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人物投稿(诗词故事上)

诗词故事(上)

陈李杨辑

诗词人物投稿(诗词故事上)(1)

诗词人物投稿(诗词故事上)(2)

1. 七步诗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聪明过人,十多岁时,就能够诵读《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到了青年时代,他的文学才华更是充分显露,写下了《洛阳赋》、《铜雀台赋》等传世名篇,曹操对他十分欣赏。

  曹操的长子曹丕也是一个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与曹植相比,还略逊一筹。曹操看到曹植才能在曹丕之上,曾好几次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得知后,心中非常恼火,从此埋下了与曹植之间的怨恨。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如愿以偿,继任魏王。曹丕怕当时任临淄侯的曹植日后养成势力,威胁他的宝座,便以父死不来奔丧、醉酒侮辱他的使者为名,派许诸带兵把曹植逮住押到洛阳。

  曹植的母亲卞太后得知消息,十分焦急。她赶到曹丕那里,对他说:“你三弟曹植平生喜欢喝酒,脾气怪僻,性情疏狂,这都是我平时教养不严造成的。你要是能念手足之情,饶他一命,我就是死了,也可以暝目了。”

  曹丕跪下说:“母后放心,三弟的才学我也喜爱,我怎么会杀了他呢?我只是想警戒警戒他,让他把坏脾气改掉。”

  第二天,曹丕升殿,命曹植进见。曹丕说:“我和你虽是兄弟,可是照国法,我们是君臣,你怎么能狂妄自大,蔑视法令制度,违抗我的命令,侮辱我的使臣?”曹植听了,连连叩头,请求恕罪。

  曹丕又说:“父王在世时,常常夸奖你的文才,我怀疑你是请人代笔的。今天我要亲自考考你:限你走七步,做诗一首。如你真有才能,免你一死;如徒有虚名,足见你一向欺诈,决不宽容。”

  曹植站起身来,说:“请出题目。”

  曹丕想了一想,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可是诗句中不准出现兄弟两字。”

  曹植略加思索,一面迈步,一面念道:

zhǔ dòu rán dòu qí 煮 豆 燃 豆 萁 , lù chǐ yǐ wéi zhī 漉 豉 以 为 汁 。 qí zài fǔ xià rán 萁 在 釜 下 燃 , dòu zài fù zhōng qì 豆 在 釜 中 泣。 běn shì tóng gēn shēng 本 是 同 根 生, xiāng jiān hé tài jí 相 煎 何 太 急 。

  七步未完,诗已做成。在场的文武官员都叹服曹植的奇才,纷纷请求宽恕曹植。卞太后也从殿后出来,笑着说:“做哥哥的别把兄弟逼得太紧了。”

  曹丕也不由惊佩曹植的才思,对卞太后说:“母后放心,我会因此赦免他的。”

  于是,曹丕下令说:“植弟是我同胞兄弟,我对天下尚且无所不容,何况兄弟?为了骨肉之情,我免他死罪,改封他为安乡侯!”

  就这样,曹植以自己的诗才躲过了一场惨祸。然而曹丕后来仍不放过自己的三弟,把他贬东谪西,使他时时处于恐惧不安之中。曹植只活到四十一岁,就离世而去。

后来,“七步诗”这一典故,用来称誉人文思敏捷,才气超群。

此诗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2. “重入椒房拭泪痕”

皇帝唐武宗李炎曾对一名宫妃非常不满,一直想找个机会把她悄悄处理掉,但又心存不忍,于是干脆找了柳公权这位老臣来,打算问问他意见。柳公权看出皇帝在犹豫,当然不能说这个妃子该杀了。于是就劝说皇帝,让皇帝再给妃子一个机会。

唐武宗想了想说:“这样吧,都说你诗很厉害,思才又敏捷。人家曹子建七步成诗,你三步就成。那你为她写一首,如果朕觉得好,就饶过她。”

柳公权听罢,第一反应是崩溃,这叫什么事儿啊!难道皇帝怀疑我给他戴了绿帽不成?你的妃子关我什么事啊?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柳公权也管不了很多,就顺着皇帝的意思来吧。于是他稍加思索,一挥而就:

不忿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这就是《应制为宫嫔咏》七言绝句的来历。

武宗一看,嘿,这不正是在为这位宫妃诉说心声吗?真不愧是过来人,写得真是好啊。于是他立即赏了柳书法家二百匹锦缎,并赶紧让那名宫妃出来,向柳公权道谢。

好一出“才子救佳人”,不过“才子”可不希望和“佳人”扯上什么关系,心里七上八下的赶紧开溜了。

毫无疑问,如果柳公权没有当场作诗,这位宫妃多半连辩解哀怨的机会都没有,就会被稀里糊涂悄悄处理掉。不得不惊服柳书法家的才气。

3.“从此萧郎是路人”

《全唐诗》收录着崔郊唯一的一首是《赠去婢》,其中“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两句被后人广为传颂,“从此萧郎是路人”更是作为分手时的常用语,虽然是诀别诗,可是人家作者却靠它要回了自己的女朋友。

唐宪宗元和年间,崔郊还只是个穷秀才,穷到一无所有。他只知道读书赋诗,不习营生。更巧的是他的老姑姑也和他一样穷,穷到要卖掉家里的婢女春红来贴补生活。相传这个春红长得非常漂亮,被刺史于頔( dí )一眼看中,花四十万钱买下了。

本来主人家卖个婢女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是这个绝色小婢女却是崔郊的心上人。原来崔郊闲时常到姑妈家走动,那婢女见崔郊敦厚朴实,才华横溢,便两情相悦,私定终身了。在知道春红被卖以后,崔郊茶饭不思,就整天跑到于頔家周围转悠,在寒食节那天,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姑娘,两人遥遥相对,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分离了。崔郊就在分开前写下了这首断情诗: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婢女虽不是大家闺秀,但也略通文墨,领悟到了崔郊的情意,心如刀绞,却也无能为力。

本以为这又是一段才子佳人凄凉的爱情故事,没想到,不久这首诗就传到于頔手里了,他读完以后让人找来了崔郊,在所有人都以为这秀才要被这当地军政首脑责罚的时候,于頔竟然把春红还给崔郊了,还问他为什么不早说!崔郊和春红回家前,于頔还担心他们日后生存艰难,送了一些饰物让他们安稳度日。之后,崔郊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光蛋变成了有钱人,还娶到了心上人,一步登上人生巅峰。

4.“相公何必更追欢”

唐昭宗朝有个宰相叫张濬(jùn),倜傥不羁,涉猎文史。他经常和幕僚们到万寿寺游玩作乐。有一次,他们正在饮酒聊天,天气突变,刹那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一直到天黑也没有停。众官僚虽然早就酒足饭饱,仍余兴未尽。又传唤歌妓表演,夜饮狂欢。

万寿寺本来靠近街衢,传来了声声哀嚎。原来是穷人因为茅屋挡不住风雨,在露天里挣扎,张濬等一帮昏官竟认为搅合他们的雅兴,要派人去驱赶。这个时候,一位名叫张隐的年青伶官按捺不住义愤,就当场作了一首《万寿寺》诗歌,并高声唱起来:

位乖燮理致伤残,四面墙匡不忍看。

正是花时堪下泪,相公何必更追欢。

唱完竟扬长而去。宴席上的官僚面面相觑,大惊失色,一场欢宴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5. “世上如今半是君”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担任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去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走到浣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的井栏砂,已是夜晚,四周漆黑一片,忽然遇到一群抢劫的盗贼。当时的社会并不太平,官船被劫也时有发生。只见几十个贼人手拿刀枪,命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盗贼就问:“船上是什么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抢财物了。不过早就听说李博士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完,放下心来,拿出纸笔,就着船上的灯火,当场写下一首题为《井栏砂宿遇夜客》的绝句: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到这首诗非常高兴,不但没抢李涉的钱财,反而送了许多财物给他。

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但流传很广,可见李涉在当时的名气是很大的。同时,从这件趣闻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诗人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且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也可以看出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广泛的作用──甚至可以用来应酬“绿林豪客”。

当然,这首诗的流传,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而更在于它的诙谐幽默中所含有的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世上于今半是君”,当时的唐朝,政治昏暗,藩镇强悍,到处都是贪官暴吏,倒是这些强盗,他们还懂得敬重诗人,反而很有人情味了。

6.推敲的来历

唐朝苦吟诗人贾岛被称为“诗奴”,作诗讲究“练字”。一天,贾岛骑驴而行,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韩愈是著名诗人,听说贾岛因作诗入迷,才冲撞了自己,惺惺相惜,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推敲的取舍在于那僧出门时交代过小和尚没有。若交代过,小和尚定会给老和尚留门不栓,老和尚回去自然是用推;若是没有交代,小和尚则会栓好门,老和尚回去自然得敲了。这是以实际情况而定。”

