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莫愁陆无双关系(水浒传之中最让人糊涂最莫名其妙的角色)

每次梁山的领导班子发生变动,无论人员如何变化,有一个人总是稳居其中,那就是“入云龙”公孙胜。每当大家在山寨排名前列看到公孙道长的大名时,会感到十分正常,但又有那么一点不正常。没错,若以公孙胜的资历、本领,又有魔法加成的综合实力,在领导层占有一席之地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问题是,拥有出众实力的公孙胜几乎没有表现,连出境都少得离奇。明明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却寸功难立。其实从一出场,公孙胜的人设就显得模糊尴尬。他一个出家人,为什么要蹚俗世的浑水,而且要碰生辰纲这样的火药桶?

对此有的读者可能会说:“为了杀富济贫。”可是一上来他自己就对晁盖挑明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这10万贯是拿来做见面礼结交晁保正的,与之分肥,与旁人没有半毛关系。因为担心晁盖不取公孙胜还做起思想动员来:“此一套富贵,不可错过。古人有云,当取不取,过后莫悔”。您听明白了吧?这根本不是一桩义举,而是是一套富贵(横财),不取白不取,所以不可错过。而且一旦当取不取,肯定后悔。

李莫愁陆无双关系(水浒传之中最让人糊涂最莫名其妙的角色)(1)

公孙胜千里迢迢送“富贵”

这哪里像个出家人讲的话,哪里又是要杀富济贫?丝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晁盖等人劫了10万贯生辰纲,不过供参与者自己分享,未曾见拿出半文钱来接济他人。

对此坐地分赃的做法公孙道长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和其他人一样,在晁盖和家后院后院的葡萄树下喝大酒。既然确实是为了钱,那么公孙胜明明具有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的本领,为什么非要找晁盖联手呢?而且事情暴露之后,在面对官兵追捕之时,公孙胜竟忘记了自己的一身法术,只知道闷着头夺路而逃。难道此时他的仙术尚未修炼成熟?所以后来要离别梁山,回师傅罗真人处继续修炼。等上了梁山,吴用挑唆林冲,火并王伦。晁盖一伙方得以安身。排定座位时,公孙胜在林冲的坚持之下坐了第三位,排序还在林冲之前,也未见道长推辞,当真毫不客气。

心安理得忝居上位,再次让人觉得公孙胜不像个出家人,世俗得很。其后一直到第41回。宋江上梁山,酒宴之上,公孙胜忽然提出要回家乡探视母亲,这个请求提得比较突兀。书中的解释是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所以提出要回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宋江下山去接父亲时,公孙胜就理应受到触动,为何非要亲眼见到人家有个父亲,方能忽然想起自己也有个母亲来?难道是师傅罗真人通过心灵感应对他作出了召唤?公孙胜这还不是主动要求离开梁山,严格地说它只是请了一个探亲假。

这本身不稀奇,探亲假宋江刚刚就请过,马上李逵还会接着也请。但公孙胜独一无二的是,别人不管接没接到亲人都回来销假了,而他下了山就再也不回来了。因公因私各种原因下山的人多得很,但是因个人主观因素不回来的就公孙胜一个。这很难说。是不是公孙胜特意瞅准了这个请假的机会,即宋江刚刚请了假,把父亲接上山来。山寨准许他迎父就不许我探母?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公孙胜就是早已暗自决定要离开梁山了。公孙胜这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分赃不均,这根本讲不通,留在山上才会继续有金银收入。

而且他下山时连晁盖送给他的盘缠都不愿意接受。那么是对刚来的宋江有意见?可宋江是他们打劫生辰纲小团伙幸免落网的恩人啊。对此很多读者的意见又回到最初,即公孙胜是为了杀富济贫,此时他看出宋江并非同道中人,于是决定退隐修行,这个更是完全不能成立。什么杀富济贫?宋江上山之前,公孙胜在山寨一直位居前三,又有法术傍身,却从来没有任何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作为,连口号都没喊过一句。怎么宋江一来就要辞职去追寻理想了,何况公孙胜不是辞职,只是请假而已,而且他也没有去追寻什么济世为怀的所谓理想,只不过回乡守着母亲,接着练丹养气去了。

