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你难过的时候会给你抱抱(多想给你个礼物叫)

新华社太原6月1日电(记者刘翔霄、王菲菲、魏飚)儿童节,一个让孩子们快乐的节日但就在今天,有多少孩子还在各个补习班之间“赶场”、有多少孩子还得埋首于试卷中刷题、有多少孩子还要挑灯夜战?作为儿童,让他们快乐,真的很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在你难过的时候会给你抱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孩子在你难过的时候会给你抱抱(多想给你个礼物叫)

孩子在你难过的时候会给你抱抱

新华社太原6月1日电(记者刘翔霄、王菲菲、魏飚)儿童节,一个让孩子们快乐的节日。但就在今天,有多少孩子还在各个补习班之间“赶场”、有多少孩子还得埋首于试卷中刷题、有多少孩子还要挑灯夜战?作为儿童,让他们快乐,真的很重要。

“赶场”的童年,几人能打破?

“根据区教育局通知,儿童节不满14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祝所有孩子们六一节快乐!”5月31日,家住太原市并州路的郭女士接到学校通知后,便火速为孩子安排了“充实”的“六一”:作文线上课、英语补习班、练琴……

郭女士的孩子读小学四年级。她告诉记者,入学以来,即使是在周三无作业日,班里也还是有作业的,平时更不用说。“比如语文作业,每天必做半小时阅读、背一首古诗、生字预习复习、完成练习册……”

在太原市某知名小学接送点,记者同样发现,家长们交流最多的话题还是过量的作业。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女儿经常哭诉在学校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很紧张,“妈妈,我累”是她听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担心,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心理都会“亮红灯”。

记者走访发现,繁重的课业是学龄孩子的最大烦恼,与此同时,“见缝插针式”“盲目随大流式”的课外培训,正成为学龄前孩子的标配。

呼和浩特市一位二胎爸爸告诉记者,长女幼年时活泼又聪明,夫妻俩从小给孩子报了英语、围棋、马头琴等五六种兴趣班,每到周末,他就开车四处奔忙,在接送女儿上课的路上停不下来。但是几年下来,早期培训反而影响到了女儿后期学习的专注度。“因为她早就会了,上课听讲就放松了。”

籍贯山西省吕梁市的一位爸爸说,孩子才上幼儿园小班,他就给报了英语、编程、平衡车、科学等四门线下课,语文、英语等两门线上课,每周六个课时,分别是在周六日以及幼儿园放学后的时间学。因为课程安排过多、过密,后来竟然导致孩子生了病。

这位父亲说,儿子两岁多时回过一次老家农村,玩得特别高兴,在地里摘西红柿、茄子,摘了满满一车水果蔬菜。在老家山里,他看到了孩子此前从未有过的那种快乐。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记者走访中也发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仍在一些校园屡有出现。

孩子的教育,为何让不少家长焦虑?

有关子女的教育,本是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美好事业,如今,却让不少家长感到焦虑。

记者发现,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机构,不乏存在用“句句扎心”的话语来制造恐慌,用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态贩卖焦虑。

“0-6岁是孩子学习母语的黄金期。之后提高语文成绩不明显,因为孩子语言敏感度已经不在了。”某在线教育App家长群里,一位自称顾问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家长们讲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太原市民张晓军说,他试听中发现,开课不久,顾问就在群里不断发其他家长购买课程的费用支付截图,不断提醒优惠即将取消,还不停强调“失去优惠倒不算什么,宝贝习惯断了就要重新来。”

“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一位曾经做拼音培训的营销员透露,很多营销员会用类似话术,逼家长埋单。

显然,某些教育培训机构挖下的陷阱,助长了家长的焦虑。

在升学率、学校口碑、教师奖金、职称晋级等等压力下,不少学校和老师默许让孩子多补习多上辅导班。太原某知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她所在班级的学生,周末和寒暑假几乎都会上各种培训班,尽管小学没有初高中那么大的升学压力,但是孩子成绩好坏影响着老师的排名、学校的口碑,有的还和老师的奖金挂钩。

过度“鸡娃”,作用大吗?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不少家长难以自抑。

山西省教科院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汪华英说,现在孩子大量刷题、补课,付出了很多,但这种付出是低效的。试想,孩子早上6点多就起床上学,晚上写作业到11点多,一个人怎么可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精力充沛呢?中高考正在改革,题目也越来越灵活,考察综合素质,靠夜以继日刷题并不是好办法。

“长期用‘打鸡血’的方式逼孩子学习,不仅是对他们身心的伤害,更是对创新能力的扼杀。”汪华英说,长此下去,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固然重要,但对孩子的评价,应当着眼长远,不能完全受分数、成绩这种量化指标的支配。对儿童而言,应少讲成功,多讲成长。成功观念的背后,是相互攀比、急功近利。成长则是站在儿童立场,希望儿童身心健康。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梁晓燕说,在儿童成长阶段,家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能。家庭教育不是替代、延伸学校教育,而是做家庭必须做也能够做好的事情,如亲情教育,多培养孩子日常生存与交往的技能,让他们长大后成为健全的社会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