韩愈停了停,又说道:“还是作‘敲’字佳。从意境角度看,山中夜晚,寺门紧闭,题目有写的是幽居。在那月光如水,夜深人静的环境中,忽然听到梆梆的敲门声,以动衬静,就更显寺院的深幽了。”这样,两人就并辔而行,共伦诗道,留连累日,竟成为布衣之交。

“推敲”一词,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四季香酒助兴“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闲职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居住。初春一天晚上,王安石因事又来到瓜州(今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在岸边散步游玩。 此时,王安石正在酝酿改革变法事宜,望着浩瀚长江,皓月当空春风扑面,对面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依稀可见,钟山巍然……想着自己虽然变法受阻,但宋神宗对自己还是信任的,变法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还可以继续下去,来日还可大展宏图……心潮澎湃、诗兴大发,不觉口占一首:

京口瓜州一水间( jiàn),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偶得佳句,王安石非常高兴。冷静之后,王安石又觉得此诗虽然可以,但总觉平淡,诗味不浓,缺少画龙点睛之感。尤其是第三句那个“到”字,看了怎么也觉得不合适,于是他又想了“过”字,也觉不妥,后来绞尽脑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一连用了“临”、“度”、“来”、“吹”、“遍”等十几个字,都觉得不好,一时江郎才尽,一连三天寝食难安,茶饭不思。

忽一日,家丁来报:“家乡来人,并送来几坛好酒”。 王安石不善饮酒,且又在发闷,但一听见是临川老家来人,也只得强打精神出来相见。原来是老家李员外赴金陵经商,顺路来看看他。王安石一见两坛酒,问道:“这是什么酒”?李员外道:“是家乡特产四季香”。“何为四季香?”安石又问。李员外回答说:“丞相有所不知,此酒名为四季香,有四大特色:此酒采用上等红米、精白糯米磨碎做原料,吸取黔地茅台,晋地汾酒,蜀地川酒和本地赣酒做法于一炉,延长发酵期,陈酿五年。酿出的酒,春季清亮透明,入口怡畅;夏季色澄力猛,入口如火;秋季棕黄晶澈,入口甘醇;冬季瑞丽丰莹,入口绵甜。更有趣的是,春季香气清新如三月桃花初开,夏季香气浓郁如六月荷花绽蕾,秋季香气淡雅如八月桂花吐芬,冬季香气隽永如冰天腊梅豪放,故名四季香。四季香之所以质高品优,色香味俱佳,还得益于临川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尤其是临川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非常好。全国有名的临川温泉就在附近,地下水质清澈甘甜,是酿酒用最好水质。丞相一来离家久远,二来从政繁忙,顾不上家乡之事,所以不知。今天丞相应该为家乡的妙品感到高兴啊。”李员外把四季香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王安石听后,非常高兴,遂命人打开酒盖,只觉一股异香扑鼻,不觉舌根翻动,口水上溢,忍不住喝了一口,顿觉一股醇香入口,香气四溢,沁人心脾,顿时,心旷神怡,满脸红光,不觉大喜,又一连喝了几口,几天来的愁思苦结一扫而光。 忽然,王安石眼前一亮:四季香香气扑鼻,酒力一口涌全身,此时,春风又到江南岸,万物复苏,江南不就绿了吗,对,春风又“绿”江南岸。就这样王安石酒后诗兴大发,用一个“绿”字,把江南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美景“活”画了出来,一时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千古佳作。

  不久,王安石第二次为相回到京城,见面第一天,宋神宗问道:“爱卿又得佳句,可否赐教。” 安石道:“过奖了,区区小作,怎么连皇上也知道了”。 “天下人都知道了,我怎能不知呢!”。神宗笑道。于是王安石告诉宋神宗,实乃饮酒所至。宋神宗愈发惊奇了,怎么爱卿家乡有如此好酒,不拿来与我品尝! 王安石连忙叫人送了几坛四季香给宋神宗。宋神宗饮后,也连称,好酒、好酒。

8.黄巢的菊花诗

传说黄巢小的时候和爷爷在院子里观赏菊花。看着千姿百态、争妍斗奇的菊花,爷爷要黄巢吟诗,没想到五岁的黄巢脱口而出:

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老人一听不禁喜上眉梢,连连称好。可是孩子的父亲在一边直瞪眼,责怪儿子。

  “这两句诗真好!”黄巢的祖父高兴地说,“我家姓黄,他赞美黄菊花能当百花的领袖,真是人小志气大啊!”说着,他把黄巢拉到身边,抚摸着他的头,叫他作一道完整的菊花诗。黄巢环顾四周,想了一想,便大声吟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祖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说:“想像太丰富啦,让菊花跟桃花同在春天开放,不同凡响,妙极了!”一旁的父亲,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从小聪明过人的黄巢长大后,反而几番殿试均落第了。他并没有垂头丧气,又写了一首著名的《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果然,到公元880年冬,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近半唐朝江山,称帝长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9.“不须惆怅怨芳时”

公元835年,杜牧做江西观察史沈传师的幕僚,有一天闲暇时,杜牧只身到郊外游玩,遇到一个老妇带着一个不足十岁的女孩走过来。杜牧驻足凝视,大喜过望,在乡间竟能有如此美女,心生爱慕,就急忙迎过去,诚恳地对老妇说,想要把小女孩接回家。老妇惊讶地说:“对不起大人,我家小女还不到婚配年龄呢。”

杜牧连忙分辩道:“我不是哪个意思。我是相约以后呢!”于是就商定了十年的期限,等那时杜牧做了大官时,就来迎娶。老妇也答应了。

后来,杜牧终于出任刺史,可是这时候相距和老妇的盟约,却早已过去了十四年。等杜牧找到原来了那对母女时,以前相约要迎娶的那个女子,已经嫁人三年,生了两个孩子了。

老妇指责杜牧不守盟约,杜牧怀着满腔后悔和惆怅,写下了这首诗:

叹花 (唐 ) 杜牧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10.一字师的来历

唐代郑谷隐居仰山,诗僧齐已奉《早梅》诗求教: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郑谷认真地看了几遍,赞赏说:“大作取景造意,处处是早字妙趣:根暖是早,昨夜花开,说明昨日之前无花,是早,禽窥也见早。写冻、雪更见早。”

郑谷思虑再三,又说,"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不仅切合题意,而且更见“一枝”傲岸不群的品格和昂扬奋发的升级。齐已当庭拜郑谷为"一字师"。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后以“一字师”称呼善改诗文的人;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

11. “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代诗人崔护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存诗六首,但一首《题都城南庄》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这首诗,孟棨在《本事诗》里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崔护是博陵人,才华出众,品性高洁,很年轻就考中了进士。有一年的清明节,他一个人去郊外游玩。走到都城南门外时,感到口渴难耐,正好看见一处庄园,房舍不大,园内花木丛生。崔护走上前敲了敲门,过了一会儿,一个姑娘从门缝里探出了头,问道:“谁呀?”崔护报出了姓名,说:“我一个人出城游玩,酒后口渴,特来讨点水喝。”女孩儿打开门,让他进园坐下,然后进屋端了一杯水来。她自己则靠着桃树静静地站着看他喝,姑娘羞红的脸庞在桃花的映衬下,面颊绯红,风姿绰约,艳丽之极。崔护和她都默默不语,只是互相注视着。因为男女授受不亲,崔护喝完了水,若有所思地告辞。女孩送至园门,有些依依不舍。崔护不住地回头,叹着气怅然而归。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他忽然思念起那个姑娘来,思念之情无法控制,就直奔城南。崔护到了那里,门庭庄园和去年一模一样,但是大门已上了锁。惆怅了很久,崔护在园门上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无奈失落而返,过了几天,崔护难抑思念之情,他又到城南去寻找那位女子。却听见门里有哭声,敲门一问,有位老人走出来说:“你不是崔护吗?”他答道:“正是。”老人哭着说:“是你害死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手足无措。老人说:“我女儿从小就知书达理,已经成年了还没有嫁人。可是自从去年清明节后,她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今年清明节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看见了门上的题字,进门她便病倒了,好几天没吃没喝就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您害死她的吗?”说完又拉着崔护大哭。崔护泪眼潸然,入室哭拜。他看到姑娘仍安详仰卧在床上,像是熟睡了一样。崔护抬起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着祷告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孩儿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死而复生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

死亡的女孩被心上人唤醒,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个让人暖心的浪漫故事。《太平广记》里把崔护和他偶遇的美娇娘写成了“天作之合”;同样,《警世通言》里对此也有演绎。这个故事以及崔护的题诗后来衍生了一个典故“人面桃花”。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

12. 刘禹锡百折不挠

“诗豪”刘禹锡因为“二王八司马”的事,使得他先是被贬连州,因为挚友柳宗元的帮助,后又改为朗州。好容易挨过十年,有奉旨回长安的机遇,他却狂妄地写了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当时朝政在满朝新贵把持下,愈趋腐败,诗人十分愤慨,于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写诗讽刺,诗题竟明显地用了“戏赠”二字。由于此诗“语涉讥刺”,使满朝新贵极为不满,执政者更不高兴,于是没过几天,诗人又被排挤出京,被贬逐到十年前逃过的比朗州更边远的连州去作刺史。计诗人到京,才一个月。

转眼又是十年,他已五十有几,因裴度宰相鼎力举荐,才得以再回长安。不想,他又豪放不羁的写下《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其结果是又惹得“执政不悦”,又几次遭到贬谪。他恃才傲物,不但不去巴结逢迎,反而作了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用以表现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也透露出他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后来,长官不满刘禹锡的执拗,送他一块顽石,予以讥刺他不合时宜。不想刘禹锡竟然把顽石稍加打磨,刻下了《陋室铭》这一千古传世大作!

