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教学后记)(1)

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优美的景观,《小石潭记》就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山水名作。导入之后,我们进入课程的学习,跟随柳宗元的脚步一起去欣赏小石潭优美的景色。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以下基本任务:

1、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简介作者,读准字音,链接写作背景。重点任务放在“读”上,让同学们通过“读”感知文章大概内容。课上主要通过三次朗读完成感知任务:①听录音,读准字音②示范朗读,读出节奏③自由朗读,感受韵味。本文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三五七字句,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读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所以在“读”上要多花点心思。

2、积累笔记,疏通文意。

文言文学习积累已经近两年,同学们已经养成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基本能力,但是还是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每次学习文言文,我都会让学生整理笔记,慢慢地过渡到让他们自己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分类整理,希望能日积月累,逐步提升文言文解读能力。

3、整体感知,梳理游踪。

本环节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而后总结指导补充即可。

①在文中标出表明游踪变化的词句?

从小丘西行一下见小潭一潭中潭西南而望一坐潭上一记之而去。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其周边景物的?

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边景物的特点。

这里需要给学生复习和补充补充知识点:“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本课作业让学生积累文言笔记尝试背诵课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教学后记)(2)

第二课时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文的一个精读。复习导入引进本课的学习,首先从思路上予以引导,梳理出全文的大体架构。

顺着游踪,通过哪些动词发现了小石潭?这个不是很难,学生迅速可以从文章中圈出如“隔,闻,伐,取,见”等动词,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而后描写了潭中景物,主要通过潭水的“清”和游鱼的活泼两方面来展现。接下来小潭溪流,从溪势的曲折蜿蜒和岸势的参差不齐,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接着是潭中的气氛--幽深冷寂。最后是文章的一个补充,记录同游者。

梳理后,其次还要进行一个深层的挖掘和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教学后记)(3)

1、小石潭的水“清”

找出有关水清的语句,讨论用了什么手法?

“闻水声,如鸣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声此作环撞击室出的声音,写出丁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

“水光清冽”(从视觉上直写了水的清。)

“全石以为底”(正是因为水清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从侧面写出了水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下,影布石上”(从侧面写水清,只描了鱼、阳光、影子几个真景的静止和活动的画面,并没有直接写到水清,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无处不在写水)

2、小石潭的鱼“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直写鱼儿的数量,活动)

“佁然不动”(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映着清晰的鱼影子,这是静止的画面)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一些鱼儿飞快地游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

“似与游者相乐”(鱼儿好像跟游人同乐,作者把自己游乐的心投射到鱼儿身上,好像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

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 描绘了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把鱼之乐表现的淋漓尽致。

3、小石潭的石“奇”

小石潭的石“奇”在“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4、小石潭的树“美“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其颜色和形貌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小石潭的树多,色欲的美,而古树的覆盖,使小石潭的景富有清静感,好像是人间仙境。)

5、小石潭的溪“折”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动静结合,可见溪流的曲折)“犬牙差互”(写岸势的参差不齐)

用比喻的修辞写小溪的溪身和岸势,两个比喻,一动一静来描写小溪,准确的抓住了。小溪源流曲折的特点。

当然这里的讲解不需面面俱到,重点放在小石潭的水“清”和鱼“乐”上,其他的可让学生自行练习即可。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教学后记)(4)

最后,从最后一段看同行者有五人,为什么第四段还说“寂寥无人”来引导学生体会复杂的情感变化怎样寄寓在小石潭中的?

“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篷“可以看出作者先乐后悲。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赏游鱼时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寄寓的是乐情。

“坐潭上”,看到溪流”斗折蛇行”,溪岸“犬牙差互”,这种“折”的特点,使作者不由得联想到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与这条溪流何其相似!“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出了环境的空旷凄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更凸显出作者的悲凉心情,所以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最后总结山水游记的写法:1、写作方法如“移步换景”“定点观察”2、细致生动的描绘主要景物,突出特点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当然,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更能够给文章增资添彩。

这篇课文除学习游记的基本知识和寓情于景写法,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外,更要带领学生感悟柳宗元的人生态度,感受他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