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结局(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

1993年3月12日,一代名将“王胡子”王震将军,因病在广州去世。望着百花丛中,身盖旗帜的王震将军,一位老太太哭得几度晕厥。她是将军的夫人王季青,此时老人家肯定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与王震将军的半个多世纪的爱恋,也许她的思绪又回到了56年前,他们相识“闪婚”的浪漫时刻。

1937年,中华大地狼烟四起,全面抗战开始。一方面,日寇以优势装备疯狂进攻,一方面,中华儿女以劣势武器英勇抵抗,以血肉之躯守护着祖国山河。

晋西北八路军120师所处的位置,正是抗日的前线之一,他们多次与日寇交战,打得英勇顽强,打得艰苦卓绝。

这一年9月的一天,从北平来了一群大学生,有小伙子也有大姑娘,他们以极大的报国热情,来到120师报到,其中就有后来成为王震夫人的王季青。

王季青出生于1913年,比王震将军小5岁,她的家乡在辽宁省沈阳市,商人家庭出身。“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很快成为日寇的囊中之物,王季青只得随着在东北军供职的哥哥来到当时的北平,考入北师大附中就读,后来又考入北大历史系。

王季青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从小学、中学,直至进入北大历史系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最初她的职业理想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桃李天下,育人成才,快哉快哉。

然而,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王季青与一众热血青年一样,怎么能够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往日静谧的北大校园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她和许多北大学子们一起,组建“流亡同学会”,开始积极投身到救国图存的活动中,23岁时,她加入中共,并担任地下党组织的联络员。

国破山河在,何处觅净土?正当王季青与同学们组织地下活动时,“七.七”事变爆发。为了保护这些进步的青年学生,党组织决定把曾在北平参加过抗日活动的人,全都撤退至平津之外。

王季青一行9人于9月中旬到达山西太原,找到驻太原办事处,随后,他们被编入120师。

似乎真应了那句话,“有缘千里来相会”,在去山西岢岚县120师部的路上,王季青就见到了时任120师359旅旅长的王震。

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结局(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1)

对于王震这个名字,王季青早已如雷贯耳,只是在她的印象之中,所有的传说与传言,都说王震是个敢打敢杀,作战勇猛的将军,属于张飞式的粗犷豪放之人,似乎是一个“嗓门震破天,行事很鲁莽”的人。可是第一次见面,王震给王季青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身为旅长,与下级官兵打成一片,平易近人,英资潇洒,谈笑风生,并且作为一旅的军事长官,他并非一个“老粗”,而是颇有文采,这与当时诸多部队的带兵者截然不同。

这次见面后,王季青被分到120师民运部工作,主要是做群众工作,这项工作,她做起来游刃有余,王季青有种亲和力,别看是一个北平来的知识分子,可是她很快融入八路军驻地的乡村,穿着军装,与战友们一起,在帮助乡亲们生产自救时,以浅显质朴语言,跟乡亲们宣传抗日的大道理,群众工作取得良好局面。

11月末的一天,120师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王震身着灰色军装,腰扎牛皮带,军帽、绑腿齐整,威风凛凛地骑马从远处奔来。

王震与前来迎接的人一一握手,转来转去,来到了王季青面前,他举手敬礼,并与对方握手,不知道是咋了,他感觉自己的脸烧起来。

有鉴于部队当中战士们的文化水平太低,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写,在进行政治教育时,也颇费力气,王震想借这次开会的机会,向师长贺龙要一些知识分子,到自己的359旅当文化教员。

谁知道,王震刚刚提出这个请求,师长贺龙就与政委关向应相视一笑,继而不住地点头大笑。

首长们的“笑”令王震摸不到头脑。只听师长贺龙以其特有音调说道:

贺龙很快派人找来王季青,打开天窗说亮话:

王震这才明白,师长从头到尾的那种“神秘”,其实是想撮合自己与王季青的婚事。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心迹,呵呵一笑,说:“是啊是啊,我今年都快三十啦。”

作为女孩子,王季青当然显得有些腼腆,她低头不语,面带羞涩。贺龙有点尴尬,他以为王季青不同意,便说:“要不这样吧,你要不要继续对我们这位猛将军作进一步的考察啊?”

其实从内心讲,王季青对王震早就“一见钟情”,只是囿于自己女孩子的身份,不好意思先表达。这会儿听贺龙师长一说,她赶紧羞红着脸说:“组织上都对他考察多年了,还用得着我考察呀?”