悲乎?乐乎!

13. “一日看尽长安花”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41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第,于是往京应进士试。贞元八年,正式考试日期临近,举子们都忙着找门路,投献自己的“行卷”,孟郊好不容易才向副主考梁肃投献了一首《古意赠梁肃补阙》:

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自然照烛间,不受邪佞轻。 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金铅正同炉,愿分精与粗。

孟郊把自己比作“精金”,把别人比作“粗铅”,像这样求人而又没有媚颜卑辞,结果只能是下第。到了放榜,他既伤心又愤慨,写下了《落第诗》: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贞元九年,应进士试,再下第,他黯然伤神,彻夜难眠,又写下《再下第》诗: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贞元十二年,孟郊46岁,奉母命第三次应试,才进士登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一切心酸屈辱一扫而光,他与同榜进士在曲江宴集赋诗,意气风发,纵情畅饮,又写下了《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随即东归,告慰母亲。

14. 游子吟

唐代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他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做上了溧阳县尉的小官。

  孟郊上任后,想起母亲养育自己的恩情,非常激动。原来,他家中贫困,自己早年在河南嵩山隐居,一家生计全靠母亲支撑。他中年时,三次赴京应考,每次出门前,老母总要亲自为他准备行装……孟郊回忆起母亲亲手为他缝制出门衣服时的情景:她老人家一边飞针走线,担心儿子在外乡迟迟难归,衣服总是缝得十分结实耐穿,一边口中喃喃自语,盼望儿子早日回到自己身边。母亲的爱,正像春天太阳的光辉那样温暖深厚!于是,孟郊立即派人到家乡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把老母接到溧阳来好好侍奉。同时,他把上面这些想法写成一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在诗的最后两句,把儿子比作在三春晖抚育下成长的小草,深刻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新衣暖身,母爱暖心,儿子对于母亲的爱是无论怎样都报答不尽的。

  这天,孟郊在县衙里,一面吟哦这诗,一面在想:武康离溧阳不远,这两天母亲应该到了。果然,下午时分,他儿子急匆匆进来禀报:祖母大人坐的船,很快就要靠上河码头了。这时,孟效放心了,在《游了吟》诗题下写了“溧上迎母作”五个字,就同儿子赶到河码头去了。

15. 祖咏轻功名

《终南望余雪》祖咏的佳作,在当时它却是一首被考官遗弃的诗篇。这首诗是祖咏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之作。当年年轻的祖咏意气风发,去长安城参加科考,考题中是这么要求的:以“终南忘余雪”为题目,创作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思考片刻,便在试卷上挥笔写道: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让人读着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意蕴。四句诗作创作完成之后,祖咏也就停笔而坐,只等交卷。交卷之时,监考老师诧异道,年轻人,我们要的是十二句长律,你这诗作只才四句,拿回去重写吧。

对于监考老师之言,祖咏却不以为意,回答说四句话就已经将意思表达完了,再写的话就是画蛇添足了。于是祖咏执意交卷。后果也可想而知,惹得监考老师不高兴不说,祖咏也没有被录取。但让监考老师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被遗弃的四句诗作,竟然流传千古,成为了传世之作,令人称颂不绝。

从祖咏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东西也不仅仅只有随心而作这一点,祖咏的淡泊、坦然、本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6. 唐代酒价知诗史

宋真宗有次在太清楼宴请大臣,君臣交接融洽,谈笑亲密。皇帝突然间问起现在市面上最好的酒在哪里,内侍说南仁和不错。马上命令呈上来,赏赐给大臣。真宗挺喜欢,问酒的价格,内侍如实回答。真宗再问身边的大臣,唐朝时的酒价怎样?却没有人能回答。只有丁晋公回答说,唐朝酒价每斗三十文。真宗问你怎么知道?晋公回答,我过去读过杜甫的诗,从中可知----

逼侧行赠毕四曜(唐)杜甫

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

可恨邻里间,十日不一见颜色。

自从官马送还官,行路难行涩如棘。

我贫无乘非无足,昔者相过今不得。

实不是爱微躯,又非关足无力。

徒步翻愁官长怒,此心炯炯君应识。

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

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

已令请急会通籍,男儿性命绝可怜。

焉能终日心拳拳,忆君诵诗神凛然。

辛夷始花亦已落,况我与子非壮年。

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真宗听了大为赞赏,“杜甫在世时,人们就称其诗为诗史。众爱卿要像丁晋公一样博学广闻。”

17. 王安石与苏轼辨菊花

苏东坡去拜见王安石,恰遇王公有事离开房间。苏东坡独自踱到书房,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文案上只有笔砚,更无馀物。东坡开砚匣,看了砚池,是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上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些纸角儿。东坡拿开砚匣,乃是一方素笺,叠做两摺。取而观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荆公笔迹,题是《咏菊》。东坡笑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此老下笔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正是江淹才尽,两句诗不曾终韵。”念了一遍,“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乱道。”----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东坡为何说这两句诗是“乱道”?原来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和风,夏天薰风,秋天金风,冬天朔风。和、薰、金、朔四样风配着四时。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吹落黄花满地金”,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兴之所发,不能自已。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二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便写了,东坡愧心顿萌。“倘此老出书房相待,见了此诗,当面抢白,不像晚辈体面,欲待袖去以灭其迹,又恐荆公寻诗不见,带累下人。”思算不妥,只得仍将诗稿摺叠,压于砚匣之下,盖上砚匣,步出书房。到大门首,取脚色手本,付与守门官吏嘱付道:“老太师出堂,通禀一声,说苏某在此伺候多时。因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日早朝赍过表章,再来谒见。”说罢,骑马回下处去了。不多时,荆公出堂。那守门官吏,虽蒙苏爷嘱付,没有纸包相送,那个与他禀话。只将脚色手本和门簿缴纳。荆公也只当常规,未及观看。心下记着菊花诗二句未完韵。恰好下人从太医院取药回来,荆公唤他送置东书房,荆公也随后入来。坐定,揭起砚匣,取出诗稿一看,问下人道:“适才何人到此?”下人跪下禀道:“湖州府苏爷伺候老爷,曾到。”荆公看其字迹,也认得是苏学士之笔。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竟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又想道:“且住,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叫下人取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单看黄州府,馀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命下人将诗稿贴于书房柱上。明日早朝,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左迁黄州团练副使。天下官员到京上表章,升降勾除,各自安命。惟有东坡心中不服。心下明知荆公为改诗触犯,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朝房中才卸朝服,长班禀道:“丞相爷出朝。”东坡露堂恭候,荆公肩舆中举手道:“午后老夫有一饭。”东坡领命。回下处修书,打发湖州跟官人役,兼本衙管家,往旧任接取家眷黄州相会。午牌过后,东坡素服角带,写下新任黄州团练副使脚色手本,乘马来见丞相领饭。门吏通报。荆公分付请进到大堂拜见。荆公侍以师生之礼。手下点茶。荆公开言道:“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子瞻莫错怪老夫否?”东坡道:“晚生自知才力不及,岂敢怨老太师!”荆公笑道:“子瞻大才,岂有不及!只是到黄州为官,闲暇无事,还要读书博学。”东坡目穷万卷,才压千人。今日劝他读书博学,还读什么样书!口中称谢道:“承老太师指教。”心下愈加不服。荆公为人至俭,肴不过四器,酒不过三杯,饭不过一箸。东坡告辞。次日辞朝出京,星夜奔黄州道上。黄州合府官员知东坡天下有名才子,又是翰林谪官,出郭远迎。选良时吉日公堂上任。过月之后,家眷方到。 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东坡兀坐书斋。忽想:“定惠院长老僧送我黄菊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足犹未动,恰好陈季常相访。东坡大喜,便拉陈同往后园看菊。到得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唬得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陈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缘何如此惊诧?”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岁在王荆公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错误了,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陈慥笑道:“古人说得好: 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18. 打油诗的来历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钟爱诗歌,却不讲究格律。写的诗通俗易懂,诙谐幽默。

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银装素裹。面对美丽雪景,张打油诗兴大发,张口就吟出一首《咏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又是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铁锹的使铁锹。