如果一定要为公孙胜如此矛盾重重,捉摸不透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话,那就是公孙胜其实并不想离开梁山,确实是他的师傅罗真人通过法术命他回来,他是不得已而为之。正是因为如此,公孙胜才会找了一个省事母亲的借口,没有辞职,或者趁夜间使什么法术悄无声息地遁走。否则的话,难道他是因为世界太大了,我想去看看?他这是为日后重新回来留条后路,至少不能让自己老三的位子让人给顶了。您不要忘了,公孙胜在回家途中遇到锦豹子杨林,当即介绍他上梁山入伙,足见他的内心还是向往梁山的。

这一点从戴宗来请公孙胜重新出山时他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公孙胜道:“贫道一者母亲年老,无人侍奉。二者本师罗真人留在座前”。戴宗哪肯干休苦苦相劝。公孙胜又说,干碍老母无人赡养,本师罗真人如何肯放?其实去不得了。

公孙胜回绝的理由很明确也很简单,无非有二:一是侍奉老母;二是师傅不许。就是没说自己不愿意。而初次央告师傅没有得到准许,一行三人下山,公孙胜主动对戴宗说,权且宿一宿。明日再去恳告本师,若肯时便去。

果然还是想去,所虑不过师傅不允许而已。

故而当罗真人同意后,石公孙胜再没有过半句推辞,即刻便将干碍无人赡养的老母忘得一干二净,当即道士下山。这一去公孙胜一直待到梁山平定淮西功成而返。公孙胜在梁山名义上是掌军机密军师,但他不善掌兵持印,临阵厮杀,它的功能其实不应该是军师,而是法师。公孙胜在水浒传中出手数次,都是施展法术,只有一次例外,就是在晁盖庄门外,将十来个庄客打倒在地。这说明道长还是懂拳脚的。不过在这之后,公孙胜便不再显露外家身手,一心烧符念咒,行云布雨,比如大战高唐州,以五雷天罡法击败高廉,攻打芒砀山,施展法术,擒住混世魔王樊瑞,并收其为徒。

后来梁山108好汉大聚义,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掘出排定天罡地煞座次的石碣。高俅二次进犯梁山,公孙胜做法唤风,助水军火烧官军船队。招安之后,征讨辽国,在幽州青石峪破除辽军贺重宝的妖法。后以五雷天罡正法助宋江大破辽国元帅兀颜光步下的太乙混天象阵。

。不过此阵其实厉害非常,破阵主要依靠的是九天玄女临阵梦授宋江的破阵之法,方才扭转颓势,公孙胜仅起了辅助作用。征讨田虎中公孙胜五龙山斗法乔道清,将其收服为弟子,与卢俊义攻打汾阳,放神火迫马林的金砖法失效。征讨王庆时公孙胜在南方大战金剑先生李助。将李助之剑击落并将其生擒,无一败绩。这就是公孙道长的斗法战绩。漂亮得很。不过不知道啊如果继续之后参加对方腊的战斗,会不会被打破金身?也许罗真人正是早已预料到徒弟此去吉凶未卜,才会留下“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的八字箴言,罗真人为什么不让最得意的弟子功德圆满?

我们姑且就认定是罗真人怕公孙胜失手,怕奸臣加害,怕他不回来修行,好像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既然放公孙胜下山,,为何非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感觉故弄玄虚的成分更大。公孙胜的这位师傅罗真人,说到底也是个世俗之心很重的人。出了家,还把俗性保留,这就是佐证。您听过唐僧什么时候自称陈三藏了吗?戴宗和李逵随公孙胜上山去见罗真人,一路之上就先见识了真人的排场,先有朱红匾额,后见碧窗深洞,炼丹石室。

获准参见真人之前,三人还要在着衣亭内整顿衣服,看来衣冠不整还不得入内。个人形象搞好之后,三人须得先从廊下来到大殿之后的松鹤轩等候童子通报得到了真人的法旨,三人方才得以进入,亲瞻罗真人的端容。罗真人头上,星冠攒玉叶身上鹤氅缕金霞。生的长髯广颊。端坐云床之上,气派果然非同凡响。洞府深幽,服冠华美,外有青松翠柏,青衣碾药,

