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

丨千年漂流,万流归宗丨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

▲ 土楼舞龙闹元宵。摄影/张炜

-风物君语-

吃过盐焗鸡,

看过大土楼,

读过文天祥,

听过张国荣。

每一个人,

都曾和客家人擦肩而过。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

出走的客家人

“你们客家人高考的时候会加分吗?”

“不会,因为我们是汉族人。”

对客家群体,很多人充满着好奇。这样的互动,要是放在明清之际,火药味会更能浓一些——当时,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地的客家人,因为地少人多,开始向福建东部迁徙。正好遇上因为倭寇侵扰而向西移居的福建人。狭路相逢,械斗不断。在客家人和福建人的冲突中,集防御和居住为一体的特殊建筑“土楼”就被发明出来。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3)

▲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的土楼群。摄影/张炜

土楼的出现,只是客家人千年迁徙的一个逗点。从东汉开始,这波祖居河南洛阳的中原人,就因为躲避战乱而不断迁徙,前后共五次: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4)

▲ 千年漂泊。绘图/Q年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要在战乱中寻求一份安宁,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又相对安全的中国南部山区,就成为了这群迁徙者落户的首选。正是这样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为客家人从衣食住行的形式到精神内核的养成,都埋下了一颗“山野”的种子。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5)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6)

▲ 依山傍水土楼群。图中土楼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上图摄影/高梦华、下图/图虫·创意

如果非要给客家人下一个定义,那就是:祖籍中原,由于战乱而陆续迁入赣闽粤交界地带等地,因居住在山区而与外界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影响或同化原住民,所形成的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7)

古中原人如何生活?

参见客家人这枚“活化石”

现在基因检测很流行,花几百块钱,取一份唾液,就能测出血统、体质和祖先信息。但这份检测,对客家人来说就可以免了。每个客家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和族谱,里头明明白白地写着祖先的信息和迁移的历程。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8)

▲ 河南洛阳,客家人的迁出地。图为日光照拂下的洛阳团城阁。图/视觉中国

好比小编我家的熊氏族谱,记载着“熊氏产生于楚,周平王迁居洛邑(今洛阳),以芈为姓,后楚国兴起,芈姓易熊……迁福建省上杭县落居。皆因黄巢起义,我始祖婆谢氏七娘和严氏九娘由闽迁粤来到连平县田源乡。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9)

▲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熊氏族谱。图/袁千禧

从中原来,客家人用修族谱,盖祠堂的方式,遵从着祖先的宗法理念。不仅如此,你若跟客家人一同生活上一段时间,就能从我们的日常中体会到“中原遗风”了——

客家话丨阿姊阿妹,阿公阿婆

北朝民歌中的《木兰辞》里写: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客家人管姐姐就叫阿姊,管祖父叫阿公,管祖母叫阿婆。以上的称呼都能在古文中找到对应。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0)

▲ 演员正在表演广东汉剧《花田八错》。广东汉剧是客家戏剧的剧种之一 。图/图虫·创意

从食朝(吃早饭),到食昼(吃午饭);从行路(走路)到飙(猛跑);从鸡颈到鸡翼再到鸡髀(bǐ,腿)。这些日常客家人使用的方言中,无不透露着古文的气质。

客家拜丨大姓小姓皆有祠

汉族人讲究的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就是一种源于儒家的祖先信仰,它依然在客家群体中践行。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地区大姓小姓皆有祠。逢年过节,乔迁添丁,粮食丰收,大小事都可以到祠堂祭告。如果赶上大型的祭祀活动,即使身在四川或者海外的族人也会派代表,不远万里地回乡参与。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1)

▲ 深圳龙岗区四方埔的客家族人在围屋前摆祭祖酒宴。图/图虫·创意

客家人相信,祖先虽逝,但他们的灵魂仍在,庇佑和影响子子孙孙的一生。祖先崇拜是一种对先人的缅怀,感恩他们当年在战乱中的长途跋涉,开荒僻壤,给后世一个安稳的家园。

客家屋丨讲风水,重主次

古中原汉族的府邸讲风水,屋院的设置遵照森严的等级制度。南方土地并非一马平川,但客家人依然根据谷岭的地势,设计了带有“中原大家风范”的民居。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2)