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吟道: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

19. 孟浩然错献诗

年轻的时候,孟浩然也曾带着自己的诗词作品上京城到处拜谒达官贵人、毛遂自荐。本来靠着他的才华,这事儿都快成了。只可惜孟浩然智商有余,却情商不足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40岁的孟浩然来到长安,准备应试,并结识了著名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得到了他们的推荐和宣传。相传,孟浩然在王维的引荐之下获得了一次极其难得的面圣机会。唐玄宗见到这位名声在外的大才子以后,自然想亲自考验一下孟浩然的文学能力。于是,唐玄宗让孟浩然献诗一首。

然而当时的孟浩然也的确是一位格局不够大的年轻人,面对着眼前这位倜傥风流的皇帝,他居然紧张得语无伦次、浑身发抖。情急之下,孟浩然慌忙从袖筒里拿出刚刚写好的《岁暮归南山》高声吟诵了一遍: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抒发的是孟浩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的愤懑与抑郁之情。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这句话的当权者的唐玄宗,几乎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埋怨了。尤其是那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写得十分的尖锐。

正所谓“圣代无隐者,英灵尽归来”,孟浩然当面说出这种话,难道是怨恨自己埋没了人才?唐玄宗越想越气,恼怒地说:“你自己这么多年不来京应试,怎么能说不才明主弃?应该是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然后喝令孟浩然回乡下去,这也直接宣告孟浩然这辈子也无法再出来获取功名、步入仕途了。

好不容易才得来的机会,就这样因为自己的口不择言而化成了泡影。孟浩然非常后悔,但确实是无法回天的了。王维也是虚汗淋漓,惶恐地送走盛怒的皇上后,责问孟浩然:“为什么不背诵你的《春晓》呢?”事已至此,孟浩然索性也看破了出仕入相的名利场,带着学富五车的才华、在远离繁华的山水之间逍遥度日。也许当白发苍苍的诗人坐在充满乡野之趣的田园里、望着连绵高耸的群山,他依然会心情激动地想起自己年轻时未曾实现的远大抱负与仕途理想。他会想起那些错过的机会和错过的前程,然后眼含热泪地感叹几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0.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是个喜欢交友的诗人,他的朋友圈,相当华丽。从现存王昌龄诗歌看,有綦毋潜、李颀、岑参、王维、李白、刘昚虚、常建等。薛用弱《集异记》所记旗亭赌酒的故事,王昌龄跟高适、王之涣等交游。辛文房《唐才子传》称王昌龄与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见李白跟王昌龄之间的情谊非同寻常。须知,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当时已经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说法。从文学史上看,王昌龄跟李白在七绝上的成就,是旗鼓相当的。这样的两个人,能够成为好朋友,大概可以提示我们,王昌龄跟李白一样,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是个有胸襟气度之人。

王昌龄跟孟浩然的交往,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历襄阳,跟孟浩然相见。当时孟浩然背脊毒疮,即将痊愈,二人相处很快乐。于是,大开宴席,开怀畅饮。结果,“食鲜疾动”,孟浩然旧病复发,不治身亡。好朋友的死跟自己有关,而且死在自己面前,王昌龄内心的悲恸,不难想象。

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他和辛渐一起来到芙蓉楼,王昌龄极尽地主之谊,为好友践行。

温酒三杯下肚,胸中渐渐有些暖意。他们凭窗远眺,江水奔流,细雨斜织,烟雾迷蒙。两人双手捧杯,眼含热泪,不知所以。

王昌龄凝视着好友,悲怆地说;“辛渐兄,此地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啊!”

辛渐强打精神,动情地说:“兄长不必挂怀!我倒是担心你耿直谏言,遭致更多的小人诽谤啊!”

王昌龄凄凉地说:“这没什么!我屡屡受挫,早已习惯了!”

辛渐关切地说:“难得兄长襟怀宽广。可是,等我回到洛阳以后,朋友们问起你,我该说什么才好呢?”

王昌龄拭了拭双眼,坚定地说:“那你就告诉他们,我王昌龄的清白之心就像玉壶里的冰晶,绝不会被那些流言蜚语所玷污的!”王昌龄略微顿了顿,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21. “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山西太原人,少年时有放荡不羁的习性。考取进士后仍以饮酒为事。当时并州(今太原)有位长史叫张嘉贞很欣赏他的才气,总是对他“礼接甚厚”,他也就时常不好意思,为这位张大人写了不少乐府词曲,还回请他吃饭喝酒,亲自在酒席上又唱又跳,那目的其实也有两个,一是表达谢忱之意,二是显示自己的才华。这一招,果然很灵,连当时到并州来接替张嘉贞任长史的张说,也领略了王翰的这套活儿,且也对王翰推崇备至。没两年,张说升任三品的兵部尚书,也没忘了提拔王翰,做了个九品秘书正字的小官。不久又找了个机会,一下子把他提为七品的通事舍人。三年後再升为五品的驾部员外郎。

从初唐乃至开元盛世,边界上各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侵犯其实始终未断,所以朝廷必须屡派军队前往御敌。而军队里除了带兵打仗的武官,也还需要一批文官随军掌管文牍事务,这样一来,大批的文人就有了去边塞参战的机会,“边塞”的发达也就由此而生。用後来杜牧的诗说,“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可见以“凉州词”这种新乐府体裁所写下的诗篇,不止於王翰,诸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人的许多“凉州词”,也都为初唐诗坛带来了无比振奋的新气象。

王翰是以驾部员外郎的身份前往西北前线的,“驾部”是专门负责往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等军需物资。员外郎是个副职,基本也由文职人员担任,所以不忙不闲的,也还有时间作诗。王翰的这一首,显然是站在某位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角度上写就的----那将军在行辕里正痛饮着甜美的葡萄酒,而此刻,探子忽然来报说敌军到了。他来不及将剩下的酒喝完,催他披挂上阵的琵琶声便也奏响。他放下酒杯,跨上战马,这会儿似乎又感到酒劲儿有点上来了,摇摇晃晃的。不过,临行前他还是对身边的僚属们开了句玩笑说:没准儿我是醉倒在沙场上的,而不是被敌人打死的,即使如此你们也不能笑话我,因为自古到今,本来在那战场上就没几个人能回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22. 咏鹅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是号称“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著名诗篇。

骆宾王,唐朝时候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父亲在山东博昌当县令,他和母亲在义乌乡下。

一天上午,骆宾王家里来了客人,宾王的母亲忙着烧饭烧菜招待,等客人吃完饭问起小宾王时,母亲才想起孩子跟几个小同伴到村后浅水塘里洗澡去了。她连忙到邻居家打听,可是邻近的几个小孩都已回家吃饭了,说宾王还在那里玩。这下,宾王的母亲急了,赶到村后一看,只见小宾王坐在塘边草地上,附近没一个人,只见他面前的水塘里几只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母亲见小宾王一个人痴痴呆呆一动不动地坐着,以为他病了,就一边喊一边跑到他身边,用手摸摸他的额头烫不烫,谁知小宾王把小脑袋一歪,伸手把母亲的手拨开,说:“妈,你看——”

小宾王叫母亲看什么呢?原来,骆宾王从小就非常注意观察景物,善于思考。现在,他伸手指着塘里游水的鹅,对母亲说:“妈妈,你看,鹅的叫声真响亮啊,伸着长长的项颈,头是朝天上的,红色的脚掌在水里拨动,游来游去多么好看啊!”

骆宾王正说着,刚好他家的客人也来到塘边,客人听了小宾王的话就笑着问:“好哇,那你就以‘咏鹅’为题,吟一首诗我们听听!”骆宾王看了看客人,又看了看母亲,用手摸摸小脑袋说:“行啊!”

