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

兔年说兔:诗情“兔”意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1)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2)

剪纸《玉兔捣药》(申沛农 作)

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宫玉兔的神话传说世代流传,给人们以无限的美好遐想。玉兔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象征着月亮永恒存在而又神秘莫测的文化意象,月宫、嫦娥、玉兔,也成为诗人们千百年来不断吟诵的对象。欧阳修曾写过一首《白兔诗》,其中有“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的诗句。陆游也曾借“金丹九转徒可闻,玉兔千年空捣药”的修道艰难,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陆游还曾经做过月球梦,梦见自己做了神仙,飞行在天空之上游览,“白云反在下,使我毛骨寒。天如玻璃钟,倒覆湿银海。素璧行其间,草木尽光彩。姮娥顾我笑,手抚玉兔儿。”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3)

敦煌莫高窟第407窟藻井“三兔共耳图”

不过,也有诗人并不想去月宫当神仙。李商隐就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苏轼则赋诗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啊,还是人间多彩多姿,一直呆在凄清的广寒宫,实在过于寂寞无聊了。

万籁俱寂的夜晚,唯有月亮陪伴着诗人。因此,有着嫦娥与玉兔的月亮也成为诗人逃离现实的精神寄托。诗人赏月、吟月,借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而这也给月亮平添了几分飘逸灵动的气息。所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诗人历经宦海波澜,顿悟人生禅机之后,便一头扎进那澄透晶莹的月光世界里去了,“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就成为中国文人视为归宿的精神境界。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4)

汉 蟾蜍玉兔纹瓦当(陕西淳化县博物馆藏)

虽然世界各地区的不同文化中对于月亮与玉兔的联想颇有共性,但中华神话故事中除了探源人类之生息繁衍之外,还透露着人类对永生世界的向往,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诗人恣意挥洒他们绮丽的文学想象。无数吟诵月亮和月兔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艺术中一个瑰丽的篇章,而兔子也由此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5)

美洲原住民阿尔冈昆人的兔神织物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6)

春节

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

民谚中说“百节年为首”

随着时代变迁

不同地域的人们

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习俗

那么,阿拉上海的这些年俗

你都知道吗?

春节年俗:大扫除、开市大吉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7)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8)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9)

年景全凭热闹多,敲来班鼓杂金锣。

十番吹出将军令,无数孩童学唱歌。

——选自《过年竹枝词》

原载1876年1月24日《申报》

在中国古代,大年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这一天最有特色的习俗则是“送穷”,就是祭送穷神。相传穷神乃颛顼之子,身材羸弱矮小,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要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10)

《一棍打出穷鬼去》(溥儒 作)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文学家韩愈曾写过《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宋代还有人写过一首《送穷鬼》的诗歌:“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

宋代以后,送穷风俗依然盛行。至于送穷的日期,有年初六,有年初七,也有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说法殊异。然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初七是“人日”,那么“初六”是合适的。根据上述说法,送穷时既要为“穷神”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神”备好干粮……从社会心理上,还是将穷神扔得越远越好。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11)

1950年代上海东郊西浦社居民在打扫清洁(上海市档案馆藏)

与送穷神相对应,大年初六这一天也是清末以来上海商家年后正式开张营业的“开市”日。“开市”与“送穷”,相反相成,这一天各家商行店铺的门板上都贴着“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春节期间,各个市民家庭为了防止穷神进家,要在住宅门上挂红挂笺。到了初六这一天,家中主妇可以进行一番大扫除,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寓意送走贫穷困苦,开启新的美好生活。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12)

1980年代宣传画《开市大吉》(宋明远作)

85岁老人本命年兔年要注意什么(兔年说兔话年俗)(13)


来源:档案春秋

作者:仲富兰(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编辑:陈皓 龚紫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