一对天作之合的才子佳人,一桩走过数十载风雨的姻缘,就这样干脆利落地定下来。

七天后,在岢岚河畔,一家简陋的农舍里,政委关向应为王震和王季青主持了婚礼。从初次见面,再次相识,再到成婚,他们只用了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颇有点“闪婚”的味道。

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结局(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2)

新婚之夜,王季青向王震倾诉了自己的家事、家世,以及投笔从戎的一腔热情,王震感慨地说:

就凭你一个北大的学生,一个女同志,能够不辞辛劳来到抗日前线,这就不简单!嘿嘿,这也是我们的最大缘分。

确实是这样,这桩“闪婚”姻缘,带给他们彼此一生的幸福,哪怕经历再多的风雨,两口子都相扶相携,相互理解。

新婚第二天,王震就要立即返回359旅,王季青随着王震到了雁北部队驻地,任文化教员。

此时,日寇发动了又一波攻势,向我根据地猖狂进攻。359旅以恒山为依托,同敌人展开周旋与激战。

有一次,359旅在山西灵丘一带阻击日军,仗打得非常艰苦。王季青与几个刚参军的大学生,特别想亲临战场体验一下,他们随着一个突击排上了前沿阵地。

不料,他们刚到半山腰,敌人就猛扑上来,大喊着要抓活的。

此时的王震正在山头上组织反击,突然发现王季青他们被包围了,无奈之下,他急令敢死队冲入敌群,将敌击退。

随后王震生气地说:“是谁叫你们擅自跑到前沿阵地来的?是不是你?你是我老婆,不是指挥官,念你是初犯,就先给你一个口头警告,下不为例。以后不经允许,不许你们跑到前沿阵地来,你们的任务就是教大家学好文化,不当睁眼瞎,这比你们亲自参加战斗更重要。”

这番“雷烟火炮”把王季青训得哑口无言,却也心悦诚服,她知道丈夫是爱护自己,爱护战士,他不想自己的战士有无谓的牺牲。

对他人爱护,可王震对自己却有点“不爱惜”,2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前后7次负伤。就连当年白求恩大夫给他做手术时,都不由得批评他说:

可是王震却认为,一个指挥员对重要的作战,必须要亲临一线,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指挥,并且冲锋在前是鼓舞士气的最好方法,一支部队打起仗来全都不畏死,就先胜了三分。

从1937年冬至1938年夏,359旅先后与敌人进行了30余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并且歼灭了日寇精锐之师田中大队,使华北日军司令部为之震惊。

1938年,王震与王季青这对戎马夫妻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孩子降生时,王震正率部与敌人在邵家庄激战,双方伤亡都不小。当师部一个参谋把孩子出生的消息告诉王震时,他只是“嗯”了一声,连头都没抬头,双眼依旧盯着地图思考着战局。

一天后,当战事结束时,王震忽然想起点什么,他问那个参谋曾经给他报告过什么事儿?参谋说王教员给你这个旅长添了一个大胖小子。

听到这话,王震哈哈大笑,大手一挥说道:“好,好,好,老子打鬼子后继有人啦。”

在同日寇浴血奋战的日子里,王季青不得不把刚出世的儿子王兵寄养在绥德一个老乡家里,她又随359旅转战晋察冀,下至1940年春天,王震率部奉调守卫延安,她才把儿子从老乡家接回来。

进入1944年,国民党又接连丢掉了100余座城市,沦陷区越来越大。毛泽东为此命令359旅挑选一个团长,率主力组成“南下支队”,挺进敌后开辟新的根据地。

这绝对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成功的几率甚为渺茫。团长们都犹豫不决,王震见些情形,知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大家既然心里没底,自己这个旅长就应该站出来。他向毛泽东主动请缨。

毛泽东思考再三,决定派王震出马,率部南下。临行前,毛泽东对王震说:

烽火中历练这么久,此刻,王震当然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但遇险就走,遇困难就绕不是他王震的做人风格。

王季青依依不舍,连夜赶制出两双羊皮护膝。第二天临行前,她拉着丈夫的手迟迟不愿意放开。

王震深情看着妻子,指着儿子们安慰她说:“哈哈,如今我们有这么多儿子,老子趴下了,还有儿子在嘛,而且组织会帮你照顾好儿子的。”

这话本来是王震安慰妻子的,可在王季青听来,心里却更加不安起来。王震走后数天都没有任何消息。王季青白天到教导队教授文化课,晚上在窑洞的昏黄油灯下纺线。

人一闲下来,更加容易胡思乱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要还”,丈夫王震临走时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可是有关于他的消息却开始杂七杂八地传来,什么样的传言都有,这些话像一块块巨石,压在王季青的心里,每天都令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1946年2月的一天,一架标有美国航空标志的专机,载着身穿国民党校官制服的王震出现在延安南关机场。