母亲听小宾王说“行啊”,连忙拉他站起来,说:“小孩子要懂礼貌,更不能说谎话。你能即兴吟的出来吗?”见小宾王肯定地点点头,母亲又说:“就是吟得出来也要谦虚,要客气。”小宾王说:“这有什么好客气 的?”原来他已经看了鹅好一会,心里早已想好。“噔噔噔”走到客人面前,仰起小脑袋,一副很自信的样子,张开小嘴巴,一句一句地吟出了那首《咏鹅》。

那客人听得笑眯眯地直点头,对宾王的母亲说:“你的孩子真聪明,将来必定有出息。”客人好像是特意要为难下小宾王,慢慢地说:“小时聪明大了未必聪明呢!”宾王紧接着回敬道:“想来客人小时必定聪明喏!”大家听了,都开怀大笑起来。

23. “今日青娥属使君”

赵嘏字承佑,山阳人,会昌四年进士。宣宗雅知其名,因问宰相:"赵嘏诗人,曾为好官否?可取其诗进来。"读其诗,首题秦诗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上不悦,事寝。嘏尝早秋赋诗曰:"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之呼为"赵倚楼",赏叹之也。又初有诗,落句云:"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仕途屹兀,岂其谶也?嘏豪迈爽达,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然能以书生,令远近知重。所谓"一日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

先嘏家浙西,有美姬溺爱。及赴长安应试,想把爱妾带在身边,遭致母亲反对,不得不将爱妾留在家里留伺候母亲。会中元游鹤林寺,浙帅窥见悦之,夺归。明年嘏及第,自伤赋诗曰: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帅闻之,殊惨惨,遣介送姬入长安。时嘏方出关,途次横水驿,于马上相遇,姬因抱嘏痛哭,或因大悲大喜,乐极生悲,信宿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嘏思慕不已,临终目有所见,时方四十余。

24. 陈子昂摔琴扬名

唐朝殿试,主考除了看试卷外,还要看考生在社会上的名望和品行。所以初到长安博取功名的人,总要千方百计寻找门路。陈子昂不过一介书生,举目无亲,一下子竟不知所措。

一天,恰逢有一个人卖胡琴,索价百万。有钱人相互传看,但没识货的。陈子昂就挺身而出,对手下人说:拿千缗买下来。大家惊讶不已,就问他。他答道:我善于玩这种乐器。大家都问,能不能弹给大伙欣赏一下?陈子昂说:明天你们到宣阳里集合等候。到了第二天,大家结伴而往,只见陈子昂已经准备好了酒肴,席前还摆着昨天那把胡琴。陈子昂盛情邀请大家大家豪吃痛饮,宴罢,大家准备听陈子昂弹琴了。陈子昂捧着琴说:我陈子昂是四川人,写有文章百卷。今天到京城奔走,碌碌无为,不为人知,如同尘土。这乐器是低等人谋生用的,哪里值得大家来关注。说完,他就举起胡琴往地上摔碎了,接着又拿出他自己的诗文逐一赠给赴约的人。一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京都。

那一年陈子昂24岁,一举开上了进士。可是。他始终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信任和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郁郁寡欢。他登上附近的幽州台,遥想千多年前贤主明君燕昭王不惜重金,筑台求贤的佳话,又想想自己的悲惨遭遇,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5.回转百里改一字

唐代诗人高适在担任两浙观察使时,有一次经过杭州清风岭去台州巡察。此时,秋意正浓,金风送爽,苍劲古松上白鹤扑打着翅膀,冰冷的露水浸湿了衣裳。他观赏着修直挺拔的翠竹,幽雅清净的古刹,清澈的江水映照着前村的一弯残月,诗兴大发,就情不自禁地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尽管一路视察,已经走出一百多里了,但他还是在完事后执着地赶回去,回到僧房,专门去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26“桃花潭水深千尺”

李白在唐天宝年间755年,旅居南陵叔父家。泾川豪士汪伦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素慕李白诗名,很想见他,但想想,李白这样大人物,怎能说来就会来呢?于是,汪伦想个主意,特意写了封邀请信,骗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当时正在安徽宣城游玩,看了汪伦的信很高兴,马上到了。到后就找汪伦喝酒看桃花,汪伦圆谎说:“离此十里有桃花渡,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不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大笑,既来之则安之,索性就在泾川玩一玩。汪伦对李白是上佳款待,有吃有喝、有陪有游。李白一连玩了几天特开心。临别那天,汪伦又赠他名马八匹、官锦十段,并亲自送上船,还组织了一群美女在岸上,用脚踏着节奏唱送别歌。汪伦这仪式挺隆重,李白看了很感动,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自己连吃带拿的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就作了首特深情的诗作为答谢: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7.王勃与《滕王阁序》

王勃生于唐初,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人,他自幼聪慧,六岁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九岁便指出大学问家颜师古所注《汉书》中的许多谬误,十岁精通诗歌。据说王勃少时,曾见有人“遣以丸墨入袖”,他写文章先磨墨数升,然后引被覆面而卧,忽起,援笔而书,一气呵成,不加点窜,时人谓之腹稿。十三岁时,随舅游江左,独至一处,见一老叟,容服纯古,他感到很奇异。老叟问:你不是王勃吗?王勃说,我与你非亲非故,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老叟说,当然知道。王勃知其为异人,就作揖拜问,你是神还是仙呀?请你指教我。老叟说,我是中元水府之主,来日滕王阁作记,你有高才,怎么不去试试?你登舟,我助你一席清风,希望你回来时千万不要再路过这个地方。王勃登舟,舟去如飞,来到洪州府。正好洪州都督阎公召集江左名贤聚集滕王阁吟诗作赋以记其盛。

席间,阎都督让他的女婿把早已作好的文章拿出来念给大家听,并大加赞扬,还故意摆起纸墨笔砚,邀请客人即席撰文助兴。宾客知道阎公的用意,相互推托都不提笔。而年青的王勃却当仁不让,欣然铺纸命笔。阎公见王勃狂傲无人,愤然拂袖退到另一个席间。却叫手下人把王勃写的文章一句一段随时报念给他听。当手下人报告他王勃始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公说:“这不很平常嘛”。接着报来下面几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若有所思,沉默不语。当听到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联名句时,阎公拍案叫绝:“这真是天才!他的文章应当名垂不朽了。”于是,连忙回到席上,把王勃拉到身旁,赞不绝口……

不久,王勃再路过巧遇老叟的地方,只见老叟坐在石头上。王勃恭拜说,神既助以好风,又教以不敏,当修牢酒以报神赐。请问我的寿夭穷达可以知道吗?老叟说,寿夭系阴司,言之是泄阴机而有阴祸。子之穷通,言亦无患。子之躯,神强而骨弱,气清而体赢,脑骨亏陷,目精不全,虽有不羁之才,高世之俊,终不贵矣。况富贵自有神主乎!王勃听了,心里老大不高兴。第二年,王勃去海南探望父亲,不幸溺海而死,英年早逝。

28.“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舌生疮,写得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贞元十六年(800),到长安应试,他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访老诗人顾况,希望得到指教和荐引。顾况觉得白居易这名字与众不同,就接见了他。顾况端详着面前这身材颀长、口舌生疮,文弱有余,相貌不足的青年,想先试一试他的内才,就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长安的大米一向昂贵,最近又涨价了,想要在京城白白居住下来,可是不容易的啊!”话语中,还故意把“白”、“居”、“易”三字说得重一些。

白居易并不答话,而是毕恭毕敬地把自己的诗稿奉献上去,请他指点。顾况接过来,翻看第一页,不由自主地吟出声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爱不释手,反复吟哦,开怀赞叹:“好诗,好诗!”

经过顾况的热心推荐,加上白居易的成绩优秀,终于考上了进士。

29.范仲淹千金酬答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作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撰写了《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颂诗: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拿给好友李泰伯斧正。李泰伯看了几遍后说:“云山、江水内容宏伟,用词气派。而下一个德字略显生硬,不太流畅,换成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罢,大为赞叹:“好,好!云山江水风都属自然一类,风更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之意!”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白银作为酬答。

30.诗家大忌

元朝蒙古族诗人萨都刺,诗风清婉,多写自然景物和民间疾苦。曾为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适逢一老人听到,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刺见状,知道老人必有高见,便虚心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闻、听二字虽不同形,却隐含耳意,恰犯诗家大忌。”萨都刺恍然大悟,忙问:“依您高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的回答:“唐诗中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何不借来一用?”这样一改,更加工稳了。萨都刺连忙深深拜揖。

31.程氏作诗诲夫

四川成都府眉州眉山县,有一大贤,姓苏名洵,字曰明允,号称老泉。此人才高志大,不乐读书,笑傲山林以自乐,流连诗酒以为欢。为人仗义轻财,好施乐善。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夫人程氏,蜀郡儒家之女。常劝老泉静心读书,以取科第。老泉不从。一日,因纵酒感疾,闲居在家。见程夫人亲笔写了几句,题在书房壁间:   童年读书,日在东方。   少年好学,日在中央。   壮夫立志,两山夕阳。   老来读书,秉烛之光。   人不知书,悠悠夜长。   嗟尔士子,勿怠勿荒。   老泉叹道:“贤妻诲我深矣。果然人不知书,如长夜漫漫,一无所见。我今年未三十,须发将白。若不读书,悔之晚矣。”因而痛自检讨,立志攻书,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重新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32.东坡不杀生

