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来告诉你们的英文(让他们来告诉你)

上周,我们招募了10名萌丝儿组成观剧评审团,观看3月24日中间剧场话剧《呼吸》的首演。

让我来告诉你们的英文(让他们来告诉你)(1)

现在,萌团儿给出了他们新鲜出炉的观剧意见,剧中简洁独到的布景令大家印象深刻,男女主角面临的焦虑似乎也让不少人颇有同感。《呼吸》是一部怎样的剧?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01

把最后一口氧给你

王小悦

让-雅客·卢梭百年前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从初生那一刻起,我们都被各种莫名的契约深深捆绑。

比如婚姻。

昨日北京阴雨,气温骤降的深夜,满载着身心疲倦,我坐在地铁上思考。没有头绪,只单单沉浸于大片的独白,呼吸凉凉。

由衷地被两位主演折服,让我这个非资深话剧迷,险些沉沦于剧中人生。尖酸的发问,刻薄的唇齿,冷淡的追光,无底的探讨,炽热的信赖,毁灭的时光,以及,站在终点等你的爱人,和被你抛弃了的自己。

我们拼命抬头,推离人群,像搁浅的鲸,当再没了相濡以沫的慰藉,窒息与干涸,必如梦魇般如影随形,终了切齿,咒骂千言:“去他妈的,这个世界完蛋了!”

其实,心死的不止你。

孔雁的美,东方中略带狂野,西方里隐着神秘,像埃及艳后时代走来的人,有说不尽的秘密。头发随性束起,她是一个角色,肆意乱着,是一个人物,高高扎起,又变了一种设定。

反正,没人认得出她造就了几段人生。留下的,独有瘦削骨感的孔雁,只是一个简单一眼忘不了的女人。

你焦虑吗?为了一些没发生或压根就不存在的事儿?

不必回答,都是假的。没人能真正诚实的直面内心,所以何苦执念于是否有个懂你的人,匆匆一生,不过也是无人问津。

我相信,他是爱她的。

当硕大的平衡木,逆着轮回,一圈又一圈,当他死也猜不透她的想法,他还是用男人的本能爱着她。而这个高知又孤傲的女人,放下仅剩的尊严,学会宽容。

好人不负天地,他们如愿为人父母,这个星球也从不会降罪于有心有良知的生命。

“离开你我没办法思考”,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情话。

平衡木停了,背对台下观众,他掩面泣不成声,打在灰墙上的影子,一大一小,着实无力。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可以交流,但质问与批驳,更甚骂的体无完肤。这份契约,也该撕票了。

纵使这世间瘴气污烟,山河疮痍满目,纵使我鳞伤遍体,心百孔千疮,可我他妈的还是爱你,卸掉我的双臂,剜出我的眼珠,我也要爱你。

爱一个人,生要同呼吸,死也要把最后一口氧气留在肺里,留给你。

02

挣扎着,却难以摆脱

女子无才便是~得了您内

《呼吸》犹如她的名字一样,婚姻也好像是这种感觉,艰难而又停不下来,每个人在这样的关系中挣扎着,但又不舍摆脱。剧情再简单不过,而剧意却千言万语道不完。一部看似客观冰冷,却着实很暖心的一部剧,一段给婚姻寻求定义,却发现爱无法定义的旅程。

舞台的设计和创意很用心,一个像船又像床,平衡木似的可摇动木板撑起了整场演出,象征着平衡制约的跷跷板,简单而深刻,随着二人的关系变化,木板两头时高时低,时而摇动时而静止,就像婚姻中的两个人,要用多久的磨合和调整,方能换来片刻的风平浪静啊?但还未停歇够,摇摆的轮回又会不自觉,无休止地上演。这就是真是的婚姻呀!

