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东山再起(擎起浙派根雕大旗)

2018-12-25 09:4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马丽萍

嵊州民间工艺,意匠生辉,巧夺天工。

民间美术独树一帜,风采别样。手工技艺玲珑剔透,流光溢彩。木雕、石雕、根雕、砖雕、嵌雕等历史久远,技艺精湛。其中木雕在明清时期,嵊州艺人便挑起了北京故宫装饰的大梁;石雕在万年小黄山遗址中就有“石雕人首”;根雕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执全省之牛耳。嵊州竹编素有“中外竹编第一家”之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嵊州泥塑与天津泥塑、无锡泥塑三足鼎立。嵊州紫砂、戏剧服装、竹刻竹雕、网眼花边、竹艺装潢、花木盆景等精彩纷呈,魅力四射。

嵊州民间工艺,源于流淌在剡中大地的魏晋风尚和六朝隐逸文化。王羲之的书法,戴逵父子的雕塑、绘画和音乐,支遁的玄理,许洵、孙绰的玄言诗,谢灵运的山水诗等,所构成的文化基石,使文脉传承活力充盈,得以负薪构堂,继往开来。

嵊州民间工艺,吐露着剡中山水的灵异之韵,闪烁着越乡人民的智慧之光,似花团锦簇吐露芬芳。

如今,在剡中大地,“三个嵊州”(实力嵊州、品质嵊州、魅力嵊州)建设在奋进,“两圣一路”(书圣王羲之、雕圣戴逵和浙东唐诗之路)工程在推进,新时代,新进程,处处风景。

本文介绍的是较有特色的嵊州根雕。

根雕东山再起(擎起浙派根雕大旗)(1)

洞天胜境 郑兴国 作

嵊州,古为剡县,千年剡溪流经城区,一水如玉。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的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群山众谷,树木繁盛,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树根。大量优质的材料,哺育出绚丽多姿的艺术之花——嵊州根雕,并涌现出大批根雕艺术家。

嵊州根雕,以根为身,以意为魂,以美为本。在传统根艺的基础上,凭借艺人自身的雕刻技艺和艺术功底,形成了“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艺术个性,极大地丰富了根艺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拓展了根艺创作的空间,开创了中国根艺的新境界。

如今,2000多名嵊州根雕从业人员,擎起了富有嵊州特色的浙派根雕大旗,打响了“中国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的品牌效应。嵊州根雕也以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与独特的艺术个性而备受瞩目,并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根雕东山再起(擎起浙派根雕大旗)(2)

寒江独钓 吴筱阳 作

历史沿革

嵊州根雕的历史与木雕休戚与共。据文献记载,嵊州木雕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中国式佛像”创始人戴逵,东晋时曾定居剡县,潜心研究佛像的雕塑造型与制作技艺的改进,使得古老的雕塑艺术在嵊州的土壤上扎根普及,涌现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根雕、竹编、灰塑、石雕、砖雕等工艺美术品类,也为今天的嵊州木雕和根雕艺术奠定了基础。

到清代,嵊州根雕在浙江的雕刻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

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楼宇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的老家在浙江嵊州,很早以前,许多上档次的民居建筑中就有木、根雕艺术作品,尤其是牛腿,既有承载屋檐重量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民居建筑的装饰功能。这一件件用斧凿、雕刀刻画出来的木雕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历史典故,有戏曲故事,有祥禽瑞兽,有花鸟鱼虫,有山水风景,其间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蕴含着人们深深的寓意心愿,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雕刻画面,有的庄重质朴,有的古雅精美,它们与民居建筑得体地结合在一起,美化了环境,美化了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嵊州根雕真正形成气候得益于改革开放。1980年,嵊县(现嵊州市)工艺美术厂木雕车间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根雕开发的艺人,他们就是嵊州根雕的带头人。当时创作的根雕作品有“八仙”“仕女”“弥勒佛”及历史人物等,大多销往上海、杭州等地。1982年,“侍女”“弥勒佛”等根雕作品被送往意大利展销,嵊州根雕第一次扬名海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工艺美术厂转制解体。然而嵊州的根雕艺人却从来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根雕用材,施展自己的刀功和智慧,创作根雕作品。也有一些艺人就地取材,用奇根制作花架、家具等实用工艺品。这些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市场的认可。在一批又一批艺人的不懈努力下,嵊州根雕的路子越来越宽广,并逐渐形成了本土风格。