原来,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王震率部艰苦卓绝地进行战斗,先在鄂北与新四军会师,又渡过长江,打回湖南,建立了湘中抗日根据地,然后又向粤北挺进,想与东江纵队会合。但他们抵达广东南雄时,国民党乘日寇投降之机,调集15万人,对南下支队进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

王震请示中央后,奉命率部再次北返,杀开一条血路,返回中原,又与李先念部队会师。

359旅南下北返,历时659天,途经8省境地,冲破敌人无数条封锁线,进行大小战斗300余次,行程27000多里,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又一个奇迹,难怪毛泽东称359南下北返是为“第二次长征”。

这个过程是无比艰辛的,更是许多烈士的鲜血铺就的,南下时,支队5000余名健儿,北返后只剩下799人,人员损失率超过84%。

不久,中央决定派王震为中原军区谈判代表,参加汉口执行小组,赴北平军调部与国民党谈判,途经延安,向中央和毛主席汇报南下支队的情况。

王震也惦记着妻儿,他顺便回家看看,妻子王季青见丈夫平安归来,又惊又喜,喜极而泣,可是王震屁股还没坐稳,就说要马上乘专机去北平。

刚来又要走,心中固然有再多不舍,但身为革命者,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又岂能因儿女情长而误了大事?

王震抚摸了几个爱子的头发,义无反顾地离开家门,登机北上。

1946年6月,蒋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他先调集30万大军,分四路对中原军区进行围攻。王震迅速返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协助李先念成功指挥著名的中原突围。随着我军战略的转变,王震率部分别在晋西北、西北地区参与一系列辉煌的战役,取得骄人的战绩,与此同时,王震在指挥澄邰战役时,第七次负伤。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时任一野1兵团司令员的王震将军率大军穿过绵延的祁连山,越过茫茫戈壁,进入新疆,任新疆分局书记、军区代司令员,与新疆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结局(上将王震与夫人王季青)(3)

王季青本来可以在北京城享享清福的,毕竟从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嫁给王震将军后,不是身处战争前方,就是在后方为丈夫的安危时刻担忧,没过上一天清静日子。可是,王季青还是要求跟着王震去那片刚刚解放的热土新疆。

在新疆,王季青担任新疆学院秘书长、俄文学校校长,四年后才回到北京。出人意料的事情再次发生,王季青竟自降待遇,主动选择到北京一所普通中学当校长,行政级别从十二级落下。外人看不懂也想不通,其实,当一所学校的校长,是王季青大学时代就有的梦想,她就是想要办好一所学校。

在担任校长期间,王季青大胆任用不少出身和本人经历在当时看来有问题的知识分子,与此同时,王季青在学校的各个场合,都极力给广大老师灌输两条教育理念——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热爱教育,首先爱学生。

这是真知灼见,也是一名合格的老师理应教育学生的,然而,这却被某些人死死抓住,无中生有,成为攻击王季青的“罪证”,她被停职调离了学校。

一片冰心在教育,无端受到小人迫害,王季青感到万分委屈,她把自己心中复杂情绪向远在北大荒的王震倾诉。

王震坚决支持妻子,安慰说“他们批你是错误的,你是对的。他们要打击你,我就陪你到底。咱就把家搬到北大荒来,一块种地。”

遥远的北大荒,虽然还是荒凉一片,但农业生产、基础工业,正在一点一点地兴起,呈现出生机与活力,远离是非之地,王季青在这里全力辅助王震做好农垦建设。

特殊十年来临,王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他的倔劲上来,与对方针锋相对,给在现场陪斗的妻子王季青打气鼓劲。

后来的工资改革,王季青一再向上申请,降低自己的工资待遇,王震很赞赏妻子的做法,“我们打下了天下,但不能躲在功劳簿上享清福吃国家”。

再恩爱的夫妻,总也有分离的那一刻。1991年,王震将军住进了医院,急性支气管炎,后来越来越严重,但是浴火淬炼过的王震将军,即使病体如何痛苦,还总是不忘记安慰妻子。

1993年2月6日,是王季青的生日,王震特意让人买了一个蛋糕,上写“祝老伴生日快乐”七个大字,庆祝老伴的八十大寿,现场欢声笑语,大家看到王震将军欢乐的神情,感到十分安慰,以为他的病情有所好转。

可是仅仅过了21天,王震将军的病情又逐渐恶化,3月12日,他在广州病逝。依照他的遗嘱,追悼会后,他的骨灰由妻子王季青亲自乘机送到新疆,由一架飞机乘载着,抛洒在天山附近,他要与这片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永远在一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