剧中两个人在“船”上面谈心,依偎,缠绵,再到争吵,晃动,扭打,直到疲惫,沉默,静止,无论谁处上峰,谁在哪头,起码还在在木板之上,关系之中,在制约之内。可一旦下去,万事都变了。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貌似也是科学上定义的好人,他们渴望用数据,用经验,用论点去证实进而达到这种关系的终极平衡,但很遗憾,他们下了“船”才发现,极限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点而已,其实只有人和灵魂的参与,才赋予了它幸福的意义。

白色管灯的运用很棒,随着剧情的推进,它们缓缓移动动,灯光把男女主角在幕布上投射出不同角度的影像,其实这也是他们内心原则与认知,在婚姻关系中折射出的映射与意象。舞台上每一个短暂的角度和投影,都记录了二人的心路历程,或亲密,或疏离,每一个场景都不可替代的留在了他们的人生中,写在他们的婚姻里。

对一幕印象很深刻,男主分手后求合时,木板快速转动,每每与他接近,他便一跃而过,直到筋疲力尽,好像在表达婚姻的小船,多次向他发出邀请,他一次次的与之擦身而过,辛苦的跳跃,挣扎,只为等待那个和自己同船渡,共枕眠之人的一个点头,一句应许。其实是这样的,只有两个人的配搭才能建立真正的婚姻,一个人的努力再艰难也是徒劳。

一个很走心的剧,值得推荐。

03

极简布景下,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焦虑和争吵

来路坎坷,在冰冷的雨天坐反了公交,一路拥堵、拥挤地蹒跚到了中间剧场。之前因为路途遥远,放弃了很多场中间剧场的好剧,这次一方面是喜欢很久的演员孔雁离开孟京辉工作室后第一次小剧场演出,一方面是有幸被剧萌抽中免费看剧,才千里迢迢赶到这里。

非常幸运,非常激动,遇到了一部几乎全方面满意的作品。导演把剧本的时间轴处理得很优秀,节奏合理,急缓得当。全剧没有隐喻,在极简的道具和布景下,把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婚姻、爱情、生育的思考、焦虑和争吵,通过大量的台词和形体表演表现得准确、有趣。演员功底扎实,剧中两个主人公絮叨的性格带来了大量口语化、碎片化、高速的台词,而整个演出中只听到男演员有一处小错误。

当然必须重点提一下我很喜欢的孔雁。孔小姐依然还是在蜂巢时那种高贵、冷静的形象,但比孟京辉的剧多了更多人情味,多了点眼睛可以捕捉到的贴近真实。祝福孔小姐单飞之后邀约多多。剧场也很贴心,设置了送回地铁站的大巴。真的是一次极佳的观剧体验。

04

贴近生活的故事,

折射着每个人的一生

崔子橙

故事很贴近人们的生活。一对情侣在年轻时焦虑的谈论着“孩子”的话题,地球上的资源在枯竭,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等这些无厘头的担忧,但更有一个孩子会不会耽误自己的事业,自己能否养育好一个孩子,孩子的到来会给生活到来的困扰的现实的担忧。两个人围绕孩子从开始,到分离,到复合,再到相守,也许这一切仿佛在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故事通过一个跷跷板的转动展现时间的流逝,地点也在两个人近歇斯底里的对话中不断的变换,让人应接不暇却也感受其中。舞台整体的效果很棒,灯光的变化照射出的影子也很好的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两个演员也给人深刻的印象,雄厚的台词功底让人由衷的感叹,真的很厉害,也很辛苦!

05

“一切的烦恼源于想的太多”

后简

从来婚姻为契,孩子的存在更是情爱一生的见证与维系,但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好人夫妻来说,逻辑与理性的思维显然让他们对此有相较常人更多的不安与焦虑。这种焦虑伴随着渴望与尝试与欢愉,也伴随着挣扎和失控和质疑,这些复杂又矛盾的情绪糅杂在快速切换的时空场景里,通过大量琐碎絮叨甚至歇斯底里的争论一一倾泻。