嵊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关注着根雕工艺的发展。2005年,一项战略性决策让嵊州根雕工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年,嵊州市政府将位于市中心、占地近40亩、建筑面积为22622平方米的老厂区改建成嵊州艺术村。这个位于鹿山脚下,白墙黛瓦、古朴典雅的“村落”吸引了全市的根雕艺术家和根雕从业人员,并成为我国根雕创作和交易的中心。其时,嵊州有1000多人直接从事根雕产业,相当于全国根雕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嵊州艺术村的落成,大大激发了根雕艺人的创作热情,嵊州根雕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嵊州不断加大对根雕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使产业实现提升和扩张。嵊州加快根雕人才培养、奖励优秀艺人,对嵊州根雕外出给予资金补助、对优秀民间根雕艺人实行政府补贴、入驻文创园可享受人才、租赁、金融等优惠政策。嵊州还在市职教中心开设了根雕大专班,请根雕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讲授根雕制作工艺,政府给每位学生提供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贴。

把文化根植到传统工艺中去,让传统工艺发扬广大。嵊州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又一次做出了惊人之举,在寸金寸土的黄金地段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2017年11月,嵊州文创园正式开园,艺术村整体迁入。嵊州文创园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吸引了一大批本地和全国的嵊州籍艺术名家、民间工艺大师、高端文化创意机构和实力型文化企业。文创园为根雕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根雕大师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目前,嵊州已经有根雕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9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0余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绍兴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7人、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6人。

近几年来,嵊州根雕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次,其中国家级金奖超过60次。根雕界有“中国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的说法。嵊州根雕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浙江省重点传统保护项目,并正在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嵊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包括根雕等民间传统工艺进行了重点扶持。在政府的不断推动下,嵊州根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内有了较大的影响力,已成为嵊州文化产业中一张金名片。

根雕东山再起(擎起浙派根雕大旗)(3)

飞天 郑剑夫 作

取材特点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如果说,嵊州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长卷,那么,嵊州根雕便是镶嵌在其中的一颗明珠。

嵊州根雕可分为“欣赏型”和“实用型”两大类。欣赏型根雕主要取材于人物形象;实用型根雕则以家具、器皿居多。

嵊州根雕的主要用材是朽木树根、古沉木与竹根、根抱石等。

嵊州根雕艺人的用材大多是枯枝残根,色泽古旧。经历了百多年甚至数百年的风雨,浅淡的木质本色已黯化成古旧的棕黑色。正是这样一种复杂、沉重的色调,为根雕作品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浓的文化内蕴,成了旅游者观雕刻之艺术、发思古之幽情的佳作,亦成了收藏家争相收藏的新宠。

2006年秋天,曹娥江江底挖出了大量的古沉木,这些古沉木深埋江底的时间多在万年以上。古沉木又称“阴沉木”,是千百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层的枯木残根。历经岁月磨砺和水流冲刷,形成了古朴凝重、铜打铁铸般的材质,不变形、分量重,堪称“树中之精,木中之魂”。古沉木为嵊州的根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嵊州根雕的古沉木作品大多出自于此。

竹根雕主要用材是毛竹根,嵊州的山谷中到处是成片的毛竹林。每当秋冬之季,山农们砍伐掉冬竹后,山坡上便留下了一个个毛竹根,它们在根雕艺人手中往往能点化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竹根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通体雕”,另一种是现代的“局部雕”。通体雕是利用毛竹根部肉质厚的特点,作通体式“圆雕”。

艺术特色

根雕是一门综合艺术,嵊州的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形成了雕刻技艺精湛、天人合一巧妙、题材挖掘深远、变化创新无穷等艺术特色。

艺术作品贵在自然之美。嵊州根雕注重根材的自然形态,又强调雕刻的造型技巧,让自然造型和人工雕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妙趣。嵊州根雕艺人们十分强调根材的天生自然形态,在作品整体上追求“以少胜多”“多留少雕”,注重自然的材质美感,能不用刀处绝不用刀,能少一刀处不多一刀,使其有巧夺天工、超俗脱凡之感。