,内有丹灶暖房童子服侍,哪里像个清修之人,这谱这范儿比教出孙悟空的菩提祖师还要大了许多。

公孙胜三人央告下山,罗镇人起初严词拒绝,不容分辩,但在将李逵尽情耍弄,戴宗一连磕了五天响头之后,罗真人才改口放行:“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你既然知道公孙胜是上天注定要应108星宿共行大事的。干嘛一上来还非得扯什么此非出家人闲管之事的犊子。要我说,纯粹就是为了找借口,修理李逵,卖弄手段,扬自己的威名。怪不得公孙先生也不像个修行之人,师傅就不讲清修。

公孙胜的原型今已不可考,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宋江36人作乱确有实事。最早的一份36好汉名单,公认为宋龚开的《三十六赞》但这份名单中并没有公孙胜,却有刘唐张横、扬雄、三阮等二三流人物。到《大宋宣和遗事》,才开始出现公孙胜的名字,但并非什么头领,仅一备员而已。尚且不知是否为元人辑补而添入。而且关键是记载之中,公孙胜根本不是道士!

明嘉靖朝的名剧《宝剑记》(李开先作)之中,公孙胜乃是参军,还是林冲的好友,书中记录劫生辰纲之人中并没有他,且也非杨志等十二制使(12个押运生辰纲之人),也不是宋江带上山(雷横朱仝等九人),足见作为少之又少。但书中讲,宋江上山时,山寨内原有24人,那么除去晁盖、杨志(此时已上梁山)两拨共计20人之外,尚余四人,有可能公孙胜恰在这四人之中。从这也可以看出公孙胜在山寨中的地位很低,充数而已。所以,在《水浒传》之外的文献之中,樵人亦并没有找到公孙胜是个道士及会法术的有关内容。

并且连他的出处、生平事迹均极少涉及。而在元代杂剧中,有关梁山的《燕青博鱼》,《黄花峪》,《争报恩》,《黑旋风双献功》等曲目也非常多,却均不曾见到我们公孙道长的风采。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素材来源十分复杂,出现了许多情节上的冲突和角色塑造上的矛盾。公孙胜的人设混乱就是个例子。以道士的出家人身份,千里迢迢上门挑唆保长结伙打劫高官财务。

案发之后,投奔山贼。又黑吃黑占了别人的山头,坐上了排行老三的交椅。这个亮相,本领高强,心狠手辣,出家人偏偏不做出家人的事儿。如果按这个轨迹发展下去,他就是个男版李莫愁。

但之后施耐庵笔锋一转,又将公孙道长陡然转回到修真悟道的模式上去,却全无预兆。公孙胜因为见到别人亲人团聚,突然间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重新看破红尘,重新回归家庭,重新皈依信仰去了。读者刚刚适应了没有公孙胜的梁山,但施耐庵却可能忘不了一清法师于是借高廉又将公孙胜引回来,并顺便让罗真人显摆了一通手段,好好装了一回逼。

接下来,公孙胜打着上应星宿的名义,为梁山建功立业,直至随山寨招安,成为了官方法师,奉旨打怪升级。然而当梁山即将遭遇最强的对手方腊之前,公孙胜又闪人了?!不是说好了上应星宿108弟兄共行天箴的吗?可事情明明没完啊?在大结局来临之前,大法师毅然决然地表示,我师傅说了,到此为止,不许我再掺和了。于是公孙胜成为了唯一一个主动退出征讨方腊任务的梁山好汉。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个两次主动脱队的梁山弟兄。

那你当初结什么拜发什么誓啊?

公孙胜上应的星宿是“天闲星”是指他闲云野鹤,还是因闲下山,来做闲事?可能两者皆有。其实公孙胜这个矛盾重重,定位模糊的角色,正是由他的绰号极好的进行了诠释——入云龙,云遮雾隐,首尾难现,东忽一鳞,西忽一爪,不辨其身,难识真容。

李莫愁陆无双关系(水浒传之中最让人糊涂最莫名其妙的角色)(2)

哎,大法师啊,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