中间有短暂的节奏变缓,船体转了一圈又一圈,让人心疼也让人唏嘘不已。

杨绛先生说过:“一切的烦恼源于想的太多”,流产、分手又复合,痛苦、失望又重新执手相伴,大起大落之后,大概所有的想法反而变得纯粹了,灯光浅浅地打下来,孩子出生,孩子长大,相继老去,相继离开,这一生在最后的几分钟被娓娓道来。其实哪有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顾虑呢,不过从心而已。

演员台词功底极好,场景布置别具匠心,灯光也美,还是很值得观看的。

06

很深的代入感与

感同身受的细节

二宇

舞台布置简洁干练,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一个象征着平衡和时间的船,随着时间流逝缓缓旋转,随着角色内心的焦虑挣扎左右晃动,再有就是船上的两盏灯,亦是随着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波动慢慢变换形状,平行让人感觉和谐,交汇代表冲突,向一方倾斜表示退让。极简的舞台布置,但很好的渲染了故事气氛,简洁却不简单,多不如少。

整部剧讨论的围绕着婚姻、家庭、生育所带给人们的焦虑,这种焦虑基本上困扰着所有都市人,所以在看话剧的时候能够有很深的代入感。编剧细腻,关注到了生活中很多细小的点滴,也正是这些细节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也给了演员表达出细腻情绪的机会。

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失去孩子之后女主在家中整日枯坐,不说一言的情节,平衡船缓缓的转动,女主静静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就把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哀伤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像天地之间就只剩下她一个人的,那种绝望和深深的孤独,让坐在台下的我深受触动。

看完这部话剧给我的启示就是,生活本身其实是一个难以看透的谜题,纷纷扰扰,熙熙攘攘,很多事情我们思考一生也不会求得答案,边走边看,慢慢思考,慢慢前进,从容淡然。

07

生活给的一记耳光,

很疼,但很爽

Sissi去哪

婚姻大抵就是一种制衡,跷跷板的这头是你那头是我,两性关系说到底就是一种类似跷跷板的制衡关系。“生个孩子要排放一万吨二氧化碳”生还是不生?是不是需要完成学业受过良好教育才能做父母?男人真见鬼,他们到底怎么能体会女人生孩子时阴道的撕裂感?一种高级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式的危机感扑面而来。

全场只有两个演员,这对演员的功力是一种考验,口语化碎片化的台词非常生活,没有场景切换,最多只有女主散头发换个发型,一开始难以跟上语速和切换速度,不过也渐渐明白生活就是这样啊!它不会让你感知时间的流逝,忙忙碌碌穷尽一生也就是一辈子。两位演员把焦虑感诠释的非常到位,一口换气都没有的灌口式争吵没有任何失误反而很生活化。只是也许因为台词过多过于碎叨,我坐在后排有时会听不清跟不上。灯管的运用和两人最后围绕跷跷板的周旋非常精彩!

结尾一句一个场景切换,更体现两位演员的默契,你老了,他去了,你依然爱他……

这,不就是婚姻么?给沉浸在韩剧霸道总裁情节的妹子们一记响亮耳光。很疼,但很爽!

让我来告诉你们的英文(让他们来告诉你)(2)

图/Sissi去哪

08

忧伤又有趣,

既绝望又富有救赎意义

一艘象征着婚姻的大船,海航于时空中。随着并不激烈的争论,我们进入一个真实而又偏激的婚姻契约故事。

讲真,女主的喋喋不休让我很难受。作为女博士,她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衡量养一个孩子需要释放多少吨二氧化碳,有足够的思想去辩驳该如何拯救星球,有充足的论据去论证只有受过高等教育且拥有稳定工作才能抚养好孩子,却无作为一个母亲最起码的勇气。

无法接受有孩子后的手足无措,无法想象围绕着孩子完全失去自由的生活。是她,也是我。

台词的零碎性和快速性,没有场景切换的切换。信息量巨大,时空跳跃。一如残酷的现实:未佩妥剑,出门已是江湖。

道具虽简单,处处皆见用心。流产后那一段,灯光剪影打得美极了。象征着婚姻的船上,你高我低、晃晃悠悠、磕磕绊绊,最终要义却是平衡二字。

如此忧伤又有趣,既绝望又富有救赎意义的话剧怎么可以错过。

或许,我们不该过多忧虑将来,活在当下也并非是一件坏事。

09

问题像潮水汹涌,

来不及思考,便拍打在身上

买琳琳送琳琳

很高兴也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观看在国内的首演,和很多热爱戏剧的小伙伴们一同享受这样难得的戏剧之夜。剧萌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也很负责任,为广大粉丝提供了如此丰厚的福利,感谢剧萌!