▲ 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土楼。图/尹建

五凤楼、围龙屋、土楼和方楼都是客家人的得意之作。不像现代人,亲戚之间即使在同一座城市也不会住在一个小区。曾经的客家人,一大族人同住在一幢大屋里。要庇护一大族人,风水和秩序就不得不讲——

看客家人的围龙屋,屋前必有一湾半圆形的池水,象征“得水为上,财源茂盛”,与后面部分半环状的合台,一阴一阳,象征天地和谐。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3)

▲ 梅州市大埔县的围龙屋——泰安楼。图/视觉中国

围龙屋又以祖宅为中轴线,屋里头厅堂的布局、卧室的配置和边门的开设等都是严格的对称。厅堂正中给长辈住,家族里的男成员围绕着住在厅堂周边,女成员住横屋和围龙间。等级森严,主次有序。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4)

读书唔叻捡狗屎,简称:

耕读传家

侯孝贤、彭于晏、陈小春、罗大佑、田馥甄、王心凌、彭佳慧、刘惜君等,要是不说,你肯定不知道他们是客家人。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5)

▲ 彭于晏,祖籍广东梅县。图/ 《翻滚吧!阿信》

同样在广东,广府人怀抱桑基鱼塘,懂吃会做;潮汕人坐拥绵延海岸线,经商了得;反观作风低调的客家人,族群特征不明显,没有在你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耕读传家、重视仕途,才是客家人的正统“标签”。有人做了个有趣的统计——广东省,自从千年帝制被推翻,不管是民国时期还是解放之后,主政广东的基本上不是人口占多数的广府人,而是客家人。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6)

▲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的大朗书院。摄影/碧草人

“八山一水一分田”,客家人的居住环境限制了商品的往来和生意头脑的养成。要想走出大山,出人头地,就必须借科举之策,奋发读书。东晋末年,从河南义阳移居到广东梅州的程旼,首开崇文重教之风。往后,“荆榛未辟,瘴雾迷人”的岭南虽然是贬谪流放之地,但来此的韩愈、王者辅、刘元城等人,把官场的失意寄托在客家地区的教育上,奋力办学。

一时间,客家地区书院涌现。乡绅在祠堂授课,土楼围屋里也建起学堂,开化民智。客家百姓就算卖田卖屋,都要供孩子上学。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7)

▲ 福建省南平市一祠堂内的木刻。图/ 视觉中国

这种在困苦环境中创造教育条件的“硬颈精神”,培养出无数客家人,在中华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抓捕之后宁死不屈,忽必烈亲自劝降也不为所动。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以身殉国。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8)

▲ 舞火龙是客家人闹元宵的习俗之一,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摄影/黄欣仪

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架起过中国第一条自建的电报线;华侨资本家张弼士,实业救国,创办有张裕葡萄酒公司,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奠定基础。中国十大元帅中,朱德和叶剑英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19)

▲ 叶帅故居中的神位。该地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图/视觉中国

成为知名人士的客家人不胜枚举,上面的几位是星辰大海里璀璨的几颗。在前人“硬颈精神”的指引下,客家人对教育和仕途的重视依然在后代中延续。我逐渐开始理解,大多数客家父母期盼孩子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的热切愿望,一直都有历史渊源。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0)

会创造历史,也要会生活

山高水冷、低湿雾重,是大多数客家地区的真实写照。不像广府人的吃食那么讲究和精致,客家人吃饭讲究随手可得,便于贮藏。最近烤竹鼠的华农兄弟,就是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人。吃鼠的习惯,山区客家人一直都有,好像没有什么比它更唾手可得的山野肉食了。除此之外,客家人还爱吃什么?