东坡侍儿朝云,姓王氏,年十二。侍坡公,初不识字,久而能诗,字学东坡手迹。一日,东坡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问众侍儿曰:“汝辈且道腹中何所有?”或云忠孝,或云文章,或云满腹珠玑,或云珍羞百味。东坡皆曰:“非也。”独朝云摸其腹曰:“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朝云一日侍侧,坡公幼子,庭前嬉戏,衣领有一虱,朝云取而杀之。坡公不悦,谓之曰:“吾方广赎禽鱼放生,以资冥福,不昔捐金。取诸远者而放之,汝却近取诸身者而杀之,何也?”朝云对曰:“奈被欲啮人何?”坡公作偈曰:   虮虱近人身,气体所感召。   彼饥而啮人,如人食麦稻。   又如禽鱼辈,飞跃任所好。   胡为纲与罗,恣杀供庖灶。   一切蠢动物,有生同大造。   劝人息杀机,免受诸业报。   朝云闻言大悟,自是再不杀生,长斋奉佛,后从东坡卒于惠州。临终,朗诵金刚偈毕而后没。东坡作《西江月》寄意咏梅,以吊之曰:   玉骨那愁瘴雾,水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又作一律曰:   不学杨枝白乐天,且随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方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垆为活计,舞衫歌扇旧如绿。   丹成别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33.宋之问偶遇骆宾王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武则天大赞奇文,深责宰相之过。但起义归于失败,骆宾王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一年秋天的傍晚,宋之问来到杭州西湖的灵隐寺。他眺望拔地而起的飞来峰,怪石嶙峋,秀丽峥嵘。山岩层层叠叠,峰岭郁郁葱葱。群山怀抱之中的灵隐寺,愈发庄严幽静。夜幕降临,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面对这罕见的绝妙胜景,宋之问诗兴大发,开口吟道: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自觉意味无穷,两句有山有寺,交相辉映,气势磅礴。可是下面两句该用怎样壮美的景色来续写呢?尽管他搜索枯肠,还是半个字也接不上来,只是反复嗫嚅着“鹫岭郁岧峣……”。

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便上前招呼。老僧问他“为何总念着那两句诗啊?”他便难为情的说出了自己才思枯竭。老僧道:“老衲倒有两句 ——”于是,他缓缓吟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听了,惊喜万分。老僧出口成章,且气势不凡。宋之问受到启发,刚才堵塞的才思豁然开朗,接着吟诵起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念完,顿觉心旷神怡,淋漓痛快,欣然踱回房间,一边开怀畅饮,一边整理今晚的诗作。

  第二天一大早,宋之问突然想起在寺院见到的老和尚,想着得去拜见那位诗僧。就兴冲冲地跑去寺院,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可眼下却不知何方云游去了。”

34.贺知章金龟换酒

贺知章,唐越州会稽人,自号四明狂客,人称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的第一位:"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真是醉态可掬。与张旭、包融、张若虚称"吴中四士",都是嗜酒如命的人。在贺知章50多年的宦海沉浮和饮游生涯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是赏识了李白。

唐天宝元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因为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道观去游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赏识。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来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呀!"

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做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贺知章仰面大笑:"这算得了什么?今日有幸与仙人结友,可要喝个痛快!区区金龟哪能妨碍我俩一同享乐呢?"

两酒仙直到都醉意朦胧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学士。

后来贺知章去逝,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中。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贺知章金龟换酒与李白畅饮,后人引为旷达酣饮、倾心结交的典故。

35.张九龄辞相作赋

李林甫真不愧为弄权高手,经他一折腾,张九龄、裴耀卿等人在玄宗面前形象受损,失去了相位;严挺之则被贬为洺州刺史;王元琰更是被流放岭南。

真可谓是一石数鸟,李林甫被任为中书令。早朝开始之前,文武百官蜂拥般地走进大明宫的含元殿,细心的官员已经发觉李林甫与往日有所不同,趾高气扬的;也察觉张九龄与以前相比更为意气消沉。李林甫的最能揣摩皇上,他平时有事没事总要找机会在玄宗跟前侍奉,甜言蜜语,人们常说他“善伺人主意”。当然,李林甫还有另外一条途径,那就是拉拢宫中的一些要害之人如武惠妃、高力士等充做内线。

前些天,玄宗通过高力士赐给张九龄一把羽扇,张九龄由这把羽扇联想了许多,他经过严肃而慎重的考虑,向玄宗献了一篇《白羽扇赋》,以极为含蓄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张九龄有能力有志向,“伊昔皋泽之时,亦有云霄之志”,而且是忠诚于朝廷的,为国事是尽心竭力的,“苟放用之得所,虽杀身之何忌!”然而,官场艰险,小人弄术,君子难为,自己就像白羽扇虽能涤暑清风但却被弃置于箧中,不能发挥作用。

《白羽扇赋》呈送皇上之后,玄宗不以为然,他下敕答张九龄说:“朕送羽扇,聊以涤暑,你却借题发挥,以羽扇弃置于箧中不被重用自喻,虽然词工理妙,颇见情愫义不当也。”从此之后,玄宗对张九龄显得更加冷淡了,甚至连一句劝慰的话都没有。张九龄知道,皇上厌弃自己,主要因为李林甫别有用心的谗言和挑拔,李林甫与自己是势不两立了。他现在已经没有心思与李林甫争什么高低啦,就干脆表明心迹,让李林甫别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归燕》,派人送给李林甫:

海燕何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潭浅,只见玉堂开。

香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开。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36.王之涣酒楼画壁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当时他们还没有做官,交游来往大抵都是相同的圈子。

有一天,冷风飕飕,微雪飘飘。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然有梨园子弟十余人登楼聚会宴饮。三位诗人离席,相互偎依,围着小火炉,且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一字排开坐定。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被编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不一会,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毛笔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

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开唱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乡巴佬,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站起身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诗人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诗仙,恭请诸位大人赴宴。"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欢宴一天。

37.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散文,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金石录后序》是一篇自传性的散文,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风格清新,词采俊逸。《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李清照擅长赌博,撰有《打马图经》一卷。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38.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一生好酒,不求仕进,志欲邀游四海,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先登峨眉,次居云梦,复隐于祖僚山竹溪,与孔巢父等六人,日夕酣饮,号为竹溪六逸。有人说湖州乌程酒甚佳,白不远千里而往,到酒肆中,开怀畅饮,旁若无人。时有逸叶司马经过,闻白狂歌之声,遣从者问其何人。白随口答诗四句。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逸叶司马大惊,遂请相见,留饮十日,厚有所赠。临别,鼓励他赴长安应试。李白从其言,乃游长安。一日到紫极宫游玩,遇了翰林学士贺知章,通姓道名,彼此相慕。知章遂邀李白于酒肆中,解下金貂,当酒同饮。至夜不舍,遂留李白于家中下榻,结为兄弟。次日,李白将行李搬至贺内翰宅,每日谈诗饮酒,宾主甚是相得。时光荏苒,不觉试期已迫。贺内翰道:"今春尚书省省试官,正是杨贵妃兄杨国忠大师,监视官乃大尉高力士,二人都是贪财之人。贤弟却无金银买嘱他,便有冲天学问,见不得圣天子。此二人与下官皆有相识,下官写一封札子去,预先嘱托,或者看薄面一二。"李白虽则才大气高,遇了这等时势,况内翰高情,不好违阻,将贺内翰柬帖,投与杨太师、高力士。

二人接开看了,冷笑道:"贺内翰受了李白金银,却写封空书在我们这里讨白人情,到那日专记,如有李白名字卷子,不问好歹,即时批落。"时值三月三日,大开尚书省,会天下才人,尽呈卷子。李白才思敏捷,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杨国忠见卷子上有李白名字,也不看文字,乱笔涂抹道:"这样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道:"磨墨也不中,只好与我着袜脱靴。"喝令将李白推将出去。正是:不愿文章中天下,只愿文章中试官!李白被试官屈批卷子,怨气冲天,回至内翰宅中,立誓:"日后吾若得志,定教杨国忠与我磨墨,高力士与我脱靴,方才满愿。"贺内翰劝白:"且休烦恼,权在舍下安歇。待三年,再开试场,别换试官,必然登第。"终日共李白饮酒赋诗。

日往月来,不觉一载。忽一日,有番使递国书到。朝廷差使命急宣贺内翰陪接番使,在馆驿安下。次日舍人接得番使国书一道。玄宗敕宣翰林学士,拆开番书,全然不识一字,拜伏金阶不起。玄宗将与杨国忠开读,照样双目如盲。问遍满朝,并无一人晓得。龙颜大怒,喝骂"许多文武,竟无一个饱学之士与朕分忧。此书识不得,将如何回答发落番使,却被番邦耻笑,欺侮南朝,必动干戈,来侵边界,如之奈何!敕限三日,若无人识此番书,一概停俸;六日无人,一概停职;九日无人,一概问罪。别选贤良,并扶社稷。"圣旨一出,诸官默默无言,再无一人敢奏。

贺内翰朝散回家,将此事转述李白。白微微冷笑:"可惜我李某去年不曾及第为官,不得与天子分忧。"贺内翰大惊道:"想必贤弟博学多能,辨识番书,下官当于驾前保奏。"次日,贺知章入朝,越班奏道:"臣启陛下,臣家有一秀才,姓李名白,博学多能。要辨番书,非此人下可。"天子准奏,即遣使命,资诏前去内翰宅中,宣取李白。李白告天使道:"臣乃远方布衣,无才无识,今朝中有许多官僚,都是饱学之儒,何必问及草莽?臣下不敢奉诏,恐得罪于朝贵。"说这句"恐得罪于朝贵",隐隐刺着杨、高二人,使命回奏。天子初问贺知章:"李白不肯奉诏,其意云何?"知章奏道:"臣知李白文章盖世,学问惊人。只为去年试场中,被试官屈批了卷子,羞于出门。今日教他白衣入朝,有愧于心。乞陛下赐以恩典,遣一位大臣再往,必然奉诏。"玄宗道:"依卿所奏。钦赐李白进士及第,着紫袍金带,纱帽象简见驾。就烦卿自在迎取,卿不可辞!"