提起此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演员絮絮叨叨的形象和节奏跳跃的逻辑外,还有那简单而有深意的舞台布景。两根时而交错时而平行的灯管,一只不停转动倾斜的船,配合着灯光打过来的剪影投射在幕布上,一对年轻男女的故事就这样拉开序幕。没有繁琐的场景切换和舞台道具,仅仅是那些絮絮叨叨的台词,便狠狠戳中了年轻人内心深处的痛点,把小夫妻之间的焦虑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舞台上呈现的,不正是我们生活中的缩影。谁的青春不迷茫,谁面对爱恨交织的情感不焦虑?剧中的夫妻透过对孩子的争执道出内心的挣扎和彷徨。而现实中的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很多问题就像汹涌的潮水一般,来不及思考,便拍打在你身上,让人不知所措却又不得不去面对。

演出落幕后,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在絮絮叨叨的责怪和无休止的争吵外,还能做些什么改变?希望我们都能怀着感恩之心面对一切,即使再艰难,也不忘初心,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10

一句“我爱你”才是真正的结局

透彻如优

整场戏的布局很简单,或者说看似很简单。一个会转的大大的跷跷板置于舞台中间,两个交错的灯管悬于上空,戏就这样开始了。

整场戏都是男女主角这两个演员完成,戏由大量的口语化的台词撑架起,时空和场景的切换就在两人默契的对话中完成了。演员的台词功底令人惊叹。

两个人在台上喋喋不休却并不让人觉得厌烦,也许能够归功于演员的声音太过吸引人吧。这是孔雁从工作室出来发展以后的第一部戏,脱离了孟导的戏剧风格,第一次听她用这样的语言演绎,有着另一种魅力。快速又密集的台词偶尔会让人有些跟不上,但这似乎又不影响我接收到他们所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剧中弥漫着浓厚的焦虑感,对生小孩焦虑,对为孩子负责焦虑,对生活压力焦虑,为环境焦虑,为沟通不畅焦虑,为感情的瓶颈焦虑。是啊,这本就是人生常态,未知的不确定性会引起焦虑,想得而不可得的物欲需求会引起焦虑。有时候想着,人生,也许就是产生焦虑,继而解决问题获得满足,然后又迎来新的焦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起初觉得,他们这么生活化的对话,讲述的是人们真实的生活,后来发觉并不是,他们展现的是人们理想中的生活。对于矛盾毫不避免,有一说一,任何事情都能拿出来讨论。如果真实生活中的人们,可以用这种劲头来讨论矛盾,那些小小不言却梗在人们心头的别扭和冲突应该会消减很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发展路径,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都面临着生活带来的相似的困境。相爱却沟通有碍,物质生活的压力,情感危机,生离死别,如果有些见识的人会持续担忧着社会也担忧着环境问题。剧中把这些困境一一展现,像是抚慰了社会的痛点。

道具中会转动的跷跷板,也许代表着你高我低的平衡,爱情里人们总是希望达到那样的平衡,你我在这段感情里地位的对等,付出多少的平衡。但是几乎很难达到不是吗?后来他们晃晃悠悠地走近,在跷跷板中间相会,好了,整个板子平衡了。所以,爱情中人们忘记了比较收起了自私,想要去贴近对方,这才是真正的平衡吧。

跷跷板一圈圈转动着像是流逝的时间。稍不注意,他们竟然演完了人们的一生。争吵着扶持着过完了一生,一句“我爱你”才是真正的结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