然因为历史原因曾经中断过,但在他和志同道合的曲水人的努力下,从2010年开始,村子的鼓队重装上阵,牧野战鼓又发出了雄浑有力的声音。

如今,经过曲水村一代代艺人的传承,牧野战鼓不断创新,使该村的战鼓表演团队崭露头角,多次走出家门,传播、传承弘扬传统牧野鼓舞文化,展现了中原农民的风貌,并将牧野战鼓打造成了一支中原知名文化品牌。在曲水村,能够擂打大鼓的村民多达500人,其中鼓队由65人组成,年龄最大的荆祖林已经80岁了。

拿起锄头是农民,拎起鼓槌是艺人,曲水村的牧野战鼓不仅传承了悠久的历史,还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虽然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不少人做起了红火的生意。但只要是鼓队有活动,他们马上会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和表演中。

2014 年,牧野战鼓荣获中国韩城(司马迁杯)全国大赛优秀表演奖、中国开封第32届菊花节展演活动优秀表演奖;2017年6月,荣获新乡市“牧野鼓魂”争霸赛冠军;2016-2017年,两次应邀参加(中国鹿邑)“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活动”开幕式;2015 -2018年,连续四次荣获“中国·淮阳中原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优秀表演奖;2018-2019年,应淮阳县文化馆邀请,为该县260个村庄的文艺骨干进行牧野战鼓培训;2019年9月,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中,牧野战鼓又一次精彩亮相。

来源:平原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