越咸越香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1)

▲ 猪脚肉丸粉,是客家人常吃的早餐。摄影/耳东尘

迁徙的记忆刻进了客家人的基因里,也融进了客家人的菜色中。客家人不吃凉菜,顶多在饭前吃几颗炒制的花生或爽脆的酸萝卜。无论是肉食或是蔬菜,都要“赶烧”(趁热),大概是先人已饱受过风餐露宿之苦,把对热食的向往传给了后代。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2)

▲ 客家小孩和梅干菜。摄影/耳东尘

不像沿海人吃鲜,客家人的饮食中总有那么些“陈”。你看梅干菜,就是广东惠州的一绝。客家人待芥菜丰收时,会把它洗净腌上盐。脱水后的芥菜蔬香凝聚,搭上肥厚的五花肉做一道梅菜扣肉,梅干菜吸饱了荤香的肉汁,想想都馋。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3)

▲ 咸香的客家名菜梅菜扣肉。图/图虫·创意

再如盐焗鸡,是客家人把自家养殖的家禽,在宰杀洗净后,包入沙纸,整只请入滚烫的粗盐中。焗熟的鸡直接用手撕成片状,味道咸鲜浓香。在湿热的环境下,用重盐处理过的食材除了不容易坏,还能满足体力劳动者日常流失的矿物质,难怪客家人也嗜咸,吃菜越咸越香了。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4)

▲ 客家名菜盐焗鸡。图/图虫·创意

酿豆腐,客家人的共识

毕竟是中原旧人,客家人怎能不留恋故土的吃食?汉人逢年过节包饺子,但南方山区不产小麦,所以客家人稍加变通,把素馅、肉馅塞进了豆腐里,做成酿豆腐。“酿”这个词,在客家方言中说的就是填塞的动作。通过煎焖或煲煮的,让食材之间的味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解吃货思念饺子之苦。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5)

▲ 酿豆腐,大有包饺子的阵势。摄影/耳东尘

除了把豆腐作为酿皮,客家人因地制宜,看见什么酿什么。江边的客家人酿鱼、酿田螺,山里的客家人酿蔬菜、酿果皮,无所不酿。从小吃酿菜的客家人,长大后外出打拼,如果能在他乡能吃到一口酿豆腐,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亲切。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6)

▲ 酿苦瓜,隔餐或隔夜的更好吃。摄影/耳东尘

怎么样,都养生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7)

▲ 早餐档的发粄。红色的取材自红曲,黄色的取材自黄糖。图/zanskar

跟潮汕的粿类似,客家人的“粄(bǎn)”,也是用稻米、糯米制作的点心。

清明前后正是农历三月,客家人会做一种跟“青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艾粄。春末瘴疠盛行,客家人在扫墓之际会顺手在田埂边采摘祛湿热、除百毒的艾草,拿回家切碎,与洗好的米浆一起混合成面糊,蒸熟成粄,供族人其乐融融地品尝。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8)

▲ 用模具塑过形的艾粄。图/Google

吃得好,更要喝得好。从前,每一户的客家女人都会酿酒,这种顺口又容易醉人的黄酒,顺理成章地被叫做娘酒。客家人在得知家中有女子怀孕后,就会开始准备娘酒。用蒸熟的糯米混上酒曲,在密封的大缸中发酵一周以上就可以了。

客家人南迁在哪里(八千万客家人如今在哪里)(29)

▲ 火炙中的客家娘酒。图/网络

待到孕妇产后,家人还会往酿好的酒里添加姜片、党参和黑豆,在点着的稻草中炙上三天三夜。用这样的酒“炒鸡”给孕妇服下,能有祛寒湿和催乳的效用。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客家人始终在向天、向地、向自然虔诚求索;不管是方言也好,饮食也罢,终归有一条线,把每一个客家人牵连起来。愿我在人海中和你相遇,能会心地说一声:哦!原来你也系客家人。

-END-

文丨百万

图编丨Geethan

设计 | Q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