要达到作品自然之美,必须要有高超的技艺。嵊州根雕的雕刻技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造型能力强,二是刀功技艺高。造型能力指根雕的形象,刀功技艺指雕刻的刀法。嵊州根雕艺人中在这两方面精到的大有人在,并同时出现了佛教、文人题材和以传统人物创作为主的高手和能人。

嵊州根雕艺人既着眼于作品形象的刻划准确,更考虑作品的丰富内涵,突出作品主题,给人以遐思和启迪的空间。佛道神话人物是嵊州根雕常见的题材,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开创新意,赋予作品生机活力。代表作品为“弥勒”,其嬉笑颜开的神态,给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变化创新。嵊州根雕之所以能不断壮大,不断前进,主要原因是嵊州根雕艺人不断地突破固有的根雕程式,求变求新。从单纯的枯根柴枝到古沉木雕;从枯柏残木到根抱石雕;从单个形象到双个并列;从七八个形象的组合到百个人物的群雕;从弥勒、达摩等佛道人物到李白、苏轼等文人雅士,从貂蝉、西施等古典仕女到樵夫渔翁等劳动群体以至汤圆妹、惠安女等……题材越来越广,形象越来越活,变化越来越新,手法越来越奇,开掘越来越深,从而达到使作品越来越美的目的。

道法自然,巧夺天工,突出天趣,抱真求朴,已然成为嵊州根雕艺术的精髓。毫无疑问,一件件根雕作品都是文化的结晶。工匠精神把中华文化镌刻根植到了每一件根雕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代表人物

时代造就英雄,环境成就高手。在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艺术村、文创园这样一流的创作环境中,诞生名家高手便成了必然。

在嵊州根雕创作队伍中,郑剑夫、吴筱阳、郑兴国、俞田、周林锋、袁水法、周扬等一批艺人便是杰出代表。他们是嵊州根雕的脊梁柱,是根雕事业的开拓者,是根雕精品的创制者。

郑剑夫,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直致力于传统木雕、根雕及古沉木雕的创作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沉木雕》《复活的古沉木》《浙江根雕》等,其中《中国古沉木雕》获全国木雕文史资料一等奖。创作的《别有洞天》《老子论道》《哈尼族姑娘》等作品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温州博物馆、长春博物馆收藏。

吴筱阳,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他在继承传统木雕技艺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以文人题材为主的奇木巧雕之路,他力求少雕、巧雕,塑造的作品注重气势和魅力。人物造型严谨、生动,有扎实的雕刻基本功和美学修养。

郑兴国,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作品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追求意境,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令人过目难忘。

俞田,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竹根雕作品,拙朴中透着灵气,圆润中窥见锋芒,充满浓郁的艺术意味。他善于在传统题材上大胆尝试现代技法,结合雕塑、陶艺等手法,吸收借鉴各种艺术,融会贯通,丰富、发展和创新了传统竹根圆雕艺术,开了现代竹根圆雕艺术的先河。

周林锋,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从泥塑转向根雕创作,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方法,走出了一条在传统根雕基础上的创新之路。作品更注重于文化气息及神韵,布局简洁,却意味深长。

袁水法,嵊州根雕创始人之一。其以名著为题材的木雕、根雕作品创意独特,自成风格,黄杨木雕《水浒英雄谱》系列、《林冲雪夜上梁山》等多件作品获全国金奖。

周扬,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一直努力对地域文化的钻研创作,用优秀作品彰显嵊州深厚的人文。作品气韵生动,富有灵气。近些年一直在重点钻研创作布袋弥勒造像,编写的《笑弥勒·走世界》入选中国对外友好协会“讲好中国故事”公共外交战略案例。

嵊州还涌现了一大批从事根雕的中坚力量,有吴卫良、范力铭、黄黎祥等,以及一大批从事根雕的后起之秀,如吴建锋、夏彭永、陈炉钢、李青圣、商炯波、黄科达、俞赛炜、陶海峰、王旭东、王建锋等。

目前,嵊州市已有2000余人从事雕刻行业。众多的根艺从业人员,为嵊州根雕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在新的时代进程中,肩负使命,嵊州根雕艺人大有可为,嵊州根雕产业大有可为。

照片由嵊州文创园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