贺知章领旨回家,备述天子拳拳求贤之意。李白穿了御赐袍服,骑马随贺内翰入朝,至金阶拜舞,山呼谢恩,躬身而立。天子一见李白,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如旱得云。开金口,动玉音:"今有番国书函,无人能晓,特宣卿至,为朕分忧。"白躬身奏道:"臣因学浅,被大师批卷不中,高大尉将臣推将出门。今有番书,何不令试官回答,却乃久滞番官在此?臣是批黜秀才,不能称试官之意,怎能称皇上之意?"天子道:"朕自知卿,卿其勿辞!"遂命侍臣捧番书赐李白观看。李白看了一遍,微微冷笑,对御座前将唐音译出,宣读如流。

众官听得读罢番书,下觉失惊,面面相觑,尽称"难得"。天子听了,龙情不悦。沉吟良久,方问两班文武:"今被番家要兴兵抢占高丽,有何策可以应敌?"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贺知章启奏道:"陛下试问李白,必然善于辞命。"天子乃召白问之。李白奏道:"臣启陛下,此事不劳圣虑,来日宣番使入朝,臣当面回答番书,与他一般字迹,书中言语,羞辱番家,须要番国可毒拱手来降。"天子问,"可毒何人也?"李白奏道:"渤海风俗,称其王曰可毒。犹回屹称可汗,吐番称赞普,六诏称诏,河陵称悉莫成,各从其俗。"天子见其应对不穷,圣心大悦,即日拜为翰林学士。遂设宴于金銮殿,宫商迭奏,琴瑟喧阅,嫔妃进酒,彩女传杯。御音传示:"李卿,可开怀畅饮,休拘礼法。"李白尽量而饮,不觉酒浓身软。天子令内官扶于殿侧安寝。

次日五鼓,天子升殿。净鞭三响,文武班齐。李白宿酲,内官催促进朝。百官朝见已毕,天子召李白上殿,见其面尚带酒容,两眼兀自朦胧。天子分付内侍,教御厨中造三分醒酒鱼羹来。须臾,内侍将金盘捧到鱼羹一碗。天子见羹气大热,御手取牙箸调之良久,赐与李学士。李白跪而食之,顿觉爽快。是时百官见天子恩幸李白,且惊且喜,惊者怪其破格,喜者喜其得人。惟杨国忠,高力士愀然不乐。圣旨宣番使入朝,番使山呼见圣已毕。李白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手捧番书立于左侧柱下,朗声而读,一字无差,番使大骇。李白道:"小邦失礼,圣上洪度,置而下较,有诏批答,汝宜静听!"番官战战兢兢,跪于阶下。天子命设七宝床于御座之傍,取象管兔毫笔,独草龙香墨,五色金花笺,排列停当。赐李白近御榻前,坐锦墩草诏。李白奏道:"臣靴不净,有污前席,望皇上宽恩,赐臣脱靴结袜而登。"天子准奏,命一小内侍:"与李学士脱靴。"李白又奏道:"臣有一言,乞陛下赦臣狂妄,臣方敢奏。"天子道:"任卿失言,朕亦不罪。"李白奏道:"臣前入试春闱,被杨太师批落,高太尉赶逐,今日见二人押班,臣之神气不旺。乞玉音分付杨国忠与臣捧砚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结袜,臣意气始得豪爽,举笔草诏,口代天言,方可不辱君命。"天子用人之际,恐拂其意,只得传旨,教"杨国忠捧砚,高力十脱靴"。二人心里暗自揣摩,前日科场中轻薄了他,今日恃了天子一时宠幸,就来还话,报复前仇。出于无奈,不敢违背圣旨,正是敢怒而不敢言。常言道:

冤家不可结,结了无休歇。

侮人还自侮,说人还自说。

李白此时昂昂得意,踢袜登褥,坐于锦墩。杨国忠磨得墨浓,捧砚侍立。论来爵位不同,怎么李学士坐了,杨太师到侍立?因李白口代天言,天子宠以殊礼。杨太师奉旨磨墨,不曾赐坐,只得侍立。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笔,须臾,写就吓蛮书。字画齐整,并无差落,献于龙案之上天子看了大惊,都是照样番书,一字不识。传与百官看了,各自骇然,天子命李白李白就御座前朗诵了一遍。

天子闻之大喜,再命李白对番官面宣一通,然后用宝入函。李白仍叫高太尉着靴,方才下殿,唤番官听诏。李白重读一遍,读得声韵铿锵,番使不敢则声,面如上色,不免山呼拜舞辞朝,贺内翰送出都门,番官私问道:"适才读诏者何人?"内翰道:"姓李名白,官拜翰林学士。"番使道:"多大的官,使太师捧砚,太尉脱靴?"内翰道:"太师大臣,太尉亲臣,不过人间之极贵。那李学士乃天上神仙下降,赞助天朝,更有何人可及!"番使点头而别,归至本国,与国王述之,国王看了回书,大惊,与国人商议,天朝有神仙赞助,如何敌得。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此是后话。

话分两头,却说天子深敬李白,欲重加官职。李白启奏:"臣不愿受职,愿得逍遥散诞,供奉御前,如汉东方朔故事。"天子道:"卿既不受职,朕所有黄金白壁,奇珍异宝,惟卿所好。李白奏道:"臣亦不愿受金玉,愿得从陛下游幸,日饮美酒三千,足矣:"天子知李白清高,不忍相强。从此时时赐宴,留宿于金銮殿中,访以政事,恩幸日隆。一日,李白乘马游长安街,忽听得锣鼓齐呜,见一簇刀斧手,拥着一辆囚车行来。白停骏问之,乃是并州解到将官,今押赴东市处斩。那囚车中,囚着个美大夫,生得甚是英伟,叩其姓名,声如洪钟,答道:"姓郭名子仪。”李白相他容貌非凡,他日必为国家柱石,遂喝住刀斧手:"待我亲住驾前保奏。"众人知是李滴仙学士,御手调羹的,谁敢不依。李白当时回马,直叩宫门,求见天子,讨了一道赦敕,亲往东市开读,打开囚车,放出子仪,许他戴罪立功。子仪拜谢李白活命之恩,异日衔环结草,不敢忘报。此事搁过不题。

是时,宫中最重木芍药,是扬州贡来的。如今叫做牡丹花,唐时谓之木芍药。宫中种得四本,开出四样颜色,那四样,大红、深紫、浅红、通白。玄宗天子移植于沉香亭前,与杨贵妃娘娘赏玩,诏梨园子弟奏乐。天子道:"对妃子,赏名花,新花安用旧曲?"命梨园长班李龟年召李学士入官。有内侍说道:"李学士往长安市上酒肆中去了。"龟年不往九街,不走三市,一径寻到长安市去。只听得一个大酒楼上,有人歌道: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是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龟年道:"这歌的不是李学士是谁?"大踏步上楼梯来,只见李白独占一个小小座头,桌上花瓶内供一枝碧桃花,独自对花而酌,已吃得酪叮大醉,手执巨碗,兀自不放。龟年上前道:"圣上在沉香亭宣召学士,快去!"众酒客闻得有圣旨,一时惊骇,都站起来闲看。李白全然不理,张开醉眼,向龟年念一句陶渊明的诗"我醉欲眠君且去",就瞑然欲睡。李龟年也有三分主意,向楼窗下一招,七八个从者,一齐上楼。不由分说,手忙脚乱,抬李学士到于门前,抬上了玉花马,众人左扶右持,龟年策马在后相随,直跑到五凤楼前。天子又遣内侍来催促了,敕赐"走马入宫"。龟年遂扶李白下马,内侍帮扶,直至后宫,过了兴庆池,来到沉香亭。天子见李白双眸紧闭,兀自未醒。命内侍铺紫潞桶于亭侧,扶白少卧。亲往省视,见白口流涎沫,天子亲以龙袖拭之。贵妃奏道:"妾闻冷水沃面,可以解酒。"乃命内侍汲兴庆池水,使宫女含而喷之。白梦中惊醒,见御驾,大惊,俯伏道:"臣该万死!臣乃酒中之仙,幸陛下恕罪!"天子御手搀起道:"今日同妃子赏名花,不可无新词,所以召卿,可作《清平调三章》,李龟年取花笺授白,白带醉一挥,立成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天子览词,称美不已:"似此天才,岂不压倒翰林院许多学士。"即命龟年按调而歌,梨园众子弟丝竹并进,天子自吹玉笛以和之。歌毕,贵妃再拜称谢。天子道:"莫谢朕,可谢学士也!"贵妃持宝玉杯,亲酌西凉葡萄酒,命官女赐李学士饮。天子敕赐李白遍游内苑,令内侍以美酒随后,恣其酣饮。自是宫中内宴,李白每每被召,连贵妃亦爱而重之。

高力士深恨脱靴之事,无可奈何。一日,贵妃重吟前所制《清平调》三首,倚栏叹羡。高力士见四下无人,乘间奏道:"奴婢初意娘娘闻李白此词,怨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贵妃道:"有何可怨?"力士奏道:"'可怜飞燕倚新妆',那飞燕姓赵,乃西汉成帝之后。则今画图中,画着一个武士,手托金盘,盘中有一女子,举袖而舞,那个便是赵飞燕。生得腰肢细软,行步轻盈,成帝宠幸无比。谁知飞燕况与燕赤凤相通,匿于复壁之中。成帝入宫,闻壁衣内有人咳嗽声,搜得赤凤杀之。欲废赵后,赖其妹合德力救而止,遂终身不入正宫。今日李白以飞燕比娘娘,此乃诋毁之语,娘娘何不熟思?"原来贵妃那时以胡人安禄山为养子,出入宫禁,与之私通,满宫皆知,只瞒得玄宗一人。高力士说飞燕一事,正刺其心。贵妃于是心下怀恨,每于天子前说李白轻狂使酒,无人臣之礼。天子见贵妃不乐李白,遂不召他内宴,亦不留宿殿中。李白情知被高力士中伤,天子存疏远之意,屡次告辞求去,天子不允。乃益纵酒自废,与贺知章、李适之、妆阳王斑、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友,时人呼为饮中八仙。

却说玄宗天子心下实是爱重李白,只为宫中不甚相得,所以疏了些儿。见李白屡次乞归,无心恋阙,乃向李白道:"卿雅志高蹈,许卿暂还,不日再来相召。但卿有大功于朕,岂可白手还山?卿有所需,朕当一一给与。"李白奏道:"臣一无所需,但得杖头有钱,日沽一醉足矣。"天子乃赐金牌一面,牌上御书:"敕赐李白为天下无忧学士,逍遥落拓秀才,逢坊吃酒,遇库支钱,府给千贯,县给五百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失敬者,以违诏论。"又赐黄金千两,锦袍玉带,金鞍龙马,从者二十人。白叩头谢恩,天子又赐金花二朵,御酒三杯,于驾前上马出阙,百官俱给假,携酒送行,自长安街直接到十里长亭,樽罍不绝。只有杨太师、高太尉二人怀恨不送。内中惟贺内翰等酒友七人,直送至百里之外,流连三日而别。李白集中有《还山别金门知己诗》以记此事。

李白锦衣纱帽,上马登程,一路只称锦衣公子。果然逢坊饮酒,遇库支钱。下一日,回至锦州,与许氏夫人相见。官府闻李学上回家,都来拜贺,无日不醉。日往月来,不觉半载。一日白对许氏说,要出外游玩山水,打扮做秀才模样,身边藏了御赐金牌,带一个小仆,骑一健驴,任意而行。府县酒资,照牌供给。忽一日,行到华阴界上,听得人言华阴县知县贪财害民,李白生计,要去治他。来到县前,令小仆退去,独自倒骑着驴子,于县门首连打三回,那知县在厅上取问公事,听见了,连声"可恶,可恶,怎敢调戏父母官!"速令公吏人等拿至厅前取问。李白微微诈醉,连问不答。知县令狱卒押人牢中,待他酒醒,着他好生供状,来日决断。狱卒将李白领入牢中,见了狱官,掀髯长笑。狱官道:"想此人是疯颠的?"李白道:"也不疯,也不颠。"狱官道:"既不疯颠,好生供状。你是何人?为何到此骑驴,唐突县主?"李白道:"要我供状,取纸笔来。"狱卒将纸笔置于案上,李白扯狱官在一边说道:"让开一步待我写。"狱官笑道:"且看这疯汉写出甚么来!"李白写道:

“供状锦州人,姓李单名白。弱冠广文章,挥毫神鬼泣。长安列八仙,竹溪称六逸,曾草吓蛮书,声名播绝域,玉辇每趋陪,金銮为寝室。吸羹御手调,流涎御袍拭,高太尉脱靴,杨太师磨墨。天子殿前尚容乘马行,华阴县里不许我骑驴入?请验金牌,便知来历。”

写毕,狱官接过看了,唬得魂惊魄散,叩拜谢罪。李白道:"不干你事,只要你对知县说,我奉金牌圣旨而来,所得何罪,拘我在此?"狱官拜谢了,急忙将供状呈与知县,并述有金牌圣旨。知县此时如小初闻霹雳,无孔可钻,只得同狱官到牢中参见学士,叩头哀告道,"小官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犯,乞赐怜悯!"在职诸官,闻知此事,都来拜求,请学士到厅上正面坐下,众官庭参已毕。李白取出金牌,与众官看,牌上写道:"学士所到,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不敬者,以违诏论。"众官看罢圣旨,一齐低头礼拜,"我等都该万死。"李白见众官苦苦哀求,笑道:"你等受国家爵禄,如何又去贪财害民?如若改过,方免汝罪。"众官听说,人人拱手,个个遵依,不敢再犯。就在厅上大排筵宴,管待学士饮酒三日方散。自是知县洗心涤虑,遂为良牧。此信闻于他郡,都猜道朝廷差李学士出外私行观风考政,无不化贪为廉,化恶为善。

李白遍历赵、魏、燕、晋、齐、梁、吴、楚,无不流连山水,极诗酒之趣。后因安禄山反叛,明皇车驾幸蜀,诛国忠于军中,缢贵妃于佛寺,白避乱隐于庐山。永王时为东南节度使,阴有乘机自立之志。闻白大才,强逼下山,欲授伪职,李自不从,拘留于幕府。未几,肃宗即位于灵武,拜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克复两京。有人告永王谋叛,肃宗即遣子仪移兵讨之,永王兵败,李白方得脱身,逃至浔阳江口,被守江把总擒拿,把做叛党,解到郭元帅军前。子仪见是李学士,即喝退军士,亲解其缚,置于上位。纳头便拜道:"昔日长安东市,若非恩人相救,焉有今日?"即命治酒压惊,连夜修本,奏上天子,为李白辨冤,且追叙其吓蛮书之功,荐其才可以大用,此乃施恩而得报也。正是:两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时杨国忠已死,高力士遭贬,玄宗皇帝自蜀回归为太上皇,亦对肃宗称李白奇才。肃宗乃征白为左拾遗。白叹宦海沉迷,不得逍遥自在,辞而不受,别了郭子仪,泛舟游洞庭岳阳,再过金陵,泊舟于千石江边。是夜,月明如昼。李自在江头畅饮,忽闻天际仙乐声响亮,渐近舟次,舟人都与闻。忽然江中风浪大作,有鲸鱼数丈,奋猛而起,仙童二人,手持节仗,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奉迎星主还位。"舟人都惊倒,须臾苏醒。却见李学士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明日将此事告于当涂县令李阳冰,阳冰具表奏闻。天子敕建李滴仙祠于千石山上,春秋二祭。

到宋太平兴国年间,有书生于月夜渡千石江,见锦帆西来,船头上有白牌一面,写"诗伯"二字。书生遂朗吟二句道:"谁人江上称诗伯?锦绣文章借一观!"舟中有人和云:"夜静不堪题绝句,恐惊星斗落江寒。"书生大惊,正欲傍舟相访,那船泊于千石之下。舟中人紫衣纱帽,飘然若仙,径投李谪仙祠中。书生随后求之祠中,并无人迹,方知和诗者即李白也。

39.李白搁笔黄鹤楼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长江南岸,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唐时名声始盛,宋之后,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唐代著名诗人崔颢题写的《登黄鹤楼》使它闻名遐迩: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论吟风弄月的造诣,诗坛上下李白还没怕过谁,但唯独却输给了崔颢。天宝年间,浪迹天下的李白来到了黄鹤楼,众多文人骚客在此留下墨宝,李白当然不遑多让,于是趁着酒兴,登楼眺望,跃跃欲试。可谁知,李白大发的诗兴竟被墙上的一首诗给压了回去,人瞬间清醒了。生性狂傲不羁的李白第一次感觉到难为情,他放下了笔,不敢再写。还哀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的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前,有一位辛先生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贫穷潦倒而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连带写小吃奉上。如此半年,这位客人白吃白喝,一天不落。而辛先生却并没有半点厌倦,依然每天热情地招待。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鹤在墙上,接着一边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跳下来随着歌声,合著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他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争相付钱观赏。如此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而至